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报告:他山之石:德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启示
宏观专题报告 | 1 | 请务必仔细阅读报告尾部的重要声明 他山之石:德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启示 宏观专题报告 分析师 张静静 S0800521080002 13716190679 zhangjingjing@research.xbmail.com.cn 联系人 陈宇 18910965322 chenyu@research.xbmail.com.cn 相关研究 Tabl e_Title ● 核心结论 Table_Summary 人民银行一直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随着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我们在本篇中梳理了德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过程及其对金融体系产生的或有影响。 德国利率市场化背景:从 1931 年银行业危机后利率管控到 60 年代经济调控需要。 1924 年恶性通胀结束后,德国经济进入了扩张期,外国银行开始进入德国。面对竞争,德国本土银行开始了高风险业务,积累了大量风险。1931 年,DanatBank(达纳特银行)倒闭,引发了德国银行业危机。德国最终于 1934年出台了《German Credit Act》(德国信贷法案),政府取得了除了中央银行外所有德国银行的监管权限。在这种管理下,存贷款利率及各种金融市场利率均受到管控,德国的央行则通过折现利率的变化来影响利率水平。但是,在管控了超过 35 年利率后,商业银行已经可以通过某些复杂的交易为客户提供超过存款管控利率的存款利率,利率管控有效性显著下降;当经济增速开始下行后,中央银行对于政策利率的定价有效性远低于市场。 德国利率市场化过程:1962-1967 年德国用 5 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由于德国从 50 年代起就推行了国债的自由交易,当银行开始改革时就已经处在了比日本更靠前的起点上。从 1962 年开始到 1967 年全面废除利率管制,德国的整个利率市场化进程仅仅历时 5 年。 德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银行体系的独特性使其顺利度过利率市场化阶段,并没有如其他发达经济体一般引发银行业危机。 德国利率市场化成功之处在于其没有引发银行业危机。在我们看来,这与德国银行低利润的导向与银行体系明确的分工有关。大多数德国银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利润最大化实体,叠加明确的分工模式,德国各类银行各司其职,使得在利率市场化后并没有出现同业激励竞争的情况,金融机构负债成本保持稳定。 德国案例让我国在利率市场化中获得了两点启示:1)金融同业自律机制有重要的作用;2)各类银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助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体系的稳定。 风险提示:对德国央行货币政策理解不到位。 证券研究报告 2022 年 04 月 06 日 宏观专题报告 2 | 请务必仔细阅读报告尾部的重要声明 西部证券 2022 年 04 月 06 日 索引 内容目录 一、德国利率管控的背景 ......................................................................................................... 3 二、德国利率市场化过程 ......................................................................................................... 4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德国经验 .......................................................................................... 5 四、风险提示 ........................................................................................................................... 6 图表目录 图 1:德国央行的政策利率 ...................................................................................................... 3 图 2:德国实际 GDP 同比增速 ................................................................................................... 4 图 3:利率市场化后德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率 ......................................................................... 5 表 1: 德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 4 表 2:德国各类银行的资产份额占比(%) ............................................................................... 6 宏观专题报告 3 | 请务必仔细阅读报告尾部的重要声明 西部证券 2022 年 04 月 06 日 一、德国利率管控的背景 1929 年大萧条之前,政府对于德国的商业银行并没有监管的权力。1924 年恶性通胀结束后,德国经济进入了扩张期,外国银行开始进入德国。面对竞争,德国本土银行开始了高风险业务,积累了大量风险。1931 年,DanatBank(达纳特银行)倒闭,引发了德国银行业危机。为了应对银行业危机,德国短暂地关闭了所有银行,并间接性地控制了大银行,实现了对于银行体系的监管,成功度过了危机。德国最终于 1934 年出台了《German Credit Act》(德国信贷法案),政府取得了除了中央银行外所有德国银行的监管权限。该法案明确了金融机构营业中的利率、费率及其他商业条款均需要监管部门同意。在这种管理下,存贷款利率及各种金融市场利率均受到管控,德国的央行则通过折现利率的变化来影响利率水平。 图 1:德国央行的政策利率 资料来源:德意志银行,西部证券研发中心 跟上一篇描述日本利率管控背景的思路一样,我们同样需要描述当时德国央行影响市场利率的具体途径。德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折现利率、Lombard 利率。其中,折现利率的主要操作目标是利率,但中央银行也可以对其操作数量加以限制。折现利率代表了商业银行获得准备金的最低成本,德意志联邦银行能够完全自主地确定折现利率并使其服从其政策目标。 Lombard 利率是德意志联邦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 3 个月以内的抵押贷款。一般而言,Lombard 贷款仅仅是为了满足商业银行的临时性流动资金需要。Lombard 利率
[西部证券]:宏观专题报告:他山之石:德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启示,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38M,页数7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