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航运业转型融资研究报告——立足绿色船舶视角
2025年9月航运业转型融资研究报告 ⸺立足绿色船舶视角航运业转型融资研究报告——立足绿色船舶视角目录执行摘要……………………………………………………………………………………………………………………………………1一、我国绿色船舶产业全景图…………………………………………………………………………………………………………2 (一)船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2 (二)绿色船舶的技术图谱…………………………………………………………………………………………………………………3 (三)绿色船舶的产业链条………………………………………………………………………………………………………………5 (四)绿色船舶的相关生态……………………………………………………………………………………………………………6 (五)绿色船舶的区域分布……………………………………………………………………………………………………………7二、金融支持绿色船舶的路径………………………………………………………………………………………………………8 (一)中国金融支持绿色船舶的路径…………………………………………………………………………………………………8 (二)国际金融支持绿色船舶的路径……………………………………………………………………………………………………11 (三)国内外金融支持绿色船舶的对比分析……………………………………………………………………………………………16三、上海金融支持绿色船舶发展的实践经验………………………………………………………………………………………17四、金融支持绿色船舶发展的挑战与建议…………………………………………………………………………………………20 (一)我国金融支持绿色船舶发展的挑战…………………………………………………………………………………………………20 (二)我国金融支持绿色船舶发展的建议………………………………………………………………………………………………21附件1:绿色船舶关键技术……………………………………………………………………………………………………………24附件2:绿色船舶重点地区的发展成效与趋势……………………………………………………………………………………251执行摘要 绿色船舶正在引领航运业向绿色转型。作为航运生态的核心,绿色船舶正在成为全球船舶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国际海事组织(IMO)等全球主要船舶管理机构持续推进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推动航运企业采用低碳燃料、提高能效并探索碳捕集技术,2025年《IMO净零框架》对新的船舶燃料标准和全球碳定价机制进行规定,或将加速远洋航运绿色进程。我国也高度重视船舶产业的绿色发展,发布了一系列政策规划,如《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等,明确提出发展绿色船舶的具体目标和技术路径。 当前我国船舶制造业已形成全球领先的产业体系,在绿色船舶技术、产业链生态和示范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逐步迈向高端化、自主化、国际化的发展阶段。从技术图谱来看,绿色船舶技术主要涵盖清洁能源技术、能效提升技术和碳捕集技术,不同技术成熟度与应用潜力存在差异。从产业链条来看,各环节绿色转型进程有所差异,上游市场相对集中,绿色技术引发新兴市场竞争加剧;中游市场高度集中,头部企业正主导绿色技术创新;下游市场则分散性较高,绿色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从相关生态来看,随着绿色船舶技术的突破,港口码头、物流服务、海事服务等相关产业生态也在快速构建。从重点区域来看,我国绿色船舶产业在多个沿海省市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上海、江苏、山东、福建、辽宁等重点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国际上已有金融支持绿色船舶低碳转型的多元实则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绿色融资体系,以波塞冬原则(Poseidon Principles)为代表的框架推动了金融机构对绿色航运的投资,同时国际资本市场也在采用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租赁融资等工具,支持绿色船舶的建造与运营。对比来看,国内外绿色航运融资市场在支持重点、产品类型、资金来源等方面各有践,国内绿色船舶也正在成为金融市场的关注要点。绿色船舶产业投入需求巨大,根据估算,全球航运业要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需要约1—1.9万亿美元的投资,亟须金融市场的有效支持。当前,我国正在探索以中长期贷款、供应链金融、转型贷款为代表的债权领域,包含船舶产业基金的权益领域,以及由政府和保险公司联合共保的多类型保险等绿色航运融资模式;国际航运业其特点。 上海市在推动航运业低碳转型的进程中,正在积极探索产业培育、市场化机制构建以及金融支持。产业培育方面,近年来船舶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效提升技术发展迅速,产业链涵盖高端船型设计、核心系统研发等环节,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绿色船舶产业集群,同时在绿色港口建设和海事服务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市场化机制方面,上海已将航运企业纳入地方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用市场化机制激活企业减排动力。金融支持方面,上海正在重点通过转型金融支持绿色船舶实践。 为进一步推动绿色船舶产业发展,未来仍需从政策与市场、产业和金融等不同角度发力。聚焦我国金融支持绿色船舶的情况来看,由于绿色船舶强制减排的经济性不足、产业融资面临综合性风险、金融市场适配性不足以及生态配套投资难度大等,金融支持绿色船舶仍面临挑战。为有效应对此些挑战,加快发挥金融对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作用,建议一是要强化政策与市场机制的驱动,激活市场发展的潜能。二是要发展组合融资,以多样化的资金结构满足绿色船舶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三是拓展金融产品具体类型,推广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转型类债券,探索以“技术流”为核心的融资定价机制,并创新船舶能效合同管理模式等,丰富产品体系。四是要加大对航运全生态的推动,强化清洁燃料加注、岸电供应、碳捕集等关键基础设施投资,鼓励多燃料加注网络布局,并探索碳捕集设施与碳市场交易的联动,以完善绿色航运生态体系。航运业转型融资研究报告——立足绿色船舶视角航运业转型融资研究报告——立足绿色船舶视角 | 2一、我国绿色船舶产业全景图(一)船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 国际来看,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下,以国际海事组织为代表的多个机构或国际组织就船舶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明确要求,2025年4月船舶行业净零框架已经正式确立。早期阶段,绿色船舶的要求主要集中于环保和能效问题。《巴黎协定》签署后,多个国家和机构纷纷围绕温室气体减排出台了具体政策和措施,尤以国际海事组织(IMO)为典型。2018年,IMO发布了《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2023年,IMO对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进行了修订,提出更高要求的减排目标,明确提出与2008年相比,到2030年将国际航运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至少减少20%,力争减少30%;到2040年国际航运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至少减少70%,力争减少80%;到2050年前后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2025年4月,IMO又通过《IMO净零框架》(本段简称《框架》),该《框架》作为全球第一个将整个行业部门的强制性排放限制和温室气体定价结合起来的框架,对新的
2025航运业转型融资研究报告——立足绿色船舶视角,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3.88M,页数30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