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移除技术(CDR)的现状与挑战

2025.03二氧化碳移除(CDR)技术发展 现状、挑战及建议执行摘要 | EXECUTIVE SUMMARY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 TECHNOLOGIES: STATUS, 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EDF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2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敏、叶航、吴胜坤、王春凯、包琦、王展鹏、谢岩、吴桐、薛婉珍美国环保协会(EDF)北京代表处:冉泽、李蕴洁二氧化碳移除(CDR)技术发展现状、挑战及建议 | 执行摘要1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持续增加,极端天气频发,造成了愈发严峻的气候变化危机。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排放的CO2约为378亿吨,从1860年到2022年,CO2排放已导致全球升温约1.2℃;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CO2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0%,且主要集中在电力、钢铁、建筑等难减排行业。为有效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并实现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除了努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外,二氧化碳移除技术(Carbon Dioxide Removal,CDR)的推广和应用也尤为关键。CDR是不可或缺的兜底技术手段,其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短期来看,CDR可以帮助减少净排放量;中期来看,CDR可以抵消剩余排放,实现CO2净零排放或温室气体净零排放;长期来看,如果移除量超过排放量,CDR还可以帮助实现负排放(图1)。与此同时,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认为,CDR是实现CO2净零排放的重要选择,是减少大气中CO2浓度的主要手段,也是航空、航运、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等难减排行业实现减排的必要方案。同时,需要指明的是,CDR无法替代化石燃料减排等根本性措施,需与其他减排行动协同推进,从而最大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碳汇能力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对比分析了国内外CDR政策及标准,梳理了中国CDR主要机构和公司;综述了“双碳”目标下中国“工程CDR”技术关键材料及工艺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内外主要运行的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和直接空气碳捕集与封存(DACCS)示范项目;并结合经济成本、环境影响、技术成熟度和源汇匹配关系分析了BECCS和DACCS发展面临的挑战,为未来中国CDR发展提出了建议(图2)。1 数据来源:IPCC AR6 第三工作组报告图 1 | CDR在全球或国家减排战略中的角色1Emissions: Non-CO2 GHGsCDR: Removals on managed IandEmissions: Managed landEmissions: Fossil CO2CDR: Other removals2010202020302040205020602070208020902100Gross emissionsNet GHG emissions(1) Before net zero(2) Net zero CO2 or GHG(3) Net negativeNet CO2 emissionsNet zeroGross CO2 removalsNet zeroNote: Stylised pathwayshowing multiple functions of CDR in different phases of ambitious mitigation: (1) further reducing netCOz or GHG emission levels in near-term; (2) counterbalancing residual emissions to help reach net zeroCOz or GHG emissions in the mid-term; (3) achieve and sustain net-negative COz or GHG emissions inthe long-term.EDF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21. CDR的定义与分类CDR作为一种负碳技术,是指直接从大气中移除CO2并将其持久封存在地下、陆地、海洋或产品中的一系列技术、实践和方法,包括人为增强的生物、地球化学或化学,但不包括不是由人类活动直接引起的自然CO2移除。CDR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自然的CDR(Nature-based CDR)”,二是“工程CDR(Engineered CDR)”。“基于自然的CDR”是指依靠生物体(如森林、藻类)或自然现象(如风化矿化)从大气中吸收碳,将碳封存在森林、土壤或沿海栖息地,包括造林/再造林、土壤固碳、增强岩石风化矿化、海洋碳封存和生物炭;“工程CDR”是指基于化工方法从大气中捕集CO2,并将其分离后用于商业用途或地质封存,多指BECCS和DACCS(图3)。图 2 | 研究框架CO2移除在碳中和的定位CO2移除技术标准定制中国工程示范中国工程示范CO2移除技术源汇匹配CO2移除技术分类中国CO2移除技术政策国外工程示范国外工程示范CO2移除技术技术成熟度CO2移除技术内涵国外CO2移除技术政策CO2与生物质协同转化利用固体空气捕集技术CO2移除技术环境影响生物质高效转化利用液体空气捕集技术CO2移除技术经济成本碳中和下的CDR技术CDR技术政策 及标准直接空气捕集技术CDR技术发展 面临的挑战生物质能碳捕集 与封存技术CO2移除技术发展 现状、挑战及建议二氧化碳移除(CDR)技术发展现状、挑战及建议 | 执行摘要32. 国内外CDR技术进展与实践“工程CDR”不仅是未来中国减少CO2排放的战略选择,而且是构建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造林/再造林、海洋固碳等“基于自然的CDR”是最具成本效益和可扩展性的CDR技术选择,中国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森林增长贡献国和新增碳汇国。海洋作为全球一个重要的碳汇,每年约封存全球四分之一的人为CO2排放,目前中国的海洋固碳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相较于美国、加拿大和欧盟,中国CDR技术资助更侧重于生物炭和土壤固碳。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干预等原因,“基于自然的CDR”的CO2移除的持久性有限,封存稳定性难以确定,且封存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饱和(表1),因此图 3 | CDR技术体系表 1 | CDR技术对比分析2CDR技术封存时长封存潜力 (亿吨CO2/年)封存成本 (元/吨CO2) 技术成熟度影响和潜在风险造林/再造林≤数百年50~1000~1800早期应用可能抢占土地资源;增加上游碳排放土壤固碳6~93-300~700早期应用单位土地封存量小,难监测生物碳3~66800~2500早期应用粉尘排放海洋固碳/30~1000/基础研究根本性改变海洋生态系统岩石增强风化矿化上万年20~40350~1400基础研究粉尘排放、能耗需求导致碳排放增加BECCS5~110100~3000示范可能抢占土地资源DACCS50~400700~2400示范高能耗、部分工艺需要水2 数据来源:IPCC. Climate Chan

立即下载
综合
2025-05-14
12页
1.47M
收藏
分享

碳移除技术(CDR)的现状与挑战,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47M,页数12页,欢迎下载。

本报告共12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本报告共12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水滴研报所有报告均是客户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商用。
相关图表
存量高收益产业债行业及发行人属性分布(亿元)
综合
2025-05-14
来源:高息资产稀缺性凸显,聚焦风险收益平衡精细化择券——高收益债2025年一季度回顾及下阶段展望
查看原文
存量高收益城投债区域及剩余期限分布(亿元)
综合
2025-05-14
来源:高息资产稀缺性凸显,聚焦风险收益平衡精细化择券——高收益债2025年一季度回顾及下阶段展望
查看原文
各年度到期及回售规模 图 30:月度到期及回售规模
综合
2025-05-14
来源:高息资产稀缺性凸显,聚焦风险收益平衡精细化择券——高收益债2025年一季度回顾及下阶段展望
查看原文
2025 年一季度高收益债高于估价净价偏离前十和低于估价净价偏离前十主体情况
综合
2025-05-14
来源:高息资产稀缺性凸显,聚焦风险收益平衡精细化择券——高收益债2025年一季度回顾及下阶段展望
查看原文
2025 年一季度高收益产业债分行业净价偏离情况(亿元)
综合
2025-05-14
来源:高息资产稀缺性凸显,聚焦风险收益平衡精细化择券——高收益债2025年一季度回顾及下阶段展望
查看原文
各类高收益债主体净价偏离度情况(亿元)
综合
2025-05-14
来源:高息资产稀缺性凸显,聚焦风险收益平衡精细化择券——高收益债2025年一季度回顾及下阶段展望
查看原文
回顶部
报告群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