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月第2期):“一致预期”真的无法实现吗?
识别风险,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 / 10 [Table_Page] 投资策略|专题报告 2025 年 1 月 12 日 证券研究报告 [Table_Title] “一致预期”真的无法实现吗? ——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 月第 2 期) [Table_Summary] 报告摘要: ⚫ 本期报告,我们重点讨论关于“一致预期”的话题。 ⚫ 前期的报告中,我们曾经分析,12 月和 1 月,中小盘股票的调整概率是比较大的,核心是每年 1 月底是全部上市公司年报预告的有条件强制披露的截止日,尤其是在业绩压力比较大的年份,中小股票都可能提前规避这一风险。 ⚫ 但是,中小盘股票每次会在年报预告(业绩暴雷和 ST 风险落地)和春节之后(春节期间海外不确定因素落地)开启一波不错的春季躁动。 ⚫ 随着越来越多投资人观察到并且开始讨论,过去 15 年的春节到两会这段时间,小盘指数 100%的上涨概率,很多客户也提出疑问,如果大家对于春节后小盘股的上涨形成了“一致预期”,那么这种日历效应还能否实现? ⚫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冲突超预期;海外通胀反复及美国经济韧性使得全球流动性宽松的节奏低于预期;国内稳增长政策力度不及预期,使得经济复苏乏力等。 [Table_Author] 分析师: 分析师: 刘晨明 SAC 执证号:S0260524020001 010-59136616 liuchenming@gf.com.cn 分析师: 郑恺 SAC 执证号:S0260515090004 SFC CE No. BUU989 021-38003559 zhengkai@gf.com.cn 请注意,刘晨明并非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的注册持牌人,不可在香港从事受监管活动。 [Table_DocReport] 上证 180 指数:一键配置沪市核心资产:——指数研选系列报告 [Table_DocReport] 日股何以创新高?日特估如何看?:——“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五) 识别风险,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2 / 10 [Table_PageText] 投资策略|专题报告 一、本期话题:A 股历史上的一致预期都无法实现吗? 本期报告,我们重点讨论关于“一致预期”的话题。 前期的报告中,我们曾经分析,12月和1月,中小盘股票的调整概率是比较大的,核心是每年1月底是全部上市公司年报预告的有条件强制披露的截止日,尤其是在业绩压力比较大的年份,中小股票都可能提前规避这一风险。 但是,中小盘股票每次会在年报预告(业绩暴雷和ST风险落地)和春节之后(春节期间海外不确定因素落地)开启一波不错的春季躁动。 下图是数据统计的规律: 表1:过去十五年,小盘指数在12月下跌概率很高,而在【春节至两会】的上涨概率为100% 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随着越来越多投资人观察到并且开始讨论,过去15年的春节到两会这段时间,小盘指数100%的上涨概率,很多客户也提出疑问,如果大家对于春节后小盘股的上涨形成了“一致预期”,那么这种日历效应还能否实现? 在股票市场,似乎一旦某种情形演绎成为“一致预期”,往往让投资人“闻风丧胆”。 其背后的基本原理可能在于: 当投资人形成对A股上涨的“一致预期”,意味着资金可能已经完成布局,那么后续买入动能匮乏。 当投资人形成对A股下跌的“一致预期”,意味着资金可能已经提早离场,那么后续卖出动能衰竭。 上面的逻辑看似顺理成章,但真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我们所感知到的“一致预期”,可能只是部分人的“一致预期”,并不是真实世界的“一致预期”。 通常来说,卖方分析师感知“一致预期”的途径一般是在路演中与客户的交流。以我自己为例,可以简单算一笔账,按照平均每天6场路演、每场路演平均10个投资人参加来计算,一周大概可以见到300位投资人,那么,北京、上海、广深各路演一周下来,大约可以与1000位投资人完成一轮交流并大致了解大家的想法。 但是,目前在我的微信通讯录中,就有至少8000位机构客户,这还不算没有加微信的客户、个人投资者、海外投资者等等,也就是说,一圈路演下来,能见到的客户比例其实很低。能不能以这些客户反馈的观点,作为市场的“一致预期”,我理解要画一个很大的问号。 识别风险,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3 / 10 [Table_PageText] 投资策略|专题报告 更重要的一个现象是,你会发现,在各种投资观点的交流中,被积极表达出来的观点和判断,大多是顺应当下市场状态的,而与当前市场表现格格不入的观点和想法,往往“默默隐藏在角落中”,暂时不会表达出来。 因此,通过交流、主观感知到的所谓市场“一致预期”,很大概率只是部分人的“预期”,这个市场的参与者太多太复杂了。 考虑到这些问题,我们此前也曾经尝试用更定量、更客观的方式来衡量和表征市场的“一致预期”,比方说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在2023年4月,AI第一波行情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曾经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搜集投资人对于AI板块未来的判断,如下图,一是节奏判断、二是结构判断: 图1:问卷调查——对AI板块节奏的判断 数据来源:广发策略公众号,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识别风险,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4 / 10 [Table_PageText] 投资策略|专题报告 图2:问卷调查——对AI板块结构的判断 数据来源:广发策略公众号,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2023年4月,市场的“一致预期”表现为: (1)AI板块的节奏:调整1-2个月,后续再创新高 (2)AI板块的结构:最看好算力 事实上,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两个所谓“一致预期”都最终实现了:AI板块在2023年6月很快就创出新高,AI中的算力(光模块)也是随后一年多市场最强的板块之一。 好像看上去“一致预期”也没有这么可怕? 这个案例中,透露出两个问题: (1)即便是更广泛搜集大家观点的问卷调查,大概率也不能被当做“一致预期”,市场参与者之众,可能选超想象。 (2)一旦某些产业形成趋势,这种公司基本面的非线性变化,可能会超过大部分人开始时的预期,于是最初的一致预期反而可能被进一步确认和加强。 以上是一个产业层面的案例,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总量层面的案例。同时,我们也进一步用市场交易出来的数据,来代替问卷调查,作为更接近于市场“一致预期”的表征。 由于股债收益差的模型(10年国债利率 - 股息率),反映的是国内两个流动性最好的市场,所交易出来的对未来基本面的预期(中期维度,10年国债利率和股票,都反
[广发证券]: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月第2期):“一致预期”真的无法实现吗?,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3.23M,页数10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