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案例研究报告-以青海嘉塘、年保玉则和内蒙古巴彦淖尔3个社区为例
研究报告牧区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案例以青海嘉塘、年保玉则和内蒙古巴彦淖尔3个社区为例I版权信息报告作者第一章:史湘莹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邵诗涵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第二章:戴胡萱 西交利物浦大学李黎 西交利物浦大学第三章:陈熙尔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协调、调研、翻译和文字整理邵诗涵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达哇江才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王悦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朱子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贡布泽仁 西南财经大学邵诗涵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第四章:张倩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 研究所刘馨浓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封面图片邓星羽项目支持青海省玉树州人民政府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人民政府乐施会山水公益基金会II前言热浪,洪涝,干旱,高温,气候变化或者以极端天气的方式,或者以缓慢变化的方式,越来越多地被我们所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但是对气候变化的承受和反应却是地方的,越是依赖自然资源、越是贫困或者缺乏流动性的人群越发敏感。但是传统智慧也许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干旱高寒牧区,由于气候(比如降水)的高度变异性导致的自然资源分别的高度时空异质性,使得“气候变化”这个词,对于牧区和牧民而言,并不是一个新的事情。天然放牧畜牧业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相关生产、生活以及本土知识,本质上就是要应对这些气候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气候“变化”对于牧民而言是正常的,“不变”才是不正常的。因此,牧民对于气候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骨子里其实是主动去“管理”风险,比如移动,而非现在气候变化学界所谓的(被动)“应对”风险。牧区以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外界的主流发展观的干预(当然,也包括主流发展叙事下牧民的自我放弃),包括不当政策、强加的市场(而非自发的),使得面临全球“气候变化”困境时,自己的之前的“管理”风险的理念和经验优势反而在逐渐丧失。所以当前牧区面临的最尴尬的问题或许是,所谓的“现代化”的东西没学会或正在拼命学,而自己最具优势的东西却在丧失(或被迫或主动)。因此,讨论牧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或许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思路,重新塑造主流话语。即从“应对”风险变为“管理”风险。而全球天然放牧畜牧业过去几千年的“管理”风险经验,在重塑话语的过程中,应该被重视。这本案例报告,试图从依赖于牧业的人群作为对象,去观察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千百年来从适应气候波动的传统出发,牧民如何在新的时代应对和管理气候的风险,政策、市场和自然环境如何与之交互和发展。报告选取了青海玉树的嘉塘草原,果洛的年保玉则,以及内蒙古磴口县三个地点作为案例研究,试图从这些故事中探讨社区的发展路径,外部利益方、政策制定者该如何去理解和帮助社区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希望这样的讨论继续下去,共同探索草原气候风险管理之路。李文军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III目录版权信息I前言II第一章 研究背景021.1 牧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051.1.1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年保玉则社区051.1.2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嘉塘草原061.1.3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071.2 气候变化对牧区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101.3 牧区适应气候变化行为的转变121.4 前期的项目基础及研究目标16第二章 年保玉则案例研究:社区参与气候适应性行动的态度202.1 研究区域背景介绍202.2 调查方法202.2.1 关键信息人访谈和参与式观察202.2.2 Q调查212.3 调查结果232.3.1 年保玉则区域所面临的气候变化影响232.3.2 当前社区基于气候变化适应的草地恢复实践262.3.3 社区参与草地恢复的态度282.4 讨论和建议31第三章 嘉塘案例研究:政府、社区组织和市场机制在牧民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34IV3.1 政府、社区和市场机制协同适应气候变化的必要性343.2 研究区域背景介绍及研究方法353.3 案例村牧民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分析373.4 案例村牧民气候变化感知分析413.5 气候变化影响下畜牧业生产结构变化433.5.1 气候变化对畜牧业生产影响的感知分析433.5.2 畜牧业生产的收支结构分析443.6 讨论和政策建议45第四章 内蒙古巴彦淖尔案例研究:气候灾害下的分流与重压484.1 研究区域背景介绍484.2 调查方法504.3 案例村牧民气候变化感知524.3.1 气候与灾害524.3.2 植被与水资源指标534.4 案例村气候变化对牧民生计的影响554.4.1 牲畜体质变弱554.4.2 基础设施建设增多554.4.3 草料支出不断增多574.4.4 依赖贷款维持生计594.5 案例村牧民应对气候灾害策略选择594.5.1 牧民灾害应对策略范围缩小594.5.2 牧民对干旱的不同解释624.6 讨论和建议64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66致谢71参考文献7201在雪中劳作的青海牧区居民02研究背景气候变化已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并将持续产生重大的影响,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影响是联合国十七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2015-2030年)。我国于2007年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气候变化应对上升到国家布局的层面。未来,气候变化应对也将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纳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当中。在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中,受到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干旱区(Anderson et al., 2010)。由于生态系统对于干旱气候的敏感性,草原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异常显著,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呈现出暖干化趋势明显、旱灾加剧的特征。干旱区居民经常反映近年来降水模式变得更加不可预测(Mearns & Norton,2010)。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之一,占中国牧区总面积的38%,为600多万牧民提供了生计来源(贡布泽仁,2019)。作为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它是亚洲主要河流的源头和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同时,青藏高原牧区也是我国最不发达的区域之一,该区域的牧民长期以来主要以放牧的形式使用草场,天然畜牧业是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的牧民带来了许多不可忽视的挑战。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和环境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尤其是近500103年来的温度超过全球同期平均升温速率的2倍,温度整体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由青藏高原上空比其它地区更大幅度的臭氧总量减少造成的(陈德亮等,2015;张宪洲等,2015)。与此同时,青藏高原降水量总体为增加的趋势,但在南部和北部的变化方式上呈现相反的趋势,近期表现为北部明显增加,南部逐渐减少(陈德亮等,2015)。但同时,随着气温的不断上升,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出现暖干化趋势,土壤沙化和干旱的胁迫程度有所增加(张宪洲等,2015;崔鹏等,2017),年平均干旱频率在50%以上,即平均不到两年就会发生一次干旱。崔鹏等(2015)研究结果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的畜牧业区干旱灾害呈多发态势,青藏高原旱灾及雪灾发生率最高的区域都在牧区,其中干旱高危险区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川西高原等,积雪灾害高危险区主要集中在青海南部高原、西藏南部地区和四川西北部地区等。近年来,有关牧民
2024年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案例研究报告-以青海嘉塘、年保玉则和内蒙古巴彦淖尔3个社区为例,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5.04M,页数82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