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社区银龄生活报告

我们准备好了吗?社 区银 龄生 活观 察 报 告社区银龄生活观察报告我们准备好了吗?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SENIOR LIVING目录01前言关心老去,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05序让我们一起看见“老去”06第一部分我们如何与老去相处? 08老去的1000个瞬间14倪萍:我依然有很多事可以做,很多新鲜的色彩可以涂抹20协和孙晓红:一位老年科医生,如何面对老去?26第二部分一个更“适老”的空间,究竟长什么样?28我们想要怎样的老后生活?34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适老化改造,不能好心办坏事42几个年轻人,想打破500万老人的“困境”48第三部分直视养老最难一面50千里之外的父母病了,我慌了 56父母老了,我也老了62第四部分跳出照护之外,养老的更多可能 64那些正在探索“新型养老关系”的人70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申琦:当我们教100位老人使用大模型80第五部分老去后,我开启了“第二人生”88后记终有一天,我也会老SENIOR LIVING | 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 关心老去,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胡泳这份《社区银龄生活观察报告》有一个让人猛然一惊的主标题,“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这标题是个问句,所以,答案可能为是,也可能为否。对个体来说,是否准备好面对衰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心态。有些人拥抱随年龄增长而来的智慧与自我觉察,而另一些人则害怕身体机能衰退和社会处境的不利。虽然衰老不可避免,但在心理和生理上做好准备,包括自我接纳、保持目标感、积极活动,以及进行法律与财务等现实安排,似乎还是可能的。有人对此并不同意。他们认为,变老并不是那种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的事情,好比结婚或者生孩子—而且,即便当初觉得自己准备好了,那种准备可能最后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帮助。起码,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何时进入的,变老却不同,你没有选择的余地。无论你是否准备好,它都会发生;如果你没有留意,它甚至会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悄然到来。很多人感受到身体上的变化,经历朋友的离世,退出工作岗位,发现孩子们已经长大离家,而自己骤然成为祖父母,这才意识到岁月的无情流逝,个人已迈入人生的最后篇章。我不得不说,有时候,这是一种相当震撼的体验。上一刻,你可能还感觉正常、自信,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的事务,周围的人也尊重你,可下一刻,因为你的年龄,人们开始对你毕恭毕敬,或者更糟,对你另眼相看,仿佛你突然被归类到了另一个群体。对老年的无准备,意味着一个人对周围世界缺乏观察,要么是否认,要么是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实,而这两者都不利于心理健康。而一旦说到做准备,很多人脑子里冒出的,首先同一点紧密相关:是否在物质上为晚年和退休做好了准备。对此,我很难给出明确答案,但从大量生活窘迫和健康状况不佳的老年人来看,很多人确实没有为晚年做好充分准备。如果说,对是否准备好的问题,个体的答案因人而异,就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整体来看,则答案必须为是。行将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国社会的一个深刻背景性事实正逐渐凸显: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从203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进入最严峻的时期。老年人口突破4亿,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人口里程碑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不仅意味着家庭结构、代际关系和社会资源分配将发生重大调整,也意味着关于“如何体面地老去”的公共讨论正在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命题。在宏观的数字背后,老去并非一个抽象过程,而是由无数具体的生命经验所构成。它关乎个体如何理解自己的身体机能衰退、心理脆弱,如何在家庭和社区中定位自我,如何与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相互作用。也前言SENIOR LIVING | 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贝壳公益与《人物》联合推出的这份报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试图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路径、兼具定量与定性的材料,去捕捉老龄社会中人们的真实声音,并揭示“体面”作为一个价值理想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张力。报告揭示的第一个核心发现是老年经验的显著异质性。传统语境下的“老人”常常被视为一个整体性群体,然而在现实中,60—75岁的“年轻老人”与80岁以上的高龄群体,在身体状态、心理需求和生活方式上都存在巨大差别。对前者而言,社会参与和精神满足可能更为重要;而对后者来说,身体照护与安全保障则是日常最急迫的需要。这种差异提醒我们,老龄政策和社会服务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推进,而必须更加精准化与分层化。其次,报告深刻描绘了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张力。子女依然是最主要的照护者,但在“4-2-1”家庭结构和代际流动的现实背景下,子女往往难以独自承担长期照护责任。尤其是在跨城、跨国就业日益普遍的今天,养老责任的履行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地理与情感断裂。这种断裂不仅引发现实的照护困境,也加剧了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落差与道德压力。我曾经将近四年的时间里承担“照护者”的角色,全天候照料患有癌症的父亲和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这一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照护的双重性—其中既包含情感上的无力与崩溃,也蕴含着爱与伦理责任的召唤。面对疾病、衰老与死亡,我们既不应将其浪漫化,也不应加以回避。许多人期盼“有尊严地老去”或“有尊严地死去”,然而,有无尊严并非个体意志所能完全掌控。老年的失能失智是生命进程的内在部分,伴随而来的羞耻感同样无法被彻底消除。真正的伦理契机或许正源自对这种脆弱与有限的承认—在承受与接纳中,人可能生成出一种新的主体性与力量。与此相对应,社区与社会制度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在照护伦理的框架下,家庭照护的实践需要得到社区网络与社会制度层面的支撑。唯有当照护被嵌入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体系之中,个体与家庭的脆弱性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回应。报告多次提及“适老化改造”的议题,究其根本,适老化改造就是一种将身体的脆弱性予以社会化、制度化的过程。它通过重塑居住与公共空间的结构,使个体的衰老经验得以被社会环境所接纳与承载。从家庭住宅到社区公共空间,看似细小的改动,却往往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分水岭。空间环境的可达性与安全性,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尊严的物质保障”。就像报告中所说,扶手、地面警示贴、斜坡,乃至适老化的交通工具,都是老年人的生活“装备”。然而,目前相关政策在覆盖面与落实度上仍存在不足,还有大量老人生活在充满潜在风险的空间之中。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智能家居、远程医疗等新兴手段为老年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身体数据,语音助手能够提供日常提醒。但报告同样指出,代际数字鸿沟和情感回应的缺失,使得技术并不能简单替代人际关系。对于许多老人而言,真正的需求并非是冷冰冰的数据,或者是数字化空间的强行覆盖,而是被理解、被倾听和被陪伴。技术能否与情感相结合,将决定其在养老领域的真正价值。更为深刻的议题是“体面”的社会意涵。报告指出,老年人最担忧的并非死亡本身,而是失去独立、失去自尊、失去社会联系。如何在依赖他人照护的同时保持尊严,如何在衰老中仍保有“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存在感,这些问题构成了“有尊严地老去”的核心。“体面”不仅是物质条件的保障,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认可的价值。在这一点上,社会态度与文化观念的更新显得至关重要。当下社会并不乏“厌老”“厌弱”气氛,资源配置往往优先照顾年轻、生产性群体,导致老年人

立即下载
综合
2025-11-04
贝壳公益
48页
40.65M
收藏
分享

[贝壳公益]:2025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社区银龄生活报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40.65M,页数48页,欢迎下载。

本报告共48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本报告共48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水滴研报所有报告均是客户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商用。
相关图表
越南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金额同比增速9月转正图25:品牌商业绩指引
综合
2025-11-04
来源:轻工纺服行业2026年度投资策略:消费端把握个护成长,制造端重视韧性标的
查看原文
近五年海外品牌市占率整体下降 单位:%
综合
2025-11-04
来源:轻工纺服行业2026年度投资策略:消费端把握个护成长,制造端重视韧性标的
查看原文
单季度:A股纺织服饰板块归母净利润(亿元)及增速
综合
2025-11-04
来源:轻工纺服行业2026年度投资策略:消费端把握个护成长,制造端重视韧性标的
查看原文
2025Q1-3收入同比增长38.4%图14:2025Q1-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5.8%图15:2025年公司盈利能力同比修复明显
综合
2025-11-04
来源:轻工纺服行业2026年度投资策略:消费端把握个护成长,制造端重视韧性标的
查看原文
2024年中国湿巾市场终端零售规模为129亿
综合
2025-11-04
来源:轻工纺服行业2026年度投资策略:消费端把握个护成长,制造端重视韧性标的
查看原文
2025Q1-3收入同比增长12.8%图9:2025Q1-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5%图10:公司分市场收入情况(亿元)
综合
2025-11-04
来源:轻工纺服行业2026年度投资策略:消费端把握个护成长,制造端重视韧性标的
查看原文
回顶部
报告群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