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深度-乘用车座椅:消费升级千亿赛道迎来本土破局黄金窗口
1 证券研究报告 【中泰汽车|行业深度】 乘用车座椅: 消费升级千亿赛道迎来本土破局黄金窗口 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何俊艺 S0740523020004 hjy@zts.com.cn 汽车行业分析师:刘欣畅 S0740522120003 liuxc03@zts.com.cn 2023年6月8日 核心观点 2 前言:基于空间格局与成长路径二维标准筛选出乘用车座椅赛道 标准1:空间格局。空间维度优选单车价值量5000+或市场空间1000亿+,格局维度优选本土化率低且集中度高; 标准2:成长路径。优选消费属性驱动单品升级从而带动单车价值量提升的零部件赛道。 空间大:预计2025年国内1494亿,复合增速17% 乘用车座椅属于稀缺大空间高成长性赛道,经测算,2022年乘用车座椅国内市场空间约924亿元,预计2025年国内市场空间提升至1494亿元,2022-2025年复合增速为17%。 格局好:之前外资寡头垄断,当前本土开始破局 之前安全认证资质难叠加就近建厂合资持股导致配套关系固化,此外整椅研发人才外资厂商把控,因此行业集中度高且均为外资厂商,全球CR5>85%,国内CR5>70%。破局原因:1)当前电动化带来新产能,新势力1-N过程中更加注重响应和成本,本土供应链迎来破局机遇;2)收购合资/外资补齐整椅开发经验,具备破局必要条件。 持续升级:座椅消费属性明显,促进单价提升&加速国产替代 座椅消费属性显著,近年来逐渐成为厂商主打差异化卖点。依托零部件增量和升级实现座椅舒适性和个性化的二维功能升级,促进座椅单车价值量持续提升,同时加速国产替代。 产业链概况及投资建议 主机厂出于降本需求会直接指定二级供应商采购,因此不同座椅项目中供应商之间存在交叉配套关系,全面把控Tier2的设计和制造过程是整椅厂商的盈利关键。当前技术难度较高环节(整椅、骨架、核心件)仍以外资主导,难度较低环节(头枕、扶手、面套)本土厂商依靠成本优势已占据较高份额,看好后续本土厂商在高壁垒环节的持续替代,重点关注整椅+骨架环节。重点推荐:继峰股份,建议关注:上海沿浦。 风险提示:乘用车销量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单车价值量提升不及预期,行业规模测算偏差风险 目 录 前言:基于空间格局与成长路径二维标准筛选出乘用车座椅赛道 一、空间大:2025年国内1500亿,CAGR=17% 二、格局好:前期外资寡头垄断稳固,当前本土开始破局 三、消费升级:座椅消费属性被重视,功能升级带动单价持续提升 四、产业链概况及投资建议 五、风险提示 3 汽零赛道基于空间格局&成长路径的二维筛选4 成长路径 收入端 成本端 价:单车价值量提升 量:客户拓展 单品升级 品类扩张 原材料周期 经营(投资周期) 消费强化 电动化放量 智能化变现 主逻辑 中短期嵌套逻辑 工艺链 平台型 空间格局 空间 格局 单车价值量>5000元 or 空间>1000亿 本土替代 全球替代 集中度高 国产化率低 复合增速>15% 壁垒 技术突破 成本把控 快速响应 影响 赛道筛选标准 个股成长逻辑 优选大空间、高成长性赛道 优选本土替代赛道 标准1-格局维度:优选本土化率低且集中度高 5 乘用车座椅 CR5>85% 本土化率<15% 线控制动 CR5>95% 本土化率<5% 高速连接器 CR5>67% 本土化率<33% 资料来源:Marklines,中商产业研究院,Bishop & Associates,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1:全球本土化率低且集中度高的相关赛道(2020年) 赛道中无或较少本土厂商参与竞争较为重要,主线逻辑是国内市场替代外资份额。 相关赛道:座椅(本土化率<15%)、线控制动(本土化率<5%) 、高速连接器(本土化率<33%)等。 博世, 65% 大陆, 23% 采埃孚, 8% 其他, 4% 泰克, 39% 矢崎, 15% 安波福, 12% 其他, 33% 安道拓, 25% 李尔, 25% 佛吉亚, 11% 丰田纺织, 9% 麦格纳, 8% 其他, 22% 标准2-成长路径:优选消费、电动单品升级的 6 收入端 成本端 价:单车价值量 提升 量:客户拓展 单品升级 品类扩张 原材料周期 经营(投资周期) 平台型技术或工艺链技术同源性 (如微电机、铝合金工艺、注塑发泡工艺等) 原逻辑:自主→合资→全球 现逻辑:强势自主及新势力&特斯拉全球化 偏重资产,工艺链技术 (如轻量化、玻璃) 原材料为大宗商品且成本占比较高 (如钢/铝/铜加工、轮胎) 消费功能升级 电动化 增量 智能化 增量 新增部件(三电)及技术升级(如热管理、轻量化、高压快充等) 直接影响驾乘体验,满足消费升级、个性、多元消费需求的产品(如玻璃、轮胎、座椅、车灯、空悬、外饰、车机等) 感知:传感器种类、数量与性能提升; 决策:硬件、软件、数据要求增加; 执行:线控化; 检测:强制与非强制。 驱动要素总结:主逻辑在收入端,成本端是中短期嵌套逻辑 价:消费及科技(电动&智能)属性提升带来的配套价值量提升,升级 量:汽车产业族群向国内转移及新配套体系诞生,破局 目 录 前言:基于空间格局与成长路径二维标准筛选出乘用车座椅赛道 一、空间大:2025年国内1500亿,CAGR=17% 二、格局好:前期外资寡头垄断稳固,当前本土开始破局 三、消费升级:座椅消费属性被重视,功能升级带动单价持续提升 四、产业链概况及投资建议 五、风险提示 7 市场空间:2021年国内乘用车座椅空间约698 图表2:乘用车座椅市场空间测算(2021年) 来源:中汽协,中泰证券研究所(注:分价格带座椅单车价值量为假设值) 分价格带销量及单车价值量:中汽协数据表明,2021年5万以下、[5,10)、 [10,15)、 [15,20)、 [20,30)、 [30,40)、 40万以上乘用车销量分别为70、412、663、319、341、157、117万辆,销量总计2079万辆。考虑到座椅成本与整车售价密切相关,我们假设各价格带座椅单车价值量分别为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元。 经测算,2021年各价格带市场空间分别为14、103、199、112、136、71、58亿元,市场空间总计693亿元。 价格带 5万以下 [5,10) [10,15) [15,20) [20,30) [30,40) 40万以上 整体 乘用车销量(万辆) 70 412 663 319 341 157 117 2079 单车价值量(元)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3333 市场空间(亿元) 14 103 199 112 136 71 58 693 市场空间:2025年国内约1500亿(CAGR=179 图表3:国内乘用车座椅市场空间预测结果 来源:中汽协,中泰证券研究所测算 来源:中汽协,中泰证券研究所测算 关键假设(2023-2025): 1.乘用车销量增速0%/2%/2%; 2.价格中枢上移,各价格带占比如左表所示; 3.座椅消费属性促进单车价值量年增速15%; 测算结果: 2022-2025空间为
[中泰证券]:汽车行业深度-乘用车座椅:消费升级千亿赛道迎来本土破局黄金窗口,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74M,页数32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