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动态点评-蓝箭首飞:卫星互联网运力新突破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1 证券研究报告 科技 蓝箭首飞:卫星互联网运力新突破 华泰研究 通信 增持 (维持) 通信设备制造 增持 (维持) 研究员 黄乐平,PhD SAC No. S0570521050001 SFC No. AUZ066 leping.huang@htsc.com +(852) 3658 6000 联系人 王兴 SAC No. S0570121070161 wangxing@htsc.com +(86) 21 3847 6737 联系人 高名垚 SAC No. S0570121080027 gaomingyao@htsc.com +(86) 21 2897 2228 联系人 王珂 SAC No. S0570122080148 wangke020520@htsc.com +(86) 21 2897 2228 联系人 陈越兮 SAC No. S0570123070042 chenyuexi@htsc.com +(86) 21 2897 2228 行业走势图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2023 年 7 月 13 日│中国内地 动态点评 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成功发射,创造世界首枚液氧甲烷火箭运载历史 7 月 12 日 9 时许,中国民营航天企业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遥二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随着卫星小型化和大规模组网发射,中大型液体火箭技术成为全球火箭公司聚焦的重点。对标海外仍处于研制阶段的液体甲烷火箭 SpaceX 星舰、ULA 火神、蓝色起源新格伦和火箭实验室 Neutron,蓝箭航天本次成功发射的朱雀二号创造了全球液体甲烷火箭发射里程碑。伴随更多民营火箭公司取得突破进展,我国卫星互联网大规模发射的产业条件将走向齐备,建议关注板块发展机遇。 突破#1:国内火箭运力加速迭代,卫星大规模快速组网条件渐成型 从运力角度看,SpaceX 最新一代“星舰”设计最大运力达 150 吨,相较于猎鹰 9/重型火箭最大运力 22.8/64 吨实现数倍提升,意图加快星链 2.0 部署。国内方面,从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0.3 吨、中科宇航“力箭一号”1.5吨、天兵科技“天龙二号” 2 吨,到朱雀二号 6 吨,以及下半年东方空间将首飞的“引力-1 号”6.5 吨,我国民营运载火箭最大运力记录快速刷新。作为卫星互联网产业的核心上游,商业火箭运力的突破能满足低轨星座大规模快速组网需求,将显著加速我国星座部署进程。 突破#2:液氧甲烷发动机首次应用,促进民营火箭企业降本与商业化 朱雀二号在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技术上实现了全球首发创新。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选择上,液氧液氢、液氧甲烷、液氧煤油均满足发动机重复使用基本需求,其中液氧液氢制造、贮存成本高,液氧煤油易结焦、难复用,而液氧甲烷发动机综合优势突出,利于回收可重复使用,能够实现火箭商用成本的降低,加速民营火箭商业化的闭环实现。除蓝箭航天外,星际荣耀、星河动力、天兵科技、深蓝航天等民营火箭公司致力于研发液体火箭技术,推动我国民营商业火箭种类不断丰富。 供给侧技术突破利好卫星互联网部署,关注板块发展机遇 从需求侧看,在应用场景涌现、产业政策支持、抢占频轨资源的驱动下,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具有迫切性,星网、长三角 G60 等星座计划需加速部署。从供给侧看,我国在卫星制造技术成熟,已步入规模化发展,制约星座发射的最大瓶颈在于运力,需要国家队与民营火箭公司共同参与,填补运力缺口。在供给侧商业火箭技术重要突破的刺激下,卫星互联网板块有望迎来发展机遇。国内产业链公司包括:上海瀚讯、海格通信、信科移动。 风险提示:卫星需求不及预期,新技术开发进度不及预期,新技术渗透不及预期。本研报中涉及到的未上市公司或未覆盖个股内容,均系对其客观公开信息的整理,不代表本研究团队对该公司、该股票的推荐或覆盖。 (19)(2)163451Jul-22Nov-22Mar-23Jul-23(%)通信通信设备制造沪深300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2 科技 全球首枚液氧甲烷发动机运载火箭朱雀二号升空 2023 年 7 月 12 日,蓝箭航天朱雀二号(ZQ-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朱雀二号火箭是目前国内运力最大的民营运载火箭,也是唯一进入到产品阶段的液体火箭。朱雀二号火箭首飞标志着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在中国的首个应用。朱雀二号采用自研液体甲烷火箭发动机天雀 12,并于去年 12 月执行首次发射,后因二级游机工作异常,首发任务失利。国际上其他在研的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火箭有 SpaceX 的星舰(Starship)、蓝色起源的 New Glenn、火箭实验室的 Neutron。与国际相比,朱雀二号的运载能力较弱,但也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民营企业的一大进步。 朱雀二号为两级低温液体运载火箭,采用自主研发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箭体直径为 3.35 米,全箭总长 49.5 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 6 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 4 吨;一级火箭采用 4台“天鹊-12”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达 216 吨;二级发动机采用 1 台“天鹊-12” 液氧甲烷发动机和 1 台“天鹊-11”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组合。 图表1: 朱雀二号火箭 资料来源:蓝箭航天官网,华泰研究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3 科技 图表2: 朱雀二号火箭升空画面 资料来源:蓝箭航天,华泰研究 突破#1:国内火箭运力加速迭代,卫星大规模快速组网条件渐成型 以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卫星大规模应用对火箭运力的需求急剧增加。卫星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化,以通信、导航、遥感等为代表的卫星,由军用需求逐渐拓展到民用市场,紧密结合各行业与消费者,带来卫星需求的急剧增加,低轨卫星互联网计划成为当前及未来航天发射市场的主力需求。国外主要互联网星座已完成火箭选型并进入规模组网阶段,国产火箭承担发射任务的可能性不大,后续商业发射需求主要来源于国内星座组网。以星座规模12,000 颗卫星、单星质量 200kg、轨道高度 700km、组网周期 7 年为例,对组网发射需求进行测算,未来平均每年国内市场对火箭运力需求约为 343t/700km。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4 科技 通过需求测算以及现有运力统计,我们预计未来国内火箭运力缺口较大,这部分缺口是商业火箭公司的主要市场,商业火箭公司的技术突破有利于解决我国卫星发射运力缺口,从而加快我国发星节奏。国内商业火箭方面,从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0.3 吨、中科宇航“力箭一号”1.5 吨、天兵科技“天龙二号”LEO 2 吨/GEO 1.5 吨,到朱雀二号 LEO 6 吨/GEO 4 吨,以及下半年东方空间将首发的“引力-1 号”LEO 6.5 吨,我国民营运载火箭最大运力记录快速刷新。根据火箭运力统计表进行估算,2022 年国内发射卫星的火箭总运力约为120.8t/700km,与未来平均每年对火箭运力需求 343t/700km 差距
[华泰证券]:科技行业动态点评-蓝箭首飞:卫星互联网运力新突破,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53M,页数11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