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展望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展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4 | 序言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过去十年,“一带一路”建设始终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聚焦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合作,为共建国家推动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绿色成果。在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共同努力下,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些进展推动了绿色基础设施的“硬联通”、绿色规则标准的“软联通”,绿色交流合作的“心联通”,探索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新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已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各领域与全过程。2019年,生态环境部与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绿色联盟),截至目前,已吸引来自40余个国家的170多家合作伙伴加入,包括20多个共建国家的环境与气候主管部门。绿色联盟自启动以来,举办了近百场高级别对话活动,发布了近30份政策研究报告,围绕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碳市场等主题为各国绿色低碳发展研提转型路径,已成为绿色“一带一路”领域政策对话、联合研究、能力建设和技术示范合作的重要国际合作平台。为系统总结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取得的进展与成效、经验与做法,更好地对接共建国家绿色发展需求,展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前景,绿色联盟与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展望》首期研究工作。报告已纳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及务实合作项目清单,旨在为各相关方对接共建国家绿色发展需求、推动“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及气候领域国际合作提供决策参考和方向引导,同时为共建国家推动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提供借鉴。绿色发展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共识。绿色丝绸之路高度契合共建国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深度对接,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生态环境部及绿色联盟愿与中外合作伙伴一道,继续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持续开展联合研究并发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展望》系列研究报告,及时分析总结相关经验做法,分享“一带一路”建设的绿色成效和进展,以期为持续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行动建议。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2024年11月咨询顾问:(一)外方萨克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主席,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索尔海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副理事长刘鸿鹏,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能源司司长汉 森,绿色联盟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特邀顾问、原院长邹 骥,绿色联盟咨询委员会委员,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桑 顿,绿色联盟咨询委员会委员,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首席执行官张洁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中国项目主任穆斯塔法,巴基斯坦-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二)中方周国梅,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郭 敬,“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理事长薛 澜,清华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苏世民书院院长刘卫东,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秘书长李永红,绿色联盟常务理事,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马 骏, 绿色联盟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天义,绿色联盟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吴慧敏,中金研究院董事总经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团队:(按英文首字母排序)艾弗森、安 迪、陈韵涵、程 琳、戴前进、高吉多、管妮娜、郭凯迪、汉 森、胡飞龙、胡永泰、花瑞祥、黄全胜、凯 文、蓝 艳、雷洁琼、李盼文、李 彦、李 樱、刘丰蔚、刘冠英、刘建国、刘 立、刘颖琦、龙 迪、吕梦醒、马 瑜、孟 雷、母广伟、朴尚德、赛 斯、孙 芳、谭晓雨、唐祎祺、郇轶中、王 灿、王灿发、王国勤、王珂礼、王 强、王思敏、王 烨、王雨晴、王 悦、王宗爽、 魏领红、温 特、温源远、徐 上、杨雅茹、殷春肖、于晓龙、于心怡、余云军、 岳书旭、张建宇、张婕姝、张 敏、张 楠、张天泽、张志强、郑苗壮、郑 艺、朱炳成、朱俊明、朱旭峰、朱 源 支持单位:(按英文首字母排序)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儿童投资基金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美国环保协会、红杉气候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单位:(按英文首字母排序)东盟能源中心,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公路学会,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格里菲斯大学,中金研究院,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国际合作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挪威极地研究所,挪威奥斯陆国际气候和环境研究中心,巴基斯坦—中国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世界资源研究所。*咨询顾问和研究团队成员以个人身份参加研究工作,不代表其所在单位及“一带-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观点。iv执行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发展不平衡、非传统安全挑战更加复杂,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世界经济论坛在《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无论是对 2024 年的预测还是未来两年或十年的预测,极端天气事件都位列前三位。与此同时,与环境有关的风险在十年的长期趋势下成为最为严峻的风险来源,全球携手合作推动经济社会全系统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进程已过半,联合国发布的《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特别版》中期评估报告显示,在可评估的约 140 个具体目标中,有半数中度或严重偏离预期。其中,在与绿色发展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SDG7(负担得起的清洁能源)进展速度不够快,到 2030 年仍有约 6.6 亿人无法用上电,近 20 亿人仍将依赖污染性燃料和烹饪技术;SDG13(气候行动)的落实速度和规模完全不足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到 2030 年排放量必须减少近一半;SDG14(水下生物)和 SDG15(陆地生物)的进展有限。乘历史大势而上,走人间正道致远。2013 年提出以来,中国与各方携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有力促进了互联互通,促使共建国家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并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中国与共建国家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
生态环境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展望,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6.31M,页数258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