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现状-科睿唯安
目 录CONTENTS摘要 …………………………………………………………………………………………… Ⅰ引言 …………………………………………………………………………………………… Ⅲ01 章02 章03 章04 章分析方法与指标中国与主要国家的科研合作中国各地区的国际科研合作中国与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2.1 国际科研合作概况2.2 国际科研合作中心度2.3 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关系2.4 中国与主要国家的科研合作2.5 中国与主要国家科研合作的学科分布2.6 中国及主要国家的国际科研合作伙伴2.7 中国及主要国家的科研合作影响力3.1 中国各地区的国际科研合作规模与影响力3.2 中国主要地区的国际科研合作国别 / 区域组织(多边机制)和学科3.3 中国主要地区间联合开展的国际科研合作4.1 中国科研机构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规模和影响力4.2 中国与主要国外科研机构合作的规模和影响力0506070811131419212327290104182605 章06 章07 章中国与主要区域组织和多边机制的科研合作中国的学科国际科研合作 中国参与大规模国际科研合作的情况5.1 与主要区域组织(多边机制)科研合作规模和影响力5.2 与欧盟科研合作规模和影响力5.3 金砖国家间科研合作规模和影响力5.4 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研合作规模和影响力5.5 与东盟国家科研合作规模和影响力5.6 与中东欧国家科研合作规模和影响力5.7 与阿拉伯国家科研合作规模和影响力6.1 学科合作规模6.2 学科合作论文影响力6.3 发文规模 TOP5 学科国际合作活跃度和影响力6.4 发文规模 TOP5 学科国别合作情况7.1 大规模国际科研合作及其影响力7.2 中国参与大规模国际科研合作的学科分布7.3 科研机构参与大规模国际科研合作的情况3535383941424449525253575859344856摘 要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国际人员交流的频繁深入,全球化和国际合作仍然是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国际科研合作的前景必将更加广阔。科睿唯安利用学术论文数据,客观分析和解读了全球科研合作和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现状与趋势。主要发现如下:全球 TOP10 科研大国的国际科研合作规模持续提升。一是美、中、英、德、法、加、澳、意、西和荷是十大国际合作论文大国,其中美国占比 37.9%、中国占比 21.5%。二是 2018—2022 年,美国国际合作中心度虽较上一个五年下降 9%,但仍是全球科研合作网络的中心,枢纽地位是第二名英国的 1.6 倍、第三名德国的 1.8 倍、第四名中国的 2.3 倍。三是全球科研合作格局变革明显。美、德、法、日的合作中心度有所下降,中、印(度)、澳、英、意、加、西(班牙)的合作中心度持续上升。中国国际科研合作规模持续扩大,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一是 2022 年中国国际科研合作论文达到14.65 万篇,是 2013 年的 2.9 倍;国际合作论文全球占比达 24.9%,较 2013 年提升 9.6 个百分点。二是中国国际科研合作中心度从前一个五年的全球第 6 位,提升至后一个五年的全球第 4 位,中国在全球科研合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进一步加强。三是合作伙伴从 2013年的 191 个国家(地区)扩展至 2022 年的 204 个,前十大合作伙伴为美、英、澳、加、德、日、法、新(加坡)、韩和巴(基斯坦)。四是美国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科研论文合作伙伴,2022 年,中美科研合作论文占中国国际科研合作论文的比例达 32.2%。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的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攀升,学科合作国别差异化特点突出。一是 2022 年中国国际合摘要 Ⅰ作论文引文影响力达 1.81,较 2013 年提升 20%,显著高于中国科研论文的平均引文影响力及全球国际合作论文的平均被引表现。二是中国与主要国家合作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比例均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三是中国与主要国家在学科合作方面各有特点。如中美科研合作集中于工程学、临床医学和化学,中英在工程学、物理学和材料学,中澳在工程学、材料学和化学,中加在工程学、化学和临床医学,中德在物理学、化学和材料学等领域。 中国各地区积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更好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高地建设。一是在省级层面,北京、江苏、上海和广东国际合作论文规模占全国总量的近 60%,发挥了引领作用;上海、广东、北京和福建等 8 省市国际合作活跃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4.66%);湖南、湖北、广东和浙江四省国际合作论文引文影响力较高。二是在副省级城市层面,南京国际合作规模最大,武汉、广州、杭州形成第二梯队。深圳、厦门、武汉和南京的国际合作活跃度较高。此外,深圳国际合作论文的引文影响力全国最高。三是北京与主要区域性组织(多边机制)的科研合作规模均居首位,其他地区国际合作也各有特色,如:上海与欧盟、中东欧,江苏与共建 “ 一带一路 ” 国家、阿拉伯国家,广东与东盟、金砖国家等。此外,美、英、澳是各地区的主要国际合作伙伴,工程学、物理学、材料学是各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主要学科。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紧密,有效带动国际化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提升。从国内科研机构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国际合作论文规模最大,其次是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活跃度方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较高。在影响力方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发表的高被引合作论文最多;电子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的高被引合作论文占比突出。从国外科研机构看,与中国合作论文规模最大的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美国能源部所属科研机构和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与中国合作,俄罗斯科学院的国际合作论文影响力提升幅度最大,其次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巴黎萨克雷大学、伦敦大学等。与区域性组织(多边机制)的合作,有力促进彼此发展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中国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研合作网络中发挥着纽带作用,其中与新加坡、巴基斯坦和韩国的科研合作规模最大,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形成第二梯队。与欧盟国家科研合作论文由 2013 — 2017 年的 7 万余篇,增至 2018 — 2022 年的 15 万余篇,其中与德国、法国合作规模最大。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也保持着密切的科研合作,科研合作论文增长了约 1.7 倍,其中与俄罗斯、印度的合作规模最大。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科研合作也有大幅增长,除新加坡以外,还与马来西亚、泰国合作较多。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也开展了较高影响力的合作,其中与波兰、捷克、希腊和匈牙利合作较多。在阿拉伯国家中,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埃及的合作规模最大。务实推进各学科国际科研合作,合作规模和影响力取得新发展。一是工程学、化学、材料学、临床医学和物理学是科研论文和国际科研合作论文规模最大的学科。二是国际合作论文规模 3 万篇以上的代表性学科中,地球科学国际合作最为活跃(学科内国际合作论文占比高达 36.3%),其次是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三是国际科研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科在全球科研中的影响力,以科研论文规模最大的 TOP5 学科为例(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
2023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现状-科睿唯安,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4.92M,页数70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