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产业行业动态跟踪报告:2022-2023年人口负增主要受短期因素扰动所致
行业动态跟踪报告 2022-2023 年人口负增主要受短期因素扰动所致 行业动态跟踪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行业报告 前瞻性产业研究 2024 年 01 月 18 日 相关研究报告 【平安证券】行业点评*前瞻性产业研究*养老备忘录系列(一):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范围小幅扩容*中性20231206 【平安证券】行业点评*前瞻性产业研究*养老备忘录系列(二)*勇敢者的遗产?法国博尔内养老保障改革及其争议*中性 20240114 证券分析师 陈骁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6070001 CHENXIAO397@pingan.com.cn 郝博韬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21110001 HAOBOTAO973@pingan.com.cn 研究助理 石艺 一般证券从业资格编号 S1060122070019 SHIYI262@pingan.com.cn 事项: 1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 2023 年人口数据。2023 年末,全国人口 14.10 亿人,同比减少 208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48‰,中国连续第二年人口负增。 平安观点: 出生率大幅下滑及死亡率跃升共同导致人口负增长 一方面,2023 年出生人口及出生率均大幅下降。2023 年,出生人口为 902 万人,同比下滑 5.65%;出生率为 6.39‰,同比下滑 0.38 个千分点。出生人口及出生率均已创下 1978 年有连续统计数据以来的新低。另一方面,2023 年死亡人口及死亡率均呈现异常跃升状态。2023 年,死亡人口为 1110 万人,同比增长 6.63%;死亡率为 7.87‰,同比增长 0.50 个千分点。死亡人口及死亡率同样创下 1978 年有连续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 出生率大幅下滑,是长短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长期来看,生育适龄女性数量减少、婚育年龄的趋势性提升以及生育意愿的下降,是生育率长期下降的主要因素。然而,长期因素不能完全解释近两年来的生育率降幅。第一,近两年出生率的下滑幅度与生育适龄女性人口数量的下滑幅度已经出现了显著的背离。第二,近两年平均初婚初育年龄没有出现十分巨大的变动。第三,近两年生育意愿已几乎没有下滑的空间,且 2022 年一孩总和生育率有所反弹,与生育意愿下滑导致出生人数大幅下降这一结论相悖。 短期来看,有两个因素加剧了近两年生育率的走低:第一,累计多胎意愿对生育的支撑作用减弱。2020 年以来,二孩总和生育率持续走低,三孩需求本身较小,无法对生育率形成有效支撑,导致生育率整体走弱。第二,疫情期间结婚、生育计划推迟。2023 年分娩孕妇至少需要在 2021 至 2022 年之间结婚,而疫情期间低迷的结婚登记数据,已经提前预示了 2023 年生育率难有大幅提振。 死亡率的攀升,同样受到短期因素的较大影响 中国死亡率的攀升,首先受到人口结构的长期影响。2006 年以来,中国死亡率出现明显上移,主要原因在于建国后婴儿潮人群的预期寿命逐渐迫近。然而,近两年死亡率的攀升主要受疫情扰动,尤其 2023 年死亡率涵盖了 2022 年末防疫放开的影响而大幅抬升(2023 年人口统计周期为 2022.11-2023.10)。 总结及投资建议: 2022 及 2023 年中国的人口数据受短期因素影响较大,虽尚不能视为长期负增长的开端,但已具有较强的信号意义。预计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1 月 15 日,国办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其中所提及的老年健康、养老照护、康复辅具、养老金融及适老化改造等行业需求较大、发展潜力较高,建议关注相关产业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1)人口数据漏报;2)统计数据调整;3)政策力度不及预期。 证券研究报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前瞻性产业研究·行业动态跟踪报告 2/ 6 一、 2022 及 2023 年的人口负增长主要受短期扰动形成 1.1 出生率大幅下降及死亡率跃升共同导致人口负增长 2023 年中国人口连续两年负增长,从数据上看,主要由出生率的大幅下降及死亡率的跃升共同作用导致。一方面,2023 年出生人口及出生率均大幅下降。2023 年,出生人口为 902 万人,同比下滑 5.65%;出生率为 6.39‰,同比下滑 0.38 个千分点。出生人口及出生率均已创下 1978 年有连续统计数据以来的新低。另一方面,2023 年死亡人口及死亡率均呈现异常跃升状态。2023 年,死亡人口为 1110 万人,同比增长 6.63%;死亡率为 7.87‰,同比增长 0.50 个千分点。死亡人口及死亡率同样创下 1978 年有连续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人口负增长主要受死亡率进一步走高的拖累。 1.2 出生率大幅下降是长短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短期因素影响较大 长期因素一:生育适龄女性数量的减少。自 2011 年以来,中国生育适龄女性(15-49 岁)人口数量不断下降,至 2022 年已下跌至不到 3.2 亿人,较 2011 年的峰值下跌近 7000 万人,生育率的下降首先受到生育适龄女性减少的冲击。 长期因素二:婚育年龄的趋势性提升。21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增长、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平均初婚年龄、初育年龄不断推后。21 世纪初,我国平均初婚年龄为 24 岁,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为 25 岁;2020 年,我国平均初婚年龄已提升至 29岁,2022 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也已提升至 29 岁。近年来生育率的下降同时反映出晚婚晚育的影响。 长期因素三:生育意愿的下降。通常而言,生育意愿会随着经济增长、受教育年限等因素的影响而下降。虽然目前中国没有生育意愿的统计指标,但出生率的下滑确实反映出生育意愿的走弱。 然而,长期因素不能完全解释近两年来的生育率大幅下降,尤其不应夸大生育意愿的影响。第一,生育适龄女性人口方面,近两年出生率的下滑幅度与生育适龄女性人口数量的下滑幅度已经出现了显著的背离。第二,晚婚晚育方面,近两年平均初婚初育年龄没有出现十分巨大的变动。第三,生育意愿方面,近两年生育率已几乎没有下滑的空间,且 2022年一孩总和生育率甚至有所反弹,与生育意愿下滑导致出生人数大幅下降这一结论相悖。按 1‰抽样数据,2021 年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至 1.08(婴儿/育龄女性),几乎没有下降的空间。分解来看,2022 年一孩、三孩总和生育率甚至较 2021 年有所回升,仅二孩总和生育率下滑。 图表1 2022 及 2023 年,中国人口首次负增 图表2 出生率大幅下降及死亡率跃升共同导致人口负增 资料来源: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死亡率为右轴) -2024681012141618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5200820112014201720202023总人口(亿人)自然增长率(‰)6.06.26
[平安证券]:前瞻性产业行业动态跟踪报告:2022-2023年人口负增主要受短期因素扰动所致,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3M,页数6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