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逻辑与出路
宏观经济 | 证券研究报告 — 宏观策略评论 2025 年 1 月 16 日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宏观及策略:宏观经济 证券分析师:徐高 (8610)66229055 gao.xu@bocichina.com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证书编号:S1300519050002 中国经济的逻辑与出路 本文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出发,梳理中国经济的逻辑,揭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障碍所在,指出我国经济的出路。在以提升居民福利为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经济发展的源泉有三:(1)居民对更好生活之欲望的扩张;(2)生产能力的扩张;(3)“有效需求”的扩张。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有效需求不足,而非生产能力不足。 对经济有影响的需求,是购买力与支出欲望相结合所形成的“有效需求”。我国的需求不足,其实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即内需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归根结底是个收入分配问题,产生于收入分配结构所导致的购买力和支出欲望的错配——有购买力的经济主体缺乏支出欲望,有支出欲望的经济主体缺乏购买力。我国企业部门向居民部门的分红偏少,企业收入向居民的转移不足,从而导致居民收入占经济总收入比重偏低,因而产生了消费不足的问题。而在投资回报率下降到低位,明显抑制企业投资意愿后,企业收入难以向居民转移的情况就会催生内需不足的问题。 我国完全有办法解决当前因需求不足而产生的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化解需求不足的“上策”是优化国内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占经济的比重。在长期,这可以通过“全民国企持股计划”来实现。在短期,可以通过加大国有资本向社保基金的划转来提振居民收入和消费。在“上策”还未走通的时候,靠投资创造需求的“中策”是我国经济的一条不坏的,并且可以持续出路。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走势具有不确定性,宏观政策可能超预期变化。) 2025 年 1 月 16 日 中国经济的逻辑与出路 2 2008 年“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阻力逐步加大,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可持续性等问题变得更加严峻。针对我国经济面临的压力,各方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这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只能适应,而无法改变;有些人认为这是市场化程度不够所致,需要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来释放增长的活力;还有些人则认为这是宏观政策稳增长不够积极所致,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刺激经济的措施来稳定经济增长。有关我国经济的不同看法绝不仅仅以上罗列的这三种。由于各方对中国经济运行逻辑有不同理解,所以在应该采用何种宏观政策来化解经济压力方面,也难以形成共识。 面对诸如我国经济增长减速的问题是出在供给面还是需求面、是否应该用大规模政策刺激来稳定增长、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应该如何推进等具体而又重要的问题,之所以难以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答案,关键在于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回答。甚至,有些关键问题尚未被问出。正如凯恩斯在其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最后一段所说的那样,“统治世界的只是思想”。思想上的关键问题未能得到澄清,实践就没有方向,政策也就难以决断,经济也就难逃低迷状况。有鉴于此,本文从有关我国经济的根本性问题出发,梳理中国经济的逻辑,阐述理解和分析中国经济的整体框架,从而为经济实践指出方向。 这个有关我国经济的最根本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什么?对这个看似抽象问题的回答,将会揭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障碍所在,并指出我国经济的出路。 1. 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什么?——答问的方法 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什么?或者换种问法:经济为何能发展?对这个关键问题的回答通常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是生产力的发展,即经济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如果有一点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储备,还可以进一步回答说,生产能力的扩张建立在劳动和资本两个投入要素的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之上。在劳动、资本和技术这三者中,技术又最为根本——离开了技术水平的提升,人均产出的增长必定会因为资本边际回报率递减而停滞。如此一来,经济发展的最终源泉便是技术水平的提升。正是基于这个逻辑,有不少人呼吁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创新,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水平的又一个名字),从而摆脱增长低迷的现状。 这种建立在当代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之上的“标准答案”虽然不能算错,却未抓住我国经济现实的关键。从发展源泉的问题到技术水平的答案之间,有漫长的推理过程和潜藏其中的诸多关键隐含假设。事实上,像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一样,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一些旨在简化分析的假设之上。这些假设是理论的前提,因而也划定了理论应用的边界。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建立并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自然以解释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为其主要目标。相应地,这一理论的关键假设从西方国家经济现实中抽象而出。虽然不同经济体之间有“共性”,从而使得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某些潜在假设也适用于我国;但相比西方经济体而言,我国经济也有其“个性”,从而导致某些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潜在假设与我国现实不符。不问假设是否与现实相符,而盲目把基于这些假设的理论应用到中国经济上,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落入“教条主义”的陷阱。 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当然需要借鉴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但这种借鉴应该是批判性的借鉴。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作为人类智慧的成果之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共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认识中国经济。在利用西方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时,需要有“批判性”,从而避免将“共性”和西方的“个性”都强加于我国的“个性”之上。 所谓批判性,按照我国哲学家吴晓明的解释,是“澄清前提、划定界限”。吴晓明进一步阐述到:“正像任何一个事物有其历史的前提和界限一样,任何一种知性科学的理论或观点,无论多么先进,都必然有其理论前提和界限。只有当我们真正把握它们的前提与界限,并将其同社会生活本身的前提与界限形成对照时,才能对这些理论或观点加以批判性的运用。哲学的时代使命就在于倡导批判性的思想。只有在这种批判性的思想中,生活的本质内容才可能被触及,社会现实才可能被揭示。”1这是哲学的时代使命,也是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要揭示我国经济运行的根本逻辑,就不能停留在对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简单套用上,而必须要从逻辑上回到这些理论的前提假设处,从时间上回溯到这些理论的创立之初,跳出当前理论的局限,问出并回答最为根本的问题。 2025 年 1 月 16 日 中国经济的逻辑与出路 3 2. 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什么?——问题的回答 现在我们跳出当前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范畴,在经济理论之“前”,用基本逻辑来试图回答“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什么”这个问题。 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什么,首先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目的”之下,经济发展源泉可能会有较大差异。比如,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以独立自强、抵御外侮为主要目标,需要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军工体系。2而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资本稀缺之小农经济环境中,这样的目标很难靠市场达成。因此,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导向下,建立起了“扭曲价格的宏观环境”、“以计划为主要手段的资源配置”和“缺乏自主权的微观经营制度”的三位一体的计
[中银证券]:中国经济的逻辑与出路,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96M,页数17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