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开年展望系列(四):春节恢复性消费出现了么
中国经济开年展望系列(四) 春节恢复性消费出现了么 宏观动态跟踪报告 宏观报告 宏观经济与政策 2023 年 01 月 29 日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相关研究报告 【平安证券】中国经济开年展望系列(一):防疫调整对消费和物价的影响分析 - 20230116 【平安证券】中国经济开年展望系列(二):结构视角下的中国经济 -20230118 【平安证券】中国经济开年展望系列(三):当前中国经济的新趋向、新挑战 - 20230119 证券分析师 钟正生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20090001 ZHONGZHENGSHENG93 4@pingan.com.cn 张德礼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21020001 ZHANGDELI586@pingan.com.cn 常艺馨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22080003 CHANGYIXIN050@pingan.com.cn 平安观点: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传统消费旺季,其影响不容小窥,从中或亦能寻得全年消费变化的线索。我们本篇报告正聚焦于春节假期的多维数据,探究 2023 年春节恢复性消费是否出现。 国内出行同比明显上升,但总体低于 2019 年农历同期的水平。1)从热门城市地铁客运量看,2023 年春节选择就地过年的比例下降,而跨城市旅游、返乡的比例上升。2)百度迁徙指数虽较 2019 年同期水平高 26%,但旅客发送量尚不及 2019 年农历同期的六成。疫后私家车出行的比例上升,可能使不同口径的春节出行数据存在较大差异。今年春节国内实际出行情况或介于两者之间,相比疫情前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春节假期国内消费有所恢复。春节期间相关消费行业营收有所恢复,国家税务总局口径的增速达 12.2%。1)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收入同比涨幅均超过两成,分别恢复至 2019 年同期的 88.6%和 73.1%。2)春节档电影票房收入增长 11.89%,和 2019 年同期相比的恢复率为 114.6%。3)互联网平台交易活跃度较高,春节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平台服务消费数据增长迅猛;低线城市春节消费表现更强,受返乡过年、电商渠道下沉等因素拉动。但考虑到消费的结构分化较为明显,或不宜高估其整体的恢复力度。春节消费品类的亮点在于旅游、餐饮等接触性服务消费,商品类消费的增速弱于过去三年中枢水平;春节消费区域的亮点在于中西部人口、旅游大省,但北京、上海及东部沿海区域春节期间的消费表现较弱。 春节期间商品房销售低迷。30 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是 2022 年同期的56.9%、2019 年同期的 69%,一、二线城市销售面积较三线更快走弱。 我们认为,2023 年春节出行和消费确有恢复,这也得益于第一波疫情高峰过后,春运期间的疫情感染人数未超预期抬升;但就消费恢复力度而言,并非“一片火热”,更像是“温而不暖”,不同口径数据的差异、不同品类和区域的分化不容忽视。结合 2023 年春节“温而不暖”的消费数据,我们对 2023 年国内消费反弹持“谨慎乐观”态度,仅靠市场化力量国内消费恢复的高度或有限:一方面,疫情只是压制国内消费的原因之一,居民消费还受到实际偿债压力偏大、对经济和就业的预期偏弱等中长期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短期很难实质好转。因而,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的回升需要时间,消费复苏可能受到压制。另一方面,作为占比最高的消费品,汽车消费已在 2022 年明显透支(估算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对 2022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拉动约 1.1 个百分点)。我们建议,为使 2023 年消费能更好发挥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公共财政可适当加大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包括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向特定群体发放较大规模的消费券等。 证券研究报告 宏观动态跟踪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2/ 9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国内第一波疫情感染达峰,2023 年春节人气更旺、年味十足。我们在中国经济开年展望系列前面的报告中提出,我国防疫政策调整后的消费反弹速度有望较快,短期疫情扩散带来的“阵痛期”不必过忧。消费回暖的大趋势相对确定,但消费复苏的空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传统的消费旺季,其影响不容小窥,从中或亦能寻得全年消费变化的线索。 我们本篇报告聚焦于春节假期的各项数据,从出行、消费和商品房销售三个维度探究 2023年春节恢复性消费是否出现。首先看出行,今年春节假期选择就地过年的比例下降,国内出行同比明显上升,但不同口径下的春节出行恢复力度存在差异,实际出行情况相比疫情前依然存在一定差距。而后看消费,春节期间相关消费行业营收有所恢复,国家税务总局口径的增速达 12.2%。不过,消费的结构分化较为明显,或不宜高估其整体的恢复力度。春节消费品类的亮点在于旅游、餐饮等接触性服务消费,商品类消费的增速弱于过去三年中枢水平;春节消费区域的亮点在于中西部人口、旅游大省,但北京、上海及东部沿海区域春节期间的消费表现较弱。最后是商品房销售,春节期间商品房销售低迷,30 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仅是 2022年同期的 56.9%,一、二线城市弱于三线城市表现。我们认为,2023 年春节出行和消费确有恢复,这也得益于第一波疫情高峰过后,春运期间的疫情感染人数未超预期抬升。但就消费恢复力度而言,并非“一片火热”,更像是“温而不暖”,不同口径数据的差异、不同品类和区域的分化不容忽视。 结合 2023年春节“温而不暖”、“区域分化”的消费数据,我们对 2023年国内消费反弹高度的判断是“谨慎乐观”,仅靠市场化力量国内消费恢复的高度或有限。一方面,疫情只是压制国内消费的原因之一,居民消费还受到实际偿债压力偏大、对经济和就业的预期偏弱等中长期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短期很难实质好转,因而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的回升需要时间,消费的复苏可能受到压制。另一方面,作为占比最高的消费品,汽车消费已在 2022 年明显透支(我们估算,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对 2022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直接拉动约 1.1 个百分点),若没有额外的消费刺激政策,将令 2023 年国内汽车销售增速面临较大的放缓压力。我们认为,为使 2023 年消费能更好发挥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公共财政可适当加大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包括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向特定群体发放较大规模的消费券等。 一、 出行较疫情前仍有差距 今年春节假期选择就地过年的比例下降,国内出行同比明显上升,但相比疫情前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从热门城市地铁客运量看,2023 年春节选择就地过年的比例下降,而跨城市旅游、返乡的比例上升。百度迁徙指数虽 2019 年同期水平高 26%,但旅客发送量尚不及 2019 年农历同期的六成;疫后私家车出行的比例上升,可能使不同口径的春节出行数据存在较大差异,今年春节国内实际出行情况或介于两者之间,相比疫情前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1、旅客发送量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今年春节假期(1 月 21 日至
[平安证券]:中国经济开年展望系列(四):春节恢复性消费出现了么,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86M,页数9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