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点评:谁能替代德国制造?
宏观报告 | 宏观点评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1 谁能替代德国制造? 证券研究报告 2022 年 12 月 16 日 作者 宋雪涛 分析师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90003 songxuetao@tfzq.com 郭微微 联系人 guoweiwei@tfzq.com 相关报告 在全球化减速和重构的背景下,如果欧洲制造向外转移成为趋势,哪些中国制造能够承接欧洲特别是德国的产能转移? 和之前订单转移相比,产能转移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影响范围更广的趋势,产能转移需要满足一些必备要素,首先是国际分工位置,其次是制造业的规模化程度,即各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体量。 综合国际分工和行业规模这两个维度,中国对于德国的优势产业都具备较强的替代能力,尤其是在化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最为突出。另一个体量较大的行业是汽车出口,中国传统车的出口增加值偏低,但在新能源车和智能汽车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可能成为吸引欧洲汽车业产能转移的优势领域。中国在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出口领域,主要面对来自日韩的竞争,日韩机械设备的出口竞争力较强,但是电气设备的出口竞争力较弱。另外,中国在金属制品出口领域会面对美国的竞争;在橡胶塑料出口领域会面对日本、韩国、印度的竞争;在医药出口领域会面对印度的分流。 过去三年的新冠危机、供应链危机、能源危机,既加速了产能转移的趋势,又给产能转移带来了本地化、近岸化、安全备份等新特征,对应外商对中国产能转移集中度提升、本地化提升的新特点。 风险提示:国际关系变化超预期;能源格局变动超预期;疫情形势发展超预期 宏观报告 | 宏观点评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2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今年 1-10 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 1683.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7.4%,其中来自德国的投资同比增长 95.8%,明显高于整体外商投资增速,而同期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 5.8%。究竟是哪些欧洲企业加速了对华投资?又有哪些中国制造业能承接住欧洲的产能转移呢? Rhodium Group 的一份咨询报告显示,近四年德国对华投资中,化工巨头巴斯夫和三大车企大众、宝马、戴姆勒占比接近 80%,也就是说,少数大型跨国企业的投资动向即能对欧洲对华直接投资产生重要影响。今年以来多家欧洲跨国公司选择扩大在华投资,典型案例包括巴斯夫、宝马、奥迪、博世、斯凯孚、空中客车等企业在中国的新生产基地开工和扩产,涵盖了化工、汽车、电气、机械、医疗等行业。这些企业主要来自德国,既包括了资源密集型行业如化工,也有技术密集型行业如医疗。 表 1:今年以来代表性欧洲企业对华投资项目 企业 行业 项目 巴斯夫 化工 4 月南京一体化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启动, 9 月湛江一体化基地首套装置正式投产。 科思创 化工 8 月上海一体化基地聚碳酸酯回收生产线开工。 宝马 汽车 6 月沈阳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项目开工, 9 月宣布建立两家电芯工厂。 奥迪 汽车 6 月新能源汽车项目开工。 博世 汽车 7 月太仓工厂二期项目动工, 9 月再度表示正积极布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大众 汽车 10 月宣布投资 24 亿欧元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创下其 40 年来在华单项投资最高纪录。 飞利浦 电气 3 月空调产研基地奠基。 斯凯孚 机械 8 月大连四期新工厂项目投资框架协议签约。 ABB 机械 9 月上海新机器人工厂进入最后调试阶段。 卡尔蔡司 医疗 1 月中国区投资总部和医疗投资总部签约落户上海, 10 月研发生产新基地在苏州启动。 诺和诺德 医疗 10 月天津生产厂高架立体库项目动工, 11 月宣布在上海成立投资公司。 空中客车 运输设备 6 月研发中心签约落户苏州, 7 月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动工。 默克 化工 9 月在华首个 OLED 材料生产基地建成并投入运营。 资料来源:世界农化网、凤凰网、云财经、东方财富网、汽车产经网、第一电动网、新浪财经、佰联轴承网、机智网、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发改委、同花顺财经、成都发改委、中研网,天风证券研究所 如果说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产能转移可能受今年以来欧洲能源危机的催化,那么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产能转移,和目的地市场容量、技术条件、产业链分布、法律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在全球化减速和重构的背景下,如果欧洲制造向外转移成为趋势,我们不禁要问,哪些中国制造能够承接欧洲特别是德国的产能转移? 和之前订单转移相比,产能转移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影响范围更广的趋势,产能转移需要满足一些必备要素。 首先,国际分工的位置越接近,越容易承接产能转移。 对于各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全球价值链数据(GVC),通过拆分各国工业品的上游价值来源和下游价值分布,计算出各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所处的位置。用这种方法,我们计算了八个主要制造业国家在代表性行业中的分工位置。 分国家看,与德国的分工最接近的是中国、印度;日韩与德国的分工也比较相似,尤其是在基础金属、金属制品、机动车、其他交运设备、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等领域;德国与美 宏观报告 | 宏观点评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3 国的分工相似性不高,只有汽车和金属制品两个行业相对接近;德国与越南、墨西哥的分工相似度也不高,只在炼焦、基础金属等高能耗行业的分工相对接近。 分行业看,德国在橡胶塑料、电气设备和医药这三大行业中的分工与中国较为重叠,且重叠性远高于其他国家;在机械、化工这两大行业中的分工与中国和印度都比较相似;在汽车产业中的分工与日本、印度最接近,其次是韩国、美国和中国;在计算机、电子产业中的分工与韩国、印度最接近,其次是日本、中国。 图 1: 各国在代表性行业中的分工位置 资料来源:UIBE GVC Indicators,天风证券研究所 注:纵轴为基于 OECD 2018 年投入产出表计算的各国分工所处位置,计算公式为 ln[1+前向参与度]-ln[1+后向参与度]),越大代表越接近产业链上游,越小代表越接近产业链下游。 然而,仅靠全球产业链分工位置的重叠或相似,并不足以承接欧洲的产能转移,还取决于能否承接的住,这就关系到制造业的规模化程度,即各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体量。对此,可以计算各国的增加值出口规模(VAX,即生产增加值里的出口部分),衡量各国的供应链对于产能转移的消纳能力。 对比各国产能转移的消纳能力,中国、美国和德国是全球供应链的三大关键节点,2018年三个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规模(VAX)分别占全球的 17%、10%和 10%。另外,日本和韩国的制造业 VAX 占全球 7%和 6%,体量居中;印度、越南和墨西哥的制造业 VAX 占全球 2%、1%和 2%,体量偏小。 中国在几大竞争主体中的优势较为均衡,具备充裕的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的技术水平、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庞大的内需市场;美国的技术优势较强、税收条件优惠、融资条件优越,但是劳动力供应受限、产业配套不足、基础设施短缺;日韩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较好,但面临资源约束问题;印度、越南和墨西哥的劳动力和土
[天风证券]:宏观点评:谁能替代德国制造?,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81M,页数10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