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化工中试基地的典型模式和先行经验报告
- 1 - 2025 年 6 月 3 日 第 23 期 总第 904 期 化工中试基地的典型模式和先行经验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中试基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在化工行业,中试是化工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生产的过渡环节,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经之路。目前,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化工中试基地,并探索出五种典型模式,同时在立项、安全环保审批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痛点堵点上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批创新举措。建议引导各地推广学习典型中试平台的发展模式和先行经验,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中试平台。 - 2 - 一、我国化工中试基地的五种典型模式 近年来,伴随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迅猛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原创性技术,对于中试平台的需求迅速上升。全国重点化工园区如宁东、盘锦、上虞等发挥产业基础优势,依托园区率先布局中试平台。总体上,国内化工中试基地以政府投资公共服务模式、多元主体联合共建模式为主。 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服务模式。该模式具有公益性和引导性特征,借助政府信誉吸引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源。最为典型的是“管委会+公司”模式,由政府管委会提供政策支持和专业公司开展运营管理,管委会负责中试基地的规划、政策制定和资源整合,提供土地、资金、环评、安评等支持,为中试项目落地创造条件。管委会成立或引入专业运营公司,负责中试基地的日常管理、项目孵化、技术转化、投融资等服务,提升运营效率。例如,宁东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由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主导投资建设,由宁夏宁东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具体承建和运营,该公司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大连长兴岛精细化工和洁净能源中试基地、大连松木岛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 - 3 - 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兰州新区化工中试基地等均采取“管委会+公司”市场化运营模式。 “政府+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模式。该模式整合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与人才优势,高效地将实验室的专利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解决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避免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中试平台能够发挥高校的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前瞻性优势,承担技术研发和产品验证职能,为科研人员提供实践机会。政府资金支持和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了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例如,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由盘锦市政府出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技术入股共同成立国有运营公司建设运营中试基地。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由榆林高新区管委会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合作建设,双方共同组建中科榆林能源技术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南京大学新材料中试基地是南京大学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的首家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通过南京大学与扬州化学工业园区的合作,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 - 4 - “政府+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政策引导、简化审批流程等方式,为中试基地建设提供基础保障,龙头企业凭借其技术、资金和市场资源,主导中试基地的建设和运营,确保项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例如,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盛虹石化产业园新材料中试基地建成后将由盛虹石化产业集团、徐圩新区管委会联合运营,立足政府扶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能动作用,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的深度对接。沈阳中化新材料中试基地由沈阳市铁西区和中化集团下属的沈阳化工研究院合作建设,不仅提升了沈阳化工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还对中化集团及沈阳市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龙头企业主导建设运营模式。该模式下的中试平台是企业出于自身发展需求设立,能够发挥企业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优势,快速实现技术验证和产品的早期市场推广。中试平台市场定位清晰、灵活性强、管理制度优越,可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化工行业技术壁垒高,龙头企业自建中试平台可保护核心工艺不外流。例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是中国石化集团旗 - 5 - 下的核心研发机构,定位为新材料、绿色化工及高端石化技术的中试与产业化平台,填补了从“小试”到“万吨级量产”之间的技术验证空白,降低产业化失败成本。海化集团现代海洋化工中试基地是国内首家海洋化工技术中试基地,由山东海化集团投资建设,充分发挥山东海科院、山东海洋科技大学园等平台优势,先后组建海洋化工及石化盐化等 4 个产业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天辰创新平台中试基地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旗下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牵头主办,为企业提供从实验室到生产的过渡服务,支持技术研发验证、工艺改进以及产品的产业化。 多元主体联合共建。该模式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行业协会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即“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模式,通过明确各方的投入、知识产权归属以及转化利益的分配,各方能够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通过整合各方优势,有效解决单一主体在资金、人才、场地、设施等方面的制约,推动技术合作、产业联动,从而增强平台的开放性、市场竞争力。例如,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中试基地是浙江大学和衢州市政府合作共建的中试创新平台,由政府投资建设、研究院运营管理,与浙江华亿工 - 6 - 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建立精细化工多功能中试车间。岳阳现代石化中试基地成立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整合湖南石化、岳阳兴长、长炼新材和湖南理工等高校和企业的资源,构建大型分析检验检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实现200 余套仪器装臵共享,成立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实施“双身份、双薪制”模式。 二、各地先行先试破解化工中试基地发展瓶颈 化工中试基地普遍存在三类发展瓶颈。一是安评环评难、项目审批难。当前,我国对于中试性质的化工项目尚缺少明确管理方法,将中试项目参照生产项目进行管理,导致中试项目在办理安全许可手续时审批门槛高、环节多,审批周期长。这与中试项目周期短、工艺和装臵变更频繁等情况不符。二是中试平台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目前,国内化工中试基地大多依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资金来源较为单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盈利模式尚未建立,自我造血功能有待完善。中试项目进入市场前,由于需要重资产投入,资金不足导致很多中试项目暂停搁浅,无法跨越迈向产业化的“死亡谷”。三是中试过程中存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 7 - 的风险。在化工行业的中试阶段面临技术放大难度、技术成熟度不足、技术兼容性问题等,实验室阶段的化学反应可能因原料纯度、反应条件等因素在中试阶段无法成功。中试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可能导致前期投入沉没,包括资金、人力和时间等资源的浪费。基于以上共性问题,多地先行先试开展制度创新。 (一)采取同类项目环评打捆审批服务、推进“大环评+小环评”发展、“环评总量控制”、“安评备案管理”等模式,提高项目审批效率 宁东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兰州新区化工中试基地对入驻项目探索开展同类项目环评打捆审批服务,单个中试项目不再重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提高项目审批效率。陕西榆林的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由中试基地统一进行整体环境影响评价,为入驻的中试项目提供基础的环评保障,针对具体中试项目,根据其工艺和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环评补充。这种模式减少了单个中试项目进行环评的复杂性和时间成本,既确保了环境安全,又提高了审
2025化工中试基地的典型模式和先行经验报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6M,页数11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