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策略自动驾驶产业研究系列:行业新阶段,激光雷达当前的三个预期差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第 39 页起的免责条款和声明 行业新阶段,激光雷达当前的三个预期差 产业策略自动驾驶产业研究系列|2023.2.8 ▍ 中信证券研究部 ▍ 核心观点 联系人:连一席 产业策略首席 尹欣驰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首席分析师 S1010519040002 李景涛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联席首席分析师 S1010520120003 雷俊成 半导体行业分析师 S1010520050003 联系人:沈思越 我们认为,车载激光雷达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投资逻辑和关注点从过去的“技术领先”主导转向当前的“量产交付能力和规模”主导。行业当前存在三个预期差:1)景气度上,2022 年全球激光雷达出货整体不及预期,我们认为未来两年高速成长的确定性较高,预计 2023 和 2024 年全球出货量增速有望分别达 300%和 100%。2)技术上,此前格局较为混乱,但我们认为目前技术路线已开始收敛。我们判断,主雷达将以 905nm 路线为主,“Vcsel+一维转镜+SiPM”和“EEL+MEMS+SiPM”短期仍将齐头并进,补盲雷达中“Vcsel+Flash +SPAD”已基本成为主流选择。3)情绪上,此前美股上市公司股价表现普遍承压,预期处于低位,而随着近期禾赛科技启动美股 IPO 计划,我们认为板块关注度将提升,情绪和估值有望得到修复。 ▍ 成长性:车载激光雷达短期成长确定性高,中长期展望百亿美元空间。受益于规模化量产和产业链的完善,车载激光雷达成本正在持续下探。 2022 年作为激光雷达上车元年,出货量因疫情、俄乌冲突、缺芯等影响整体低于预期,也因此美股激光雷达公司在 2022 年表现普遍承压。我们以自下而上的方法,估算 2022 年全球乘用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约 15 万颗,搭载激光雷达的乘用车销量约 10 万台,对应 8000 万台的新车销量渗透率约0.1%。我们认为,美股激光雷达公司的估值泡沫破裂后,行业将由预期驱动回归基本面驱动,后续股价表现将主要取决于各公司实际的定点和量产节奏。 短期来看,伴随更多新车型的落地,我们认为车载激光雷达的快速成长具有较高确定性。我们预计 2023 年,全球乘用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大概率突破 50 万颗,禾赛、速腾和图达通仍将是出货主力;搭载激光雷达的乘用车销量预计在 40-50 万台左右,对应 8700 万台新车销量渗透率约 0.5%。而2024 年出货量有望在 2023 年的基础上继续翻倍。 中期来看,车企在下一轮车型的规划中,是否会继续搭载激光雷达?我们认为,这将主要取决于激光雷达本身的降本速度、智能驾驶功能的体验感以及车企纯视觉路线的发展情况。我们认为,此前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体验感尚有不足,但随着高速、城区、泊车等场景 NOA 功能的逐步落地,智能驾驶功能带给消费者的体验感有望日益提升,从而逐渐成为刚需。而由于其他车企在 BEV、栅格网络等纯视觉领域与特斯拉仍存在较大差距,想要实现相同乃至更优的智能驾驶效果,大概率仍需要激光雷达的辅助。 长期来看,我们对 2030 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空间进行预估,悲观/中性/乐观情况下分别有望达 91/168/242 亿美元。 ▍ 整机环节:当前行业核心关注点在于能否实现大规模量产并保质保量交付,规模的重要性远高于利润。目前来看,禾赛科技、图达通和速腾聚创的出货量走在行业前列,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综合实力强劲,图达通、一径科技值得关注。 禾赛科技主雷达 AT128 采用“905nm Vcsel 发射+一维转镜扫描+SiPM 接收”技术路线,在成本、性能、可靠性三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平衡,乘用车定点表现亮眼;速腾聚创 M 系列采用“905nm EEL 发射+MEMS 扫描+SiPM接收”技术路线,同样以较高的性价比、易于量产的结构设计和相对成熟的供应链斩获众多乘用车企量产订单。而半固态激光雷达一直以来为人担忧的可靠性问题有望在今明年大规模的量产上车中得到验证。 相较之下,图达通 Falcon 采用“1550nm 光纤激光器+二维转镜扫描+APD 产业策略自动驾驶产业研究系列|2023.2.8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和声明 2 接收”路线,性能表现突出,但成本和功耗偏高,目前除蔚来外暂无其它公开的乘用车定点,后续客户拓展情况值得期待。我们也认为,现阶段1550nm 方案仍将主要应用于定价较高的高端乘用车型和更强调感知距离的自动驾驶重卡等商用车型,大部分乘用车主雷达或仍将以 905nm 路线为主。长期看 1550nm 方案上限将取决于基于硅光芯片的 FMCW 路线进展。 在补盲雷达的选择上,“905nm Vcsel 发射+Flash 扫描+SPAD 接收”成为主流技术路线,代表产品如禾赛 FT120 和速腾 E1。未来 L2+乘用车上大概率采用“1 主+2 补盲”的配置,补盲雷达大规模上量后有望进一步带动905nm Vcsel 和 SPAD/SiPM 产业链降本。 ▍ 产业链环节:收发模组占据激光雷达最主要的 BOM 成本,收发芯片格局和利润空间较优。收发端芯片龙头一方面纷纷由消费电子、工业等领域切入车规,从而打开第二成长曲线,另一方面将对 Lumentum、索尼等海外巨头形成国产替代,成长空间较大。 1)发射端:伴随“多结”工艺的突破和补盲雷达的落地,车载激光雷达的VCSEL 芯片出货量有望在今明年快速提升,目前供应商仍以海外龙头Lumentum 为主。国内玩家中,纵慧芯光和长光华芯在该领域同样具备强劲实力,车规级产品预计将于今明年陆续量产,发展机遇值得期待。 2)接收端:SPAD/SiPM 的灵敏度优势明显,在 905nm 产品中替代 APD已成为明显趋势。目前,核心厂商仍以滨松光子、索尼、安森美等海外龙头为主。国内玩家存在国产替代的机会,但产品性能仍有进步空间。 ▍ 投资建议:车载激光雷达短期有望快速上量,长期展望百亿美元市场空间。整机环节由于短期主机厂降本压力、定点竞争激烈,企业毛利普遍承压,但行业龙头在定点数量、量产经验、人才团队、技术储备和资金实力均占优,规模量产后中长期有望大幅降本,打开毛利率上行空间,建议关注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一径科技等。产业链环节,我们建议优先关注产业链上游中格局较优、毛利率较高的 VCSEL 环节,相关玩家包括长光华芯和纵慧芯光等。接收端的 SPAD/SiPM 同样存在国产替代的机会,相关厂商包括南京芯视界、灵明光子、宇称电子等。此外建议关注无源器件及光源模组供应商,如永新光学、炬光科技、光库科技、天孚通信、蓝特光学等,以及立讯体系下为速腾提供代工服务的高伟电子。 ▍ 风险因素:激光雷达技术落地不及预期,激光雷达成本下降不及预期,各国政府自动驾驶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全球宏观经济复苏放缓等。 rQoNmMpPmOnQnPtPqNnOqOaQbPbRpNrRmOpMfQnNoMfQpPzQ7NrQnRwMpMoMNZoPtM 产业策略自动驾驶产业研究系列|2023.2.8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和声明 3 目录 成长性:短期成长确定性高,长期展望百亿美元空间 ........................
[中信证券]:产业策略自动驾驶产业研究系列:行业新阶段,激光雷达当前的三个预期差,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72M,页数40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