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加速落地,建议关注北交所相关标的
1证券分析师:朱洁羽执业证书编号:S0600520090004 联系邮箱:zhujieyu@dwzq.com.cn二零二五年八月七日证券研究报告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加速落地,建议关注北交所相关标的2◆ 1.政策指导:国家战略引领与地方协同推进,驱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优化。国内人形机器人政策体系已形成“国家战略引领+地方协同推进”的驱动格局。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并将其定位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多地纷纷响应国家政策,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形机器人发展政策。◆ 2.产业进展:2025年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元年,商业化加速落地。优必选Walker S系列机器人计划2025年进入批量交付阶段,应用于工业制造(如外观检测、物流搬运)、家庭服务(护理、陪伴)。宇树计划2025年交付超千台工业级H1机器人,应用于工业制造(高精度任务)、文化演艺(舞蹈表演)、特种作业(防爆机器人)。特斯拉计划2025年生产1万台Optimus,并逐步提升产能,主要应用场景为工厂自动化(部署超1000台)和家庭服务(未来助手)。◆ 3.市场空间:预计2029年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06亿美元。根据嘉世咨询数据,2023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达到21.6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06亿美元,2023-2029年复合增长57%。◆ 4.建议关注北交所机器人相关标的:1)核心零部件: 丰光精密、鼎智科技、骏创科技、长虹能源、旺成科技、苏轴股份、坤博精工、万达轴承 、泰德股份、万通液压等;2)传感器与控制系统:奥迪威、乐创技术、科达自控、利尔达、开特股份、卓兆点胶、殷图网联等;3)设备制造与系统集成:机科股份、舜宇精工、巨能股份等;4)材料与配套:华密新材、富恒新材、威贸电子、同惠电子等。◆ 5.风险提示: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技术研发不及预期、市场拓展不及预期。摘要目录3二.北交所相关标的:聚焦核心零部件,布局减速器、丝杠、PEEK材料等环节一. 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元年,商业化加速落地三.风险提示4一、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元年,商业化加速落地5◆工业机器人:通常是指面向制造业的多关节机械手臂或其他拥有多自由度的机械装置,主要用于代替人工用于生产过程和环境的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通过预设程序来执行具有重复性、单一性的流程化操作,如焊接、搬运、装配等。为了保证生产线连续作业的稳定,工业机器人需要在标准化的场景中具备毫秒级的动作响应速度和微米级的动作精度。在外观和结构上,工业机器人的外观通常较为简单,以机械臂为例,其由各种关节组成,具有多轴运动和机械臂结构,能够覆盖大多数工业应用中所需的三维空间内的精确定位和定向。◆人形机器人:依托大模型、多模态感知(视觉、语音)和仿生运动控制,是通用智能的载体,实现了类人灵活操作、人机交互、决策以及推理等功能,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其旨在适应动态复杂的非结构化环境,应用场景相对多元化,包括了工业、商业和家用等多领域。在外观结构上,人形机器人相比工业机器人更具人类化的外观特征,通常具有头部、上肢和下肢等部位,能够在车内空间等人类活动空间完成操作。人形机器人不仅能模仿人体的运动范围,更要适应非标准化和动态的环境,执行复杂任务,其自由度比工业机器人更高。1.1 工业机器人适用结构化环境高精度重复性任务,人形机器人面向非标准化场景泛化需求图:工业机器人分类数据来源: 艾瑞咨询,东吴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各部门官网,东吴证券研究所◆国内人形机器人政策体系已形成“国家战略引领+地方协同推进”的驱动格局,重点围绕技术攻关、产业布局、应用场景拓展及生态构建展开。◆1)国家层面提出政策框架: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并将其定位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地方政策因地制宜促发展: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多地纷纷响应国家政策,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形机器人发展政策。北京凭借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重点支持人形机器人在人工智能算法、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创新高地;上海依托先进的制造业基础,聚焦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制造和系统集成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圳则利用其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在人形机器人的传感器、芯片等关键领域发力,促进产业快速发展。61.2 人形机器人政策指导:国家战略引领与地方协同推进,驱动产业布局优化7图:国内人形机器人相关政策梳理部门/省份政策名称内容国家层面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突破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动态运动规划与控制等核心技术,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特殊环境作业等应用场景的人形机器人研发。中国电子学会《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围绕人形机器人“感知—决策—执行”全技术链,构建了“基础共性、关键技术、部组件、整机与系统、应用”等五个方面的全链条标准体系。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有助于形成有序良好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发展。国务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省份层面北京市《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高效、规模化应用,到2027年,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建设一批新型研究创新平台,支撑不少于100家创新主体开展技术创新,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打造三大典型应用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建设不少于2个具身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加快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支持建设智能产线、智能工厂,发展柔性化生产、网络化协同
[东吴证券]: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加速落地,建议关注北交所相关标的,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52M,页数40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