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城市小微生境的作用不可忽视报告-科莱美特研究院
Urban Microhabitats2Biodiversity Under Climate Change: The Role Of Urban Microhabitats Cannot Be Ignored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 :城市小微生境的作用不可忽视Urban Microhabitats301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衰减,这两大全球危机一直被视作相互独立的问题。但正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近年来所强调的那样,气候变化是生物多样性衰减的重要驱动因素,反过来,生物多样性衰减会加剧气候变化。另外,提升生物多样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只有采取行动恢复不断下降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加速在经济脱碳方面的努力,我们才有希望实现《巴黎协定》的承诺。理解“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协同效应”并开展微观可及的保护行动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在本篇报告中,我们进入城市环境,在此理解气候变化如何加剧了生物多样性衰退,以及人类因此受到的消极影响。接着,我们解释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变化,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赢”效果。本报告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切入点,整理了一些通过小微生境斑块——城市中的生物生存和栖息的场所,来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方式和相关案例。在保护行动中,人的参与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最后整理了几条公众可以参与的路径,并期待听到更多一线行动经验。1 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1.1 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衰减1.2 人类因此而受到的影响2 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能够帮助应对气候变化2.1 提升城市韧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基础设施2.2 小微生境斑块的作用不可忽视2.3 如何通过小微生境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3 案例3.1 奥森生机岛3.2 上海的生境花园3.3 朴门永续的阳台菜园3.4 小型装置4 我们可以怎么做?4.1 关注和支持4.2 参与和监督4.3 融入日常生活4.4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参考文献P02 P03P05P08 P09P11P12P17 P18P19P20P21P24 P25P26P27P27P28目 录气候变化对多维度、多营养级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图源 |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反馈机制》Urban Microhabitats03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中英合作研究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治理(2021)》指出: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对的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也是最具挑战的风险管理问题。气候的变化首先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广泛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体系,导致人类社会发展面临更大的危害。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1年《全球风险报告》(Global Risks Report 2021),从未来十年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来看,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环境风险是首要风险。气候变化会加剧城市生态系统本就面临着的压力,会对存在于边缘或有限生态位(如湿地)内的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与城市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三个方面在面对气候影响时尤其脆弱,包括城市生态系统栖息地的质量和范围、绿色基础设施以及城市湿地。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了解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时,我们可以先从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出发,随后进一步讨论气候变化和其加剧的城市生物多样性锐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1 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衰减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全球生物群落的分布与全球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气候变化通过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变化影响生物生存环境,使生物种群所面临的生存风险上升。生物因此被迫适应气候环境变化,未能及时响应变化的个体或将面临死亡风险。极端气候的发生则加速改变生态环境,压缩动植物响应时间,进而扩大动植物死亡风险。例如,斑鱼对水温变化敏感并常年在美国马里兰州切萨皮克湾水域完成繁育活动,2011年寒潮来临,骤降的海水温度造成该区域约200多万条斑鱼死亡。除了考虑气候环境对物种本身的单箭头影响,在综合评估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效果时,需更多考虑物种及其所处生态环境的互动。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进一步指出: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取决于气候变化后物种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物种迁移后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平衡。气候变暖和随之而来的城市热岛效应, 使本地原来的各种植物的种植界限发生变化, 生物物种构成及其优势物种都将会变化,将产生一个新的生态结构系统,从而对大气环境、人类健康福祉产生影响。以欧洲为例,全球变暖导致更多鸟类向北方迁徙,如灰色松鸦活动范围向北移动了18.5约公里,致使欧洲大陆“冷适应”物种减少,“热适应”物种数量上升,生物种群类别和数量的持续变化降低了欧洲大陆群落稳定性,新的生态结构系统尚在酝酿。同时,部分有害生物通过适应全球变暖,它们的生存环境能向高纬度和高海拔迁移扩展,提高了虫害传染率,导致疾病爆发强度和频率上升,对原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破坏。候鸟迁徙图源 | iStock102Urban Microhabitats0504此外,其他非气候压力源,例如高速城市化导致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也会加剧生态系统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脆弱性。不断扩张和管理不当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导致的城市环境污染以及热岛、干岛等恶劣环境也威胁着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途径在于改变土地用途,使城市景观格局破碎化、同质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体现在城市物种的数量、种类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以合肥市包河区为例,2006年至2018年该区建设用地面积从6625.84公顷增加至10432.43公顷。急剧扩张的城市建设用地占用、隔离生境用地,使城市景观变得破碎。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对生境面积要求较高,破碎化的景观使其失去原有的生境,并阻隔了动物在不同生境斑块间的迁徙活动,从而降低了动物的繁殖几率,降低城市生物物种密度和种类。同时,城市化管理和规划举措,如城市绿化引进大量相似的外来物种,导致城市生境趋于简单,生境结构同质化,使得物种趋同,城市生物多样性减少。急剧扩张的城市图源 | iStock1.2 人类因此而受到的影响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重点关注了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及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了人类和生态系统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脆弱性是相互依赖的。城市是一个由人类、其他生物以及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高度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可以被定义为城市区域内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与其周边环境构成的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同时也是与人类活动最直接相关的一个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外来物种的引入和本土物种的减少,且城市生态系统也呈现出物种特化、结构简化和功能退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城市生态系统相比起其他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相对简单,营养级(生物在食物链中所占的位置)倒置,自动调节能力较弱,在应对气
2023年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城市小微生境的作用不可忽视报告-科莱美特研究院,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5.77M,页数19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