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违约处置机制与债券市场风险化解
债券违约处置机制与债券市场风险化解类承曜 何林 冯桂芳 梅博韬 王宏博 徐泽林摘要:近年来,我国信用债市场陆续爆发债券违约事件,违约事件日益表现出常态化和结构性特征,违约债券的处置也日益受到重视。本课题通过梳理我国债券市场自 2014 年“超日债”违约事件爆发至今的全部违约事件,一方面,分别从违约债券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评级分布、票面利率分布、主承销商分布及发行主体性质及券种等 7 个方面汇总了我国信用债违约事件的结构性特征,并探究信用债违约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典型案例归纳分析违约债券的处置方式、处置效果及监管政策趋势,研究得出违约债券处置路径的一定规律:违约以后,企业与债权人一般会首先选择自主协商,若是无法通过自主协商完成处置,则将寻求破产和解或重整方案,再次失败以后走入破产清算。而债权人在自主协商的过程中或破产诉讼之前,还会提起违约求偿诉讼。这为信用债投资者规避信用风险,为更好地处置违约债券提供了处置建议及经验参考,为公司的信用债违约及处置提供了研究支撑。(一)信用债违约事件概览自 2014 年 3 月“超日债”违约事件发生以来,我国信用债市场陆续爆发债券违约事件,正式打破了我国债市投资者长期以来存在的“刚性兑付”信仰。进入 2018 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速的逐步下行叠加金融去杠杆政策的持续推进,我国爆发历史上首次“信用债违约潮”,违约债券只数和违约债券所涉及债券金额明显提升,大量各类公司所发行的各类债券陆续出现违约情形,其中民营企业所发行债券尤为明显,信用债违约问题自此开始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持续关注。目前,“信用债违约潮”尚未得到有效缓解,2018-2020 年,我国债券违约金额均突破千亿元大关,信用债市场违约事件日益表现出常态化和结构性特征,并预计将持续发生。通过梳理我国债券市场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爆发的全部违约事件,我们将债券违约界定为:(1)在债券发行文件中约定的到期兑付日,债券本金或利息未能得到按时足额偿付;(2)因破产等法定或约定原因导致债券提前到期,且债券本金或利息未能得到按时足额偿付。同时,我们发现我国信用债违约事件呈现出若干结构性特征,值得充分关注及警醒。为此,本报告分别从违约债券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评级分布、票面利率分布、主承销商分布及发行主体性质及券种等 7 个方面汇总了我国信用债违约事件的结构性特征1。1不含触发交叉违约的债券。1.违约债券地域分布(1)分省份违约债券余额违约率图 1 债券余额违约率地区分布图数据来源:Wind 资讯金融终端首先从违约债券的地域分布来看,我们采取省级行政区(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口径来区分违约债券所在地域,数据来源为 Wind 资讯金融终端(以下若无特殊说明,数据来源均为 Wind资讯金融终端)。在违约债券的地域分布方面,我们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当地违约债券余额占当地债券余额的比率(分省份债券余额违约率)以及当地违约债券发行主体数量占当地债券发行主体总数的比率(分省份债券发行主体违约率)。从图 1 和表 1 可直观地看出,我国违约债券的地域分布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特征。总体来看,我国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及东北地区的债券余额地域违约率明显高于西南地区及东部地区,这大致与经济发展程度负相关,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当地的债券余额违约率越低。在所有省级行政区中,海南省的债券余额违约率最高,达到 11.81%,主要是海航系企业破产重整所致;而处于东北地区及西北地区的辽宁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黑龙江省的债券余额违约率均超过了 5%,在债券余额地域违约率中处于第一梯队,分别高达 11.72%、9.14%、7.59%及 6.04%,积累了较高的区域债券违约风险。此外,处于中部地区及西北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安徽省的违约率较高,分别为 4.53%、3.41%及 2.49%。但是,个别东部地区省份的违约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如河北省的债券余额违约率达到了 4.81%,排名全国第 6名,这与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在河北省产值占比较高相关。截至2020 年 12 月 31 日,其余省(市、区)的债券余额违约率都在2%以下的健康水平,例如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及广东省等 8 个经济大省(市)的违约率均较合理,分别为 0.88%、0.61%、1.53%、0.69%、1.32%、1.22%、1.31%及 0.65%,该水平的违约率能够与当地较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表 1 债券余额违约率地区分布表地区北京江苏辽宁浙江山东上海余额违约率(%)0.880.6911.721.221.531.32地区安徽广东山西河北四川河南余额违约率(%)2.490.653.414.810.561.74地区黑龙江湖北福建内蒙古甘肃吉林余额违约率(%)6.040.811.314.531.651.54地区天津青海宁夏海南广西余额违约率(%)0.619.147.5911.810.29地区重庆新疆云南陕西湖南余额违约率(%)0.250.430.240.140.11数据来源:Wind 资讯金融终端(2)分省份债券发行主体违约率图 2 发行主体违约率地区分布图数据来源:Wind 资讯金融终端在此处,我们将违约率的口径更换为发行主体违约率,即计算当地所有债券发行主体中发生债券违约的发行主体数量占比。相比债券余额违约率口径,该口径能够规避债券余额违约率口径下某只违约债券余额较高等情形对违约率计算产生的显著影响,故也被广泛使用。总体来看,发行主体违约率与债券余额违约率高度正相关,且发行主体违约率普遍明显高于债券余额违约率,这主因发行金额较大的债券更不易爆发违约事件,从而导致违约债券大多余额偏低,拉低了债券余额违约率。由图 2 和表 2,与债券余额违约率口径下的结论类似,海南省、西北地区及东北地区的发行主体违约率处于第一梯队。例如,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及甘肃省的发行主体违约率均超过 5%,分别高达 34.78%、15.00%、10.53%、10.00%、9.68%、9.09%、7.69%及 5.00%,表明当地有 5%以上的发行主体所发行债券出现过违约事件,信用风险凸显。但是,债券余额违约率分别为 1.74%、0.61%的河南省与天津市在发行主体口径下的违约率分别高达 5.77%和 5.26%,表明从违约主体占比的角度看,河南省信用债的信用风险值得充分关注。除天津市外,上述东部地区 8 个经济大省(市)的发行主体违约率相对较低,在1.51%-4.13%的区间内,区域信用风险整体可控。表 2 发行主体违约率地区分布表地区北京江苏辽宁浙江山东上海发行主体个数违约比率(%)4.131.519.091.583.662.90地区安徽广东山西河北四川河南发行主体个数违约比率(%)2.753.042.305.101.665.77地区黑龙江湖北福建内蒙古甘肃吉林发行主体个数违约比率(%)9.681.733.6110.005.007.69地区天津青海宁夏海南广西发行主体个数违约比率(%)5.2610.5315.0034.781.02地区重庆新疆云南陕西湖南发行主体个数违约比率(%)2.092.130
[中国债券信息网]:债券违约处置机制与债券市场风险化解,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3.53M,页数100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