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医疗技术与器械篇
2023 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 2023 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 医疗技术与器械篇 2023.04 2023 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及预测,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整体规模从 2015 年的 3,100 亿元增长到了 2022 年的 11,0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0%,其中,2022 年医疗设备与耗材占比 80%,IVD 占比 20%。随着众多鼓励医疗创新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老龄化问题的持续加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仍将持续高速发展,预计 2022-2030 年复合增长率 13.7%,在 2030年达到近 3 万亿元市场规模。 核心观点: 1、并购整合将是未来十年 Medtech(医疗技术与器械)领域的主旋律。回顾过去,欧美优秀的 Medtech 企业们依靠收不断并购及业务剥离实现自我革新和版图扩张,从而顺应产业的发展趋势,成长突破为如今的跨国巨头。在中国,进口替代和创新是过去十年 Medtech 赛道投融资的主旋律;现如今,国产 Medtech 巨头也逐渐面临原有业务增速放缓、竞争加剧的压力,且新形势下跨一二级市场的套利机会将大幅减少,创新 Medtech 企业的并购价值逐步凸显,我们相信未来十年 Medtech 领域的收购和整合将成为行业主旋律。 2、商业化落地已经是目前创新器械企业需要解决的核心难题。创新器械高研发投入需求和近年资本的大量涌入,导致企业估值透支严重。虽然 18A 和科创板第五套提供了退出通道,但高估值最终都需要匹配的商业化结果兑现。如何在拿证前控制费用、保持合理估值,在拿证后快速推进商业化、实现业绩支撑,这将是众多创新器械企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3、集采常态化推进已成必然,新形势下持续创新拥抱集采或激流勇退是明智选择。可预见 Medtech 集采将保持常态化推进,传统器械将面临市场天花板压缩和格局重构的困境,创新器械也不能完全幸免,但集采会加速放量过程,危中有机。在传统器械领域,腰部以下品牌处境将变得尴尬,尽早开展新产品研发或出售给大企业集团是明智选择;对于创新械企,快速推进商业化,积极应对集采,与大产业方建立商业合作,将是新形势下的有效策略。 4、中国 Medtech 企业的创新探索逐步进入深水区,上游亟待突破性进展。经历了国产替代和 Fast-follow 两大阶段后,产业和资本将更关注产品定义、底层技术真正原创的产品,中国的器械创新将步入深水区。随着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精密工艺等上游技术和产业链的进一步突破,中国 Medtech 产业的创新和自主可控将迈上新的阶梯。 5、Medtech 跨国公司未来十年中国业务将两极分化,要么 all in 全力以赴,要么逐步退出。随着中国本土器械企业的崛起与集采的持续推进,Medtech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Medtech 跨国公司要么逐步撤出中国市场;要么通过加强本土化生产或投资合作,以巩固优势、弥补短板,在中长期 All in 中国。 6、全球化将是中国 Medtech 企业的战略重点,未来十年将铸就更多中国跨国公司品牌。2023 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 全球化布局将成为中国 Medtech 企业向新阶段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专利瑕疵和品牌认可度或将成为其主要挑战。就像过去 20 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所走过的道路,中国企业在欧美收购新技术新产品,开展临床和注册的同时,也将逐步向一带一路友好发展中国家输出产业能力,进而成长为中国的跨国公司品牌。 7、新技术将持续推动 Medtech 深层次创新发展。底层技术突破是引领 Medtech 持续创新的源泉,而 Medtech 行业也正向着更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随着AI、材料学、组织工程、新型传感器、成像等底层技术的持续突破,我们相信更深层次创新的 Medtech 产品将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器官衰竭、组织再生等诸多难治性疾病领域发挥更具积极的作用。 一、2022 年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一) 疫情下,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各细分领域出现明显分化 我国已成为美国之外的全球医疗器械第二大市场,但从药械比角度看,我国目前药械比仅为 2.9,与全球平均药械比 1.4 比较仍有一定差距,表明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未来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1、疫情之下整体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仍有较大增长,但疫情导致的就医难、供应链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以及全球供应链短缺等问题,使医疗器械各细分行业发展增速出现明显差异 截止 2022 年 12 月 31 日,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达到 33,788 家,同比增长16.7%,在总体规模增长的同时,行业集中度也在进一步增加,2022 年我国年收入两千万以上的企业(即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的行业占比已超过 60%。2022 年受疫情影响,上游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供应链也因各国地缘政治、疫情防控等影响因素出现严重的短缺,在此环境之下,中小型企业因为资金量有限、备货不足、以及疫情防控下的产能问题,在生产和供给端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规模型企业拥有相对大的资金弹性空间,虽然利润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收入依旧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疫情防控中,除了呼吸科、发热门诊、检验科等直接和新冠肺炎相关的科室外,大多数公立医院各科室的门诊和住院均受到了较大影响,相应的也影响了医疗器械和诊断试剂的使用量,行业内的上游企业收入增长也因此受到了较大影响。与此同时,部分科室的停摆也直接影响了正在进行的各种医疗产品临床试验和随访,导致相关企业的产品取证进度明显向后递延。 疫情防控中,直接和新冠肺炎相关科室的医疗设备(ECMO、呼吸机、超声、CT 等)和2023 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 IVD 产品(分子诊断、微生物检测等)受到的正向推力最大,相关企业在疫情这三年收入和净利润水平高速增长。 在后疫情阶段,医疗器械和 IVD 各细分赛道增速必将进一步分化,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如择期手术相关的医疗器械将迎来报复性上涨,但在三年疫情催化下已经快速进入红海竞争的细分领域将面临持续的增长压力。 2、出生人口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医保压力倒逼医疗控费,传统企业和创新企业分化加剧 伴随出生人口的持续走低,以及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2022 年是退休与新增入职人口倒挂的开始,未来十年也将会是医保面临持续压力的十年。随着医保政策指向的不断清晰,传统医疗技术、竞争充分的医疗产品必将是医疗控费的最主要目标,通过国家层面的带量集采、各省际联盟的联合带量集采、单一省份的试点带量集采等多种手段带动相关企业以价换量,提升细分行业、细分产品品类的集中度,提升中标企业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控制成本、降低价格。通过前述手段释放出来的医保空间将向创新医疗技术倾斜,但对于创新概念“漫天要价”的行为并不受医保鼓励。未来能够提升临床诊疗能力、提高患者获益,或者能够使特定疾病整体诊疗成本下降的创新技术、产品和企业将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 3、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日趋内卷,部分头部医疗器械企业、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凭借过硬的产品能力具有一定的出海竞争力,在美国、欧洲的市场活动日趋活跃 国际化路线可以将国
[易凯资本]:2023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医疗技术与器械篇,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4.73M,页数58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