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报告:南向资金长期投资行为与趋势潜力分析,能否支撑起港股牛市?
2025 年 11 月 5 日(星期三) 策略报告 招商证券(香港)有限公司 证券研究部 此为 2025 年 11 月 5 日“Strategy report - Southbound Long term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Trend Potential: Can It Sustain a Hong Kong Bull Market?”的中文版 1 南向资金长期投资行为与趋势潜力分析:能否支撑起港股牛市? ■ 南向资金由险资和公募为主的长线资金主导(截至三季度港股持仓占比分别约为 25%和 18%,均贡献年内净流入三成),目前已形成“科技 + 红利”的哑铃型配置格局,投资风格注重盈利增速的质量和持续性 ■ 南下投资的公募以成长风格为主,调仓灵活,聚焦业绩弹性、高景气度赛道与预期差博弈;险资则以稳健和长期配置见长,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构建起“成长+高股息”的多元均衡配置;社保重仓金融板块;养老、年金、理财子等是港股投资的潜力新兴资金,亟待体制机制放宽 ■ 预计至明年年底,南向长线资金仍有 1.54 万亿港元的新增空间,未来五年合计可带来约 11 万亿港元的增量,有望支撑港股市场的“慢牛”行情 今年港股的放量上涨,主要得益于内地南向资金的持续注入。截至三季度末,南向资金净流入达 1.17 万亿港元,成交额占比达 23.6%。港股通持仓市值突破 6.3 万亿港元,约占香港股票总市值的 12.7%,对港股定价权显著提升。保险资金与公募基金构成南向资金主体,合计占比超40%。私募基金与个人资金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长线机构主导、短线资金活跃”的格局逐步形成。从美股经验看,稳定的长线资金往往对股市中长期“慢牛”至关重要。引入长线资金,将提升港股投资价值。 南向资金的投资风格注重基本面,强调盈利增速的质量与持续性。偏好大市值、中速增长且高 ROE 的公司。对市值千亿以上企业长期超配;最为青睐 ROE 在 15%以上、净利润增速 10%–30%的公司;近年来,高股息股票的超配比例也明显提升。呈现“科技 + 红利”哑铃型配置结构:一端为 AI、互联网、半导体等科技龙头,另一端为建行、中移动、工行等高分红蓝筹。整体投资风格并未散户化,短线炒作仅为个别行为。 公募基金是南向资金中最活跃的主导力量。截至三季度末,港股通持仓占比 18%,贡献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的 30%。可投港股的主动偏股基金超过半数,平均持仓比例提升至 32%。持仓以成长风格为主,三季度重仓科技,减持高股息,增持有色金属,换仓灵活。投资逻辑聚焦业绩弹性、高景气度赛道与预期差博弈。预计未来 5 个季度和 5 年以港股通新增港股配置分别约 6,500 亿港元和 4.3 万亿港元,强化其定价权基础。 保险资金是南向资金中的长期中坚力量。截至三季度末,港股通持仓占比 25%,贡献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的 34%。以稳健、长期配置见长,投资周期相对较长,调仓频率相对较低,并依托大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公司治理。除高股息资产配置外,险资亦走向多元化投资,形成“成长 + 价值”的均衡策略。预计未来 5 个季度和 5 年以港股通和 QDII 渠道新增港股配置分别约 8,000 亿+港元和 4.7 万亿港元,定价权进一步上升。 社保基金稳健且灵活,重仓金融板块。境外投资比例仅 13%。若提升至20%的上限,或将为港股带来千亿级增量。养老基金尚不能投资港股;企业年金以专户和购买公募参与港股,仍处早期阶段,潜力巨大。绝对收益为主。企业(职业)年金资产规模已达 7.7 万亿,若境外配置比例提升至 10%–20%,预计可为港股提供约 2,200–3,300 亿港元的增量。 银行理财子公司是极具潜能的关键力量。理财产品存量超 32 万亿元,但目前仅能通过 QDII 渠道投资海外。当前港股配置比例不足 1%,以高股息为主。随着 “固收+” 产品扩张与投资权限放开,若 2%资金流向港股,规模可达 6,000 亿元,为港股带来显著的增量空间。 “北水”长期资金正日益成为港股市场流动性结构重塑与估值体系优化的关键推动力。展望未来,政策层面的互联互通机制优化、QDII 限制放宽、税收政策改善、优质资产赴港上市及监管层鼓励长线投资,将继续吸引中长期资本南下。公募、险资、社保、养老、企业年金及理财子的同步扩容,将共同改善港股市场的流动性。预计至 2026 年底,南向长线资金仍有 1.54 万亿港元的新增空间,未来 5 年合计可带来约 11 万亿港元的增量。长线资金的持续净流入,有望推动市场由基本面和价值驱动,优化上市公司治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支撑港股中长期“慢牛”。 风险提示:流动性大幅波动;宏观数据及业绩;黑天鹅事件。 宁铂 +852 3189 6126 bo.ning@cmschina.com HK 郭书音 +852 3189 6394 shuyinguo@cmschina.com HK 与市场的预期差 1、关于长线资金增配空间的预期差 在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超1万亿港元的基础上,部分投资者对未来资金流入的持续性存有担忧。然而,我们通过深入剖析长线南向资金的投资行为与发展趋势,发现作为主导力量的公募和险资仍具备持续增配的空间,社保、养老、企业年金以及银行理财子等资金主体在制度放宽后也有着较大的潜力。预计到明年底,长线资金仍有1.54万亿港元的增配空间,未来5年更是拥有11万亿港元的增配潜力。 2、关于南向资金风格的预期差 市场普遍认为南向资金的短线炒作风格可能会加剧港股市场的风险,但我们的研究表明,港股的南向资金是以长期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其投资注重基本面、盈利的质量和持续性。此外,中国证监会出台的《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也有利于引导南向资金中的公募在港股市场进行长线投资。 3、关于港股IPO扩容的预期差 在港股IPO扩容的背景下,市场可能会担忧供给对流动性造成冲击。但我们认为,更多优质资产赴港上市,反而有利于吸引长线资本流入港股,从而消化供给压力。 4、关于稳健投资者港股配置的预期差 主流认知觉得险资等相对稳健的投资者在港投资以高股息资产为主,但我们通过间接分析持仓和投资风格发现,险资在港股的配置较为均衡,成长股也是其重仓品种,这对科技板块形成了支撑。 相关报告 1. 宏观报告 - 10月FOMC会议解读: 美联储继续如期降息25bps,12月结束缩表,但12月降息存在分歧 (2025/10/30) 2. 策略报告 - 二十届四中全会解读: 供给与需求并重,促进中国经济转型,迈向中等发达国家 (2025/10/24) 3. 港股四季度策略报告 (2025/10)- “霜叶红于二月花”:港股边际利好积聚,AI与有色共舞 (2025/10/14) 4. 宏观报告 - 特朗普威胁对华加征关税,预计“醉翁之意不在酒”,为短期扰动,构成TACO交易 (2025/10/13) 5. 宏观报告 - 宏观报告 - FOMC会议解读: 如期 预 防 式 降 息 25bps , 持 续 降 息 周 期 可 期(2025/9/18) 6. 宏观报告 - 美国8月非农大幅不及预期,年内降息75bps几成定局(2025/9/8)
[招商证券(香港)]:策略报告:南向资金长期投资行为与趋势潜力分析,能否支撑起港股牛市?,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62M,页数30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