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海外共识中的裂缝
证 券 研 究 报 告 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2009)1210 号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宏观专题 2024 年 03 月 14 日 【宏观专题】 海外共识中的裂缝 核心观点:追踪市场共识、检验共识逻辑,有助于我们把握交易机会,要么遵循它,要么做空它。对于 2024,市场最一致的预期是“政策转向之年”,我们拆解这个共识背后的两大逻辑,检验其可信度: ①从货币政策框架角度来检验“政策正常化”的逻辑,G10 货币中,美元兑加元、瑞典克朗、澳元的上行风险或相对较高。 ②“经济软着陆”背后是两大循环:“工资-通胀”循环和“家庭-企业”循环。校验两大循环自身及其间传导的四个堵点,我们认为,欧元区企业面临的压力可能是最大的(物价的下行要仰赖企业盈利的下滑,工资粘性又会侵蚀一部分盈利);美国企业受益于量的逻辑(劳动生产率提升),物价水平下降带来的调整相对而言缓慢适度,两大循环的运转较为顺畅。 一、海外共识是什么? (一)基本共识:政策转向之年 全球主要央行转向降息。从 OIS 曲线隐含的 1 年远期政策利率来看,市场预期全球 19 家主要央行中,18 家央行降息,仅日央行加息。 (二)“转向之年”基本共识背后是什么故事?(图 3)——政策正常化 & 经济软着陆 1、“政策正常化”的故事背后是什么基本逻辑?——泰勒规则 (1)基本逻辑阐述:政策正常化,指的是通胀能回归目标,主要央行降息退出紧缩(日本是加息退出超宽松)。(2)校验方法:利用泰勒规则横向比较多个央行,把握哪些央行的预期相对偏离度最大。偏离度越大,触发预期校正的可能性及调整幅度可能就越大。 2、“经济软着陆”的故事背后是什么基本逻辑?——两大循环 (1)基本逻辑阐述:经济软着陆,即全球经济经历一轮货币政策紧缩后“缓而不衰”。故事背后涉及两大循环:一是“工资-通胀”循环,二是“家庭消费-企业盈利循环”。 以欧美为例,这个基本故事是:从家庭部门出发,就业市场降温,名义工资下降,但通胀回落,带来实际收入改善,从而支撑消费。从企业部门出发,家庭消费形成盈利,企业盈利保障就业市场,就业市场支撑名义工资稳定回调。 货币紧缩在其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家庭消费-企业盈利”循环,特别是对企业部门影响更大(因为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普遍高于居民部门),政策收紧一方面抑制信贷,在数量上减少了企业可用现金流,另一方面提高再融资成本,在价格上增加了企业净利息支出,综合影响企业的流动性和盈利。 (2)校验方法:检验两大循环自身运行及其互相之间传导的堵点风险如何,重点关注欧美日。 二、裂缝可能在何处? (一)“政策正常化”的裂缝如何寻?从政策目标和规则看谁的偏离大 横向对比市场对主要央行政策利率的预期与各自的通胀、就业、产出情况,我们发现市场对联储的降息定价可能相对激进,特别是相对于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而言。因此,纯粹从降息预期可能有所修正的角度来看,美元兑澳元、瑞典克朗、加元上行风险或相对较高。数据详见正文。 (二)“经济软着陆”的裂缝如何寻?从循环系统的堵点看谁的风险高 1、“工资-通胀”循环通畅吗? 故事:“就业市场降温,名义工资下降,但通胀回落,带来实际收入改善?” (1)逻辑推演:时薪的定价中枢是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仰赖中长期因素的变化,短期可以看作基本稳定。因此,短期视角下,时薪高增会带来劳动力成本压力,时薪偏离劳动生产率越大,这种压力就越大。(推导公式详见正文)。综上,对于“工资-通胀”循环,重点关注时薪增速和劳动生产率两方面。 (2)数据情况:综合而言,对于欧元区,涨薪带来的通胀压力可能是最大的,工资-通胀运行风险最高;而美国时薪增速中扣除掉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后,物价压力不足 2%。(数据详见正文) 2、“工资-通胀”循环→家庭消费的逻辑通畅吗? 故事:“实际收入改善,从而支撑家庭消费” (1)逻辑推演:“工资-通胀”循环能否顺利传导到支撑家庭消费,主要考察的是消费函数的收入侧,也就是居民是否有钱消费。首先,厘清一个概念:可支配收入≠可消费现金流。部分收入并不对应真实的现金流入,而消费者自身 证券分析师:张瑜 电话:010-66500887 邮箱:zhangyu3@hcyjs.com 执业编号:S0360518090001 联系人:夏雪 邮箱:xiaxue@hcyjs.com 相关研究报告 《【华创宏观】国债分三路,预算看四处》 2024-03-13 《【华创宏观】利率“无人区”&银行“不可能三角”》 2024-03-11 《【华创宏观】美国财政入门:5 步&15 分钟》 2024-03-08 《【华创宏观】资产的“大选效应”是否存在?》 2024-03-03 《【华创宏观】31 省预算观察:债务、地产、财政力度》 2024-03-03 华创证券研究所 宏观专题 证监会审核华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批文号:证监许可(2009)1210 号 2 感知到的收入高低主要取决于真实现金流的多寡,其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更大。据此或可推断,只关注所谓的实际收入韧性,或存在高估消费的风险(详细的数据论证见正文)。 (2)数据情况:以美、欧、日消费者调查数据作为依据,从家庭财务状况角度,消费下行风险的排序可能是:欧元区>美国>日本。需要注意的是,该风险评估重点关注的是家庭的收入侧。数据详见正文。 3、“家庭消费-企业盈利”循环通畅吗? 故事:“再看企业部门,家庭消费形成企业盈利” (1)逻辑推演:第 2 点侧重收入侧,现在假设收入有支撑,下一个问题是,居民有钱就消费吗?我们提出的验证方法是:如果“家庭-企业”循环顺利运行,应该看到企业存款-居民存款增速差提升,意味着居民从企业部门获得的报酬,很快通过消费支出的方式回流到企业。 (2)数据情况:美国居民到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较好,企业-居民存款增速差略高于疫情前十年中值;欧元区居民和企业之间资金流动偏弱(存款增速差仍处在历史较低位置),但状况边际有所改善(具体数据见正文)。 4、“家庭消费-企业盈利”循环→就业市场的传导通畅吗? 故事:“企业盈利保障就业市场,就业市场支撑名义工资稳定回调” (1)逻辑推演:前述路径侧重于强调家庭到企业的资金流动,实际上并未充分考虑企业向家庭的资金转移,这也是“经济软着陆”故事的最后一环:“家庭消费-企业盈利”循环→就业市场的传导。最后一环的关键是企业,核心是企业收入与劳动力成本可否匹配。我们拆解企业盈利,得到一个简化的企业盈利模型:企业盈利=物价*劳动生产率-工资-资本成本。 从上述模型出发,我们推论:①短期工资粘性背景下,假设其他变量均不变,劳动生产率提升可以降低企业盈利压力;劳动生产率不升甚至下滑,企业要么选择提价(推升价格水平,加剧通胀螺旋风险)、要么忍受利润下滑,下滑到一定程度,难以支撑高工资,就可能触发就业市场调整。②考虑货币政策紧缩的影响,其意味着资本成本提升,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形下,压低企业盈利,实质上将加速第①步的出清过程。 (2)数据情况:从企业盈利模型角度考虑,欧元区企业面临的压力似乎是最大的,资本成本提升得快,工资粘性又偏
[华创证券]:【宏观专题】海外共识中的裂缝,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3.64M,页数22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