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回归理性,AI时代的争议与前瞻思考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1 证券研究报告 科技 回归理性:AI 时代的争议与前瞻思考 华泰研究–海外科技 科技 增持 (维持) 何翩翩 研究员 SAC No. S0570523020002 SFC No. ASI353 purdyho@htsc.com +(852) 3658 6000 易楚妍* 联系人 SAC No. S0570124070123 yichuyan@htsc.com +(86) 21 2897 2228 2025 年 9 月 09 日│美国 动态点评 回归理性:AI 时代的争议与前瞻思考 AI 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其对社会和经济秩序的影响已成为业界激辩的焦点,由此形成乐观与审慎两大阵营。以英伟达 CEO 黄仁勋为代表的乐观派,坚信“AI 赋能人类”,并强调其正向驱动力;而以 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为代表的审慎派,则对 AI 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与此同时,Safe Superintelligence CEO Ilya Sutskever、人工智能安全中心主任 Dan Hendrycks、OpenAI 首席研究官 Mark Chen,以及谷歌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 Shane Legg 等多位业界权威,也正围绕 AI 安全、透明度及社会影响等关键议题发声。投资视角来看,我们认为当前围绕 AI 的恐慌叙事不仅与历史演进规律相悖,其担忧可能过于超前。我们判断,秉持“人机共进”理念的企业将最终脱颖而出。因此我们认为,唯有采取公开、透明且灵活应变的策略,推动 AI 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方能从容应对挑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业难题:转型而非湮灭 当前社会对 AI 可能引发大规模失业的忧虑广泛存在。以 Amodei 为代表的观点认为,AI 或将取代半数入门级白领岗位,对就业造成结构性冲击。然而黄仁勋对此观点不尽苟同,他更强调 AI 作为效率工具的角色。我们认为,将 AI 的影响简单归结为岗位的“消亡”或是一种误读,其本质在于驱动岗位职能的转型与升级。回溯工业革命,汽车的发明与普及虽淘汰了马车,但却催生了更为庞大的汽车制造、维修与服务生态。同理,AI 的崛起亦将创造出全新的产业和职位,而非单纯地破坏现有就业格局。正如 Sutskever 等所言,AI 是驱动经济变革的核心动力,其价值在于重新定义劳动,而非终结劳动。近期的就业数据也为此提供了佐证:当前失业率的波动,更多反映的是新旧技能更替下的过渡性摩擦与阵痛,而非劳动力市场的系统性崩溃。这恰巧也凸显了个人与社会层面进行技能转型和拥抱终身学习的紧迫性。 安全与风险管理:开放协作,共筑“长城” 对于 AI 安全的担忧,尤其是对超级智能可能失控的潜在风险,是完全合理的关切。部分专家,如 Hendrycks 倡议将 AI 安全提升至国家安全战略的层面。然而,我们认为,在保持必要警惕的同时,若过度聚焦于遥远的“假想敌”,而忽视眼前更为紧迫的现实问题,例如算法偏见、虚假信息泛滥及经济失衡等,则无异于本末倒置。对此,黄仁勋所强调的“开放透明”原则显得至关重要。他主张,唯有将 AI 的发展置于阳光之下,通过广泛协作,才能真正筑牢安全防线。与之相对,封闭的“守门人”模式较易滋生权力垄断和责任真空,反而会累积长期风险。因此,一个坚实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在开放协作的基础之上。我们认为,这需要将 Google DeepMind 在“能力控制”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探索,辅以有效的国际合作及行业规制相结合,从而共同遏制 AI 军备竞赛与“底线竞逐”的风险,确保技术始终向善而行。 透明与隐私:赢得信任的基石 透明度与隐私保护,不仅是道德伦理的底线,更是构建 AI 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 Chen、Legg 等专家,以及 Sutskever 和 Hendrycks 等 AI安全学者为代表,普遍倡导通过“思维链监控”(CoT)等技术,将 AI 的推理过程透明化,从而增强外部监督与审查能力。这一理念与黄仁勋所主张的“开发即公开”原则不谋而合。然而 AI 对海量数据的依赖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存在天然的张力。要化解这一矛盾须依赖联邦学习、差分隐私等隐私计算技术,确保数据价值得以释放的同时,个人权利不被侵犯。于企业而言,将隐私保护根植于产品设计之中,已不再仅是满足合规的被动要求,更是赢得用户信任、穿越监管周期、并构筑长期护城河的主动战略。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伦理与安全风险。本报告所涉未上市或未覆盖公司,仅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推荐或覆盖意见。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2 科技 八问八答:AI 时代的社会影响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轨迹,正由就业、安全、透明度与隐私这四大核心议题所塑造。对于投资者而言,深刻洞察企业与政策制定者在这些领域的立场与对策,是把握未来的关键。 1)就业:岗位转型还是湮灭? 就业,作为经济的基石,首当其冲成为 AI 争议的焦点。一种主流的悲观论调认为,AI 的自动化浪潮将颠覆白领阶层,导致高达 50%的入门级岗位在未来数年内消失,从而引发结构性失业危机。然而,我们更倾向于“岗位转型论”。这一观点坚信,人类的需求与创造力永无止境。而历史也一再证明,技术革命虽会淘汰旧岗位,但总能催生出更庞大的新兴产业与高附加值工作,最终实现就业的净增长。荷兰推行的每周 32 小时工作制便是一个例证:它在提升员工幸福感的同时,并未牺牲生产效率与经济增长,如就业率和人均 GDP 在欧美国家名列前茅。这预示着,日后在 AI 的赋能下,效率提升与生活质量改善或可并行不悖,最终形成正向循环。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岗位转型论”更具说服力。尽管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阵痛与挑战,但从长远看,技术进步始终是就业的净创造者,关键在于整个社会如何主动拥抱变革。因此我们建议,政策的重心不应是限制技术发展,而应是积极引导:鼓励企业投资于灵活的教育和终身再培训体系,并构建一个支持劳动力平稳过渡的政策环境。 2)安全风险管理:远期威胁还是燃眉之急? 围绕 AI 的安全风险管理,业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派聚焦于远期风险,他们担忧失控的超级智能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并主张将其提升至国家安全层面进行战略防御。另一派则认为,这种对未来的过度忧虑,过于关注遥远的假设性威胁,正让我们对眼前“已燃之火”,如算法偏见、系统性虚假信息、经济冲击等视而不见,而这些现实问题才是亟待解决的燃眉之急。我们认为,二者并非全然对立。对长远风险的警惕固然重要,但更务实的路径,是从解决当下的具体问题入手。有效治理算法偏见、确保系统公平透明,不仅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必要之举,更是通向未来“价值对齐”的必经之路。只有为 AI 筑牢一个稳定、公平、透明的基石,我们才能在未来更从容地应对更复杂的伦理与技术挑战,从而确保 AI 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模式之争:开放协作还是封闭可控? AI 的发展路径,正面临着开源与封闭两大路线的抉择。开源模式的拥护者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
[华泰证券]:科技行业:回归理性,AI时代的争议与前瞻思考,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43M,页数7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