广发宏观:中等发达国家从1万到3万美元跨越的国际比较
识别风险,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 / 45 [Table_C ontacter] 本报告联系人: 文永恒 021-38003629 wenyongheng@gf.com.cn [Table_Page] 宏观经济研究报告 2023 年 5 月 11 日 证券研究报告 [Table_Title] 广发宏观 中等发达国家从 1 万到 3 万美元跨越的国际比较 [Table_Author] 分析师: 郭磊 SAC 执证号:S0260516070002 SFC CE.no: BNY419 021-38003572 guolei@gf.com.cn [Table_Summary] 报告摘要: 按统计局数据,2019 年中国人均 GDP 破 1 万美元,12022 年为 1.27 万美元。按照“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2035 年中国人均 GDP 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提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指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指出,“文件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认为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 2035 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2022 年,二十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到 2035 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综合利用世界银行、联合国、IMF、OECD 等国际组织的不同评判标准,可筛选出 27 个发达国家至少符合“中等发达国家”及以上的水平。考虑到中国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特点,人口规模太小的案例借鉴意义不大,我们进一步剔除人口总量小于 1000 万的国家,最后得到 13 个具有可比经验的中等发达国家,曾成功实现人均 GDP1万至 3 万美元的跨越。 13 个具有可比经验的中等发达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德国、西班牙、法国、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荷兰和瑞典,它们大约经 20 多年实现人均 GDP 从 1 万美元到 3 万美元的跨越,跨越的历史区间大致是 1980-2000 年,其中日本最早跨过 3 万美元(1992 年),并且用时最短,仅耗时 11 年,韩国是最晚实现 1 万到 3 万美元跨越的国家(1994-2016 年)。 我们进一步把跨越案例分为四种类型:欧美传统工业化国家、欧洲中小工业化国家、东亚模式国家、资源型国家。我们从七个维度研究了这些国家跨越案例的一些经验规律。 按照一国人口规模是否超过 4500 万、自然资源丰富程度、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先后顺序、发展模式的差异,可将 13 个中等发达国家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1)欧美传统工业化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2)欧洲中小工业化国家,包括荷兰、瑞典与比利时;(3)东亚模式国家,包括日本与韩国;(4)资源型国家,包括澳大利亚与加拿大。针对这四种类型 13 个国家,可以从跨越过程的增长来源拆解、全球分工下的产业结构与制造业占比、增长要素结构下的投资空间与技术优势格局、需求结构下的消费规律、城市化与房地产发展、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金融市场融资结构七个维度分析各国在跨越过程中的核心驱动力与模式特 1 http://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6734.html 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识别风险,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2 / 45 [Table_PageText] 宏观经济研究报告 征。 经验规律一:在从 1 万到 3 万美元的跨越中,一般本国实际增长大约贡献一半;名义价格变动(本国通胀+本币相对美元汇率变动)贡献另一半。其中通胀与汇率两者贡献呈现跷跷板效应,即通胀上行带来名义贡献,但会内生汇率贬值,二者综合起来形成实际增长之外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案例显示跨越过程中汇率并不必然升值,设定增长目标应大致假设汇率中性。 从实现总量跨越的贡献来源角度看,可将现价美元下各国人均 GDP 从 1 万到 3 万美元的跨越,按增长来源拆分为三个部分:实际增长、通胀与汇率。跨越期内各国平均来看,以本币不变价衡量的实际增长大约贡献 53.7%,通胀贡献 65.6%,而本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化贡献-19.3%。两点发现值得注意,第一,各国在从 1 万到 3 万美元的跨越中,本国实际增长大约贡献一半,即实际值只需翻一倍,就能实现现价美元下名义值增加两倍的目标,此外,名义价格变动(本国通胀+本币相对美元汇率变动)贡献另一半,通胀与汇率两者贡献呈现跷跷板效应,但须注意韩国这一特例,其实际增长贡献 80.6%,名义价格变动仅贡献 19.4%;第二,尽管日德在跨越过程中汇率贡献为正,但其它 11 个中等发达国家的过往经验表明,跨越过程中汇率并不必然升值,平均来看汇率在 13个样本国从 1 万到 3 万美元的跨越中发挥了负向作用。 经验规律二:全球还是存在产业链分工的,按各国人均 GDP 跨越期间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各自角色不同。美国是典型的进口国,日本与韩国是出口国,欧洲中小工业化国家均为出口国(比如荷兰的半导体,瑞典的手机,比利时的汽车、化工),而德英法为平衡国。各国的外贸依存度与其经济规模负相关,小国相较大国更加依赖国际市场;跨越过程中,各国农业与工业增加值占比与就业份额都在下降,服务业则在提升,但日本与韩国的工业增加值下降幅度显著小于其它国家,制造业占比不降反增,显示相较于资源一方和消费一方,东亚模式的发展更典型处于“中游”,即承担了制造业基地的功能。 全球分工角度,跨越过程中各国展现出三个特征。首先,按跨越期内各国净出口占 GDP 比重的大小,可将各国区分为进口国、出口国以及进出口平衡国三类,从而划分各国在全球分工中的角色,美国是典型的进口国,日本与韩国是出口国,欧洲中小工业化国家均为出口国,而德英法为平衡国;其次,各国外贸依存度趋势上显著抬升,均值从 47.2%上升到 62.2%,提升 15 个百分点,表明各国都积极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并不断提升国内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但需注意日本这一特例,受跨越期内日美贸易战影响,日本外贸依存度下降了 10.3 个百分点;最后,结构层面出现分化,外贸依存度与经济规模负相关,规模越小的国家,依赖度越高,因为只有深度融入全球分工,通过大规模出口其生产的产品,积累财富,才可以使其人均 GDP 持续显著
[广发证券]:广发宏观:中等发达国家从1万到3万美元跨越的国际比较,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48M,页数45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