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财政系列10-日本150年财政四部曲之三:泡沫与应对
中国经济丨深度报告 [Table_Title] 日本 150 年财政四部曲之三:泡沫与应对 ——大财政系列 10 %%%%%%%%research.95579.com1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2 / 32 丨证券研究报告丨 报告要点 [Table_Summary]本篇报告是日本 150 年财政复盘的第三篇,主要对日本泡沫经济及破裂后不同阶段的货币、财政政策应对进行回顾与分析,并对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探讨。紧货币、紧地产、紧财政政策刺破日本泡沫,并对居民、企业、金融三部门造成剧烈冲击。货币政策的应对以宽松为主,从常规到非常规政策,政策操作目标经历了从价格型、到数量型、再到价格型目标的转变;财政政策的应对则是宽松与改革相交织,经历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变。更进一步的,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主要是受到内外需的双重拖累,保守的政治体制也对生产效率提升造成拖累。 分析师及联系人 [Table_Author] 于博 宋筱筱 蒋佳榛 SAC:S0490520090001 SAC:S0490520080011 SAC:S0490524080005 SFC:BUX667 %%%research.95579.com2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丨证券研究报告丨 更多研报请访问 长江研究小程序 [Table_Title2] 日本 150 年财政四部曲之三:泡沫与应对 ——大财政系列 10 中国经济丨深度报告 [Table_Summary2] 刺破泡沫,居民企业金融均受到冲击 紧货币、紧地产、紧财政,日本刺破泡沫。面对最后发展成泡沫经济的日本经济,日本政府决定开始紧缩金融,抑制经济泡沫,货币层面加息、地产层面“一道红线”、财政层面新设地价税,共同导致地价、股价暴跌,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企业部门营业利润率回落,居民收入增长因此下滑、停滞,进而导致消费的长期低迷;而前期地产领域的过度投资,在泡沫破裂后在金融部门形成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导致金融机构惜贷,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货币应对:没有最宽松,只有更宽松 第一阶段,泡沫破裂到亚洲金融危机,降至零利率。从 1991 年泡沫破裂到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日本政策利率降至 0.5%,货币政策尚在常规政策空间内。1995-1996 年日本短暂迎来过经济景气,但在不合时宜的财政改革,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日本经济负增长,日本货币宽松再度加码,1999 年降至零利率。 第二阶段:互联网泡沫从常规到非常规,开启 QE。2001 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及 911 事件影响,全球经济急剧下滑,出口导向的日本经济再度衰退,日本开启 QE,货币政策从常规过渡至非常规。2006 年日本迎来阶段性景气,央行短暂退出零利率和 QE。 第三阶段:金融危机期间,QE 升级为 CME、QQE。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日央行再次启用零利率+QE。2010 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日央行进一步扩大宽松力度,推出零利率+CME,且资产购买扩大至 ETF 等风险资产。2012 年安倍晋三上台,指定黑田东彦为“第一支箭”——金融政策的掌舵人,2013 年货币政策加码为零利率+QQE,并设定通胀目标为 2%,2016 年又相继推出负利率和 YCC。 1999 年至今,日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经历了从价格型目标(无抵押隔夜拆借利率)到数量型目标(经常账户规模/基础货币)再到价格型目标(长短期目标利率水平)的转变。 财政应对:从隐性到显性,宽松与改革交织 第一阶段:赤字率偏保守,地方财政和第二财政发力。1991 年-1997 年,日本财政不够积极,摇摆不定,赤字率在 3%左右。为了弥补税收的不足,1997 年日本将消费税率从 3%提至 5%。虽然显性的中央加杠杆有所克制,但地方政府和财政投融资有所发力,分别用于基建和地产。 第二阶段:看似矛盾的小泉内阁,正面解决遗留问题。21 世纪初,日本经济再现温和复苏,小泉内阁推出一系列改革,但遇上互联网泡沫,最终演变成宽松和改革并行。财政改革方面,致力于建立“高效的小政府”,但实际上赤字率也基本上在 6%左右,仅在 2006、2007 年下滑至5.1%、4.7%。小泉内阁期间另外两个比较重要的改革是不良债权改革、地方自治改革,长期的不良债权问题终于得到正面解决,而地方自治改革客观上也压降了地方举债、投资基建的作风。 第三阶段:安倍第二支箭偏宽松,基本面与预期向好。2008 年金融危机长期困扰出口导向性的日本经济,安倍晋三上台后宽松财政政策成为“第二支箭”,再度转回大财政,中央政府杠杆率上升至 200%以上。此外,日本在这一期间两度上调消费税率,以缓解老龄化和少子化导致社会福利支出压力。而日本在经历多年宽松及改革之后,经济基本面有所企稳,以及宽松的政策预期下,日本股市自 2012 年起迎来显著上行。 为何失去 30 年:内外需双拖累,体制影响效率 除了政策应对不及时和时常摇摆,导致日本一蹶不振的还有以下客观原因:(1)外需上,日本经济是出口导向型,但主要出口国轮番危机,更加由人不由己。而错过 20 世纪 90 年代的互联网革命,导致日本的出口份额和竞争力也持续下滑。(2)内需上,人口增速放缓,以及超速的老龄化,内需疲软,导致货币、财政政策效果大幅减弱。(3)最后,日本相对保守的政治体制上也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主银行制、间接融资体系遮掩了僵尸企业的问题,处理不够及时。 风险提示 1、历史资料及数据查找或存在偏差;2、对日本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 相关研究 [Table_Report]•《房价何处寻底?195 个房价周期的大数规律——“洞悉地产周期律”系列之二》2024-08-09 •《中企出海起跑线:出口竞争力——不出口便出海系列 2》2024-08-04 •《日本 150 年财政四部曲之二:化债与繁荣——大财政系列 9》2024-08-01 2024-09-18%%%%%%%%research.95579.com3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4 / 32 中国经济 | 深度报告 目录 刺破泡沫,居民企业金融均受到冲击 ............................................................................................ 6 货币应对:没有最宽松,只有更宽松 .......................................................................................... 10 第一阶段:泡沫破裂到亚洲金融危机,降至零利率 ..................................................................................... 10 第二阶段:互联网泡沫从常规到非常规,开启 QE ................................................................................
[长江证券]:大财政系列10-日本150年财政四部曲之三:泡沫与应对,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54M,页数32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