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内外政策施压叠加供需调整,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加速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整合
行业研究|锂电正极材料行业 1 大公国际:内外政策施压叠加供需调整,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加速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整合 文/李玮 摘要 政策层面,国内优化产能布局和节能降碳改造推动低效产能出清,国际规则趋紧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和全球化布局加强供应链韧性。市场方面,磷酸铁锂材料因成本及安全优势主导增长,三元材料受需求疲软与贸易壁垒影响份额收缩,产能结构性过剩加速行业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整合。产业链方面,上游镍钴锂资源高度依赖进口,需通过分散海外矿产投资、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和提升电池材料回收技术缓解资源进口依赖,下游动力电池需求占据主导地位,储能领域需求激增,行业内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以应对多元化产品的使用需求。 正文 一、行业政策 国内政策从技术和环保层面入手,严格行业准入并加强智能监管,地缘政治压力与国际政策趋严背景下,国内企业合规成本压力攀升;预计未来,国内政策将延续优化产能布局和节能降碳改造的总基调,高耗能、低水平产能加速出清,国际规则或将持续收紧,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和全球化布局加强供应链韧性。 国内政策环境方面,2024 年 5 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合理布局硅、锂、镁等行业新增产能,严格新增有色金属项目准入,新建多晶硅、锂电池正负极项目能效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该方案在优化产能布局和节能降碳改造方面奠定行业环境总基调,从源头上遏制高耗能、低水平产能的无序扩张,引导行业继续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同年 6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发布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 年本)》及配套管理办法,一方面引导企业减少低效扩产,修订工艺标准、产品性能、研发投入门槛,提升行业技术基准,另一方面新增锂电池碳足迹核算要求,强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设计,推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2025 年 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多维度规划了锂电池产业的升级路径:技术端推动成熟技术迭代升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资源端强化对国内锂、钴、镍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有序开发,产能端加强锂电池等产能监测预警,监管端建设锂电池行业规范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实现全链条信息管理。国内政策从技术锂电正极材料行业 行业研究 行业研究|锂电正极材料行业 2 和环保层面入手,严格行业准入并加强智能监管,加速产业结构优化,遏制低效产能无序扩张。 国际政策环境方面,欧盟《新电池法案》已自 2024 年 2 月 18 日起实施,设置碳足迹披露、回收率及电池护照等强制性要求;法案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标准的设立,倒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并完善供应链管理,推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综合成本。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通过供应链本土化条款限制中国供应链占比,仅使用符合要求的电池可获得税收抵免,且进一步限制电池关键矿物的进口来源;政策迫使中国企业调整全球化布局策略,通过海外建厂和资源绑定突破国际壁垒。此外,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美国针对锂电池行业的关税政策持续升级,2024 年以来已形成多轮叠加效应;2024 年 5 月,拜登政府借“301 条款”,将中国锂电池关税提高至 25%,储能在内的非车用锂电池的加税时间推迟至 2026 年,但电动汽车电池企业已首当其冲;特朗普政府于 2025 年 2 月、3 月两次加征 10%关税,并在 4 月 2 日到 9 日两轮关税继续加码,至此我国对美电池出口关税已达历史高位,叠加原有 3.4%的基础关税,动力电池综合关税已达 132.4%。美国试图通过高关税削弱中国锂电池的成本优势,同时加速本土供应链建设,但短期内仍高度依赖中国供应。地缘政治压力与国际政策趋严背景下,国内企业需通过海外建厂、资源绑定、技术突破等方式应对,合规成本压力攀升。 预计未来,国内政策将延续优化产能布局和节能降碳改造的总基调,助力高质量产能发展,高耗能、低水平产能加速出清;国际规则或将持续收紧,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和全球化布局加强供应链韧性。 二、主要行业指标 2024 年,磷酸铁锂材料得益于其生产成本、安全性等优势,出货量继续增长,拉动正极材料出货量整体增长,三元材料受需求疲软与贸易壁垒拖累,份额进一步收缩;产能结构性过剩成为价格低迷的核心原因,低端同质化产能严重挤压价格空间,预计未来,行业竞争将聚焦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整合。 出货量方面,EVTank 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为 329.2 万吨,同比增长 32.9%;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同比增长 48.2%,拉动正极材料出货量整体增长,在整个正极材料中的市场份额增至 73.7%,得益于其生产成本、安全性等优势,在储能及中低端新能源汽车领域需求强劲,市场份额继续扩大;三元材料出货量同比下滑 3.2%,市场占有率收缩至 19.5%,因能量密度要求较高的乘用车市场增速放缓,叠加海外贸易壁垒,导致三元材料出货量承压;钴酸锂出货量同比增长 23.8%,锰酸锂出货量同比增长 30.3%,但基数较小,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和低端动力电池领域。 行业研究|锂电正极材料行业 3 图 1 2024 年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情况 数据来源:EVTank 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统计数据,大公国际整理 价格方面,2024 年以来,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价格维持低位运行。2024 年上半年,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价格持续探底,9 月后趋于稳定,随着 2025 年 2 月底刚果(金)暂停钴出口,钴材料价格上涨推动三元材料价格回升。价格低迷的核心原因是产能结构性过剩,据 SMM 调研数据统计,2024 年我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年产能近 470 万吨,总产量为 230 多万吨,年度开工率约为 50%,2024 年上半年三元材料产能利用率仅有 40%左右,较多产能处于闲置状态,低端同质化产能严重挤压价格空间。 图 2 2023 年以来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价格变动情况(单位:万元/吨) 数据来源:Wind,大公国际整理 产值方面,由于各类正极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下滑,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值已经连续两年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2024 年,我国正极材料的行业总产值为 2,096.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 34.9%,相对于 2022 年的行业产值高点已经“腰斩”。产能过剩导致企业被迫降价去库存,企业价格战加剧进一步拉低行业利润。 74%19%3% 4%磷酸铁锂三元材料钴酸锂锰酸锂05101520253035402023-012023-042023-072023-102024-012024-042024-072024-102025-01中国:价格: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国产)中国:价格:正极材料:三元6系(单晶622型) 行业研究|锂电正极材料行业 4 竞争格局方
[大公国际]: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内外政策施压叠加供需调整,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加速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整合,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61M,页数6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