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储能深度:配储退出,独储登台,高质量需求爆发且持续
国内储能深度:配储退出,独储登台,高质量需求爆发且持续电新首席证券分析师 :曾朵红执业证书编号:S0600516080001联系邮箱:zengdh@dwzq.com.cn电动车首席证券分析师 :阮巧燕执业证书编号:S0600517120002联系邮箱:ruanqy@dwzq.com.cn联系电话:021-601997932025年9月26日证券研究报告·行业研究·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1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摘要◆容量电价密集出台可期,独储商业模式跑通。136号文后,国内由强制配储向独立储能转变,现货市场在29个省级电网区域开展试运行或正式运行,电力市场化改革将改变储能项目收益模型,驱动IRR抬升。地方政府密集出台储能容量电价补偿政策,建立市场化收益机制。当前已落地的地区包括内蒙古、甘肃、河北、宁夏、新疆等,补偿标准可分为“按容量补贴”(元/kW·年)与“按放电量补贴”(元/kWh),并配合考核机制,项目IRR普遍在8–12%区间,高价值省份可达15%以上。我们预计未来仍将有更多省份跟进出台容量补偿政策,储能收益模型将持续优化。其中,内蒙古储能政策补贴力度全国最强,需求拉动效应显著。0.35元/kWh放电补偿下,项目IRR可达10–20%,处于全国最高水平。◆上修国内储能需求预测,且持续性超预期。 25年1-8月国内新型储能装机75.9GWh,同比+42%;1-8月储能EPC招标116GWh,同比增约40%,配储取消后,需求仍强劲,近期单月招标均超20GWh,我们预计25年国内储能装机149GWh,同比+35%,26年装机194GWh,同比+30%,到30年预计装机340GWh,同比+12%。分省份看,25-26年新疆和内蒙是装机主力,贡献70GWh,贡献40-50%装机。同时,已出容量电价补充的省份,如河北、甘肃、山东等平均贡献10-20Gwh;另外青海、山东、浙江、江苏等地,我们预计26年发力,分别有10GWh+的空间。此外,国内算力发展对储能拉动明显,我们预计2030年数据中心储能需求120GWh,占总体储能需求1/3。◆储能电芯供不应求持续至26H2,产业链向高质量发展,利好系统及电池龙头,同时二线改善明显。国内储能需求上修,叠加海外需求强劲,我们预计25/26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521/710GWh,同比增长60%/36%,而产能释放有限,全行业产能利用率80-90%,一二线持续满产,我们预计储能电芯紧缺将持续至26H2。价格方面,低价订单价格已上涨1-3分/wh,我们预计价格可持续,厂商盈利大幅改善。同时国内市场独立储能取代配储,对储能电池和系统的质量要求提高,我们测算采用龙头的电池的储能电站,年稳定运行天数高20%,对应IRR高30%+,因此国内竞争格局有望集中。此外,独立储能利好系统一体化集成厂商,且代建代运营模式开始兴起,具备技术、资源优势厂商受益。◆投资建议:国内独立储能兴起,经济性跑通,需求明显上修;欧洲及新兴市场大储需求持续高增,美国OBBB法案留有窗口期,因此全球大储高景气度持续。我们预计储能电芯紧缺持续至26H2,后续价格仍有提升空间,同时商业模式创新,一体化系统集成商优势凸显,且具备软件和运营能力厂商将增厚利润,全面看好大储板块!首推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海博思创、亿纬锂能;其次为阿特斯、比亚迪、中创新航、欣旺达、派能科技、上能电气、科华数据,关注鹏辉能源、瑞浦兰钧、英维克、伊戈尔等。◆风险提示:竞争加剧、政策超预期变化、原材料供应不足2目录PART1 容量电价密集出台可期,独储商业模式跑通PART2 上修国内储能需求预测,且持续性超预期PART3 储能电芯供不应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利好龙头PART4 估值对比与投资建议3PART5 风险提示PART 1:容量电价密集出台可期,独储商业模式跑通4数据来源:发改委,国务院,东吴证券研究所5国内储能政策从强制配储向独立储能转变◆阶段一(2017–2025年初):政策驱动下“强制配储”。17年青海率先提出新建风电项目按装机规模10%配置储能,拉开国内强制配储的序幕。此后全国20余省区市陆续跟进,普遍要求新能源项目按照15–20%功率配比、2小时时长建设储能,部分地区上调至30%。储能建设由行政命令推动,电站被动承担成本,储能利用率偏低。◆阶段二(2025年5月至今):强制配储正式退出。25年2月,136号文明确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等地陆续试点容量电价补偿机制,以“容量租赁”或“容量电价”的形式给予独立储能稳定现金流,推动储能逐步脱离对新能源项目的绑定,实现市场化独立发展。◆阶段三(未来展望):电力市场化改革落地。25年9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图表:国内储能政策变化25年2月,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17年青海要求新建风电项目按规模10%配套建设储能。此后全国20多个省区市跟进出台类似要求,且储能配置比例和时长不断提高,部分地区提高到装机容量的30%。23年,新能源配储的平均利用率指数仅为17%,而电网侧独立储能的平均利用率指数则为38%,新能源配储“建而不用”的问题突出。25年9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24年5月《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保证经济性前提下,资源条件较好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可降至90%,新能源95%消纳红线放开,配储规模进一步扩大。数据来源:Wind、公司公告,东吴证券研究所6储能收益方式多样化,容量电价提供保底收益◆ 强制配储与独立储能在收入结构与经济性方面差异显著。强制配储收入依赖于提高新能源消纳、减少弃风弃光及有限的辅助服务补偿。但由于储能规模较小、配置分散、响应质量有限,电网侧实际调用频次低,导致配储的经济回报较弱,整体上难以覆盖新增投资成本。◆ 独立储能作为独立主体接入电力市场,具备多元化的收益来源:部分省区已纳入容量电价/容量补偿体系,提供稳定现金流;可通过现货市场及峰谷价差实现套利;还可通过容量租赁与参与辅助服务市场获取增量回报。独立储能的收益模式更为市场化和多元,经济性更优,有望受益于电力市场化改革。图:强制配储和独立储能对比图:强制配储和独立储能(100MW/200MWh)经济性对比维度强制配储(新能源电站配套)独立储能(单独建站/市场化)政策背景 地方政府强制要求(一般10–30%配比,2h时长)136号文后成为主流方向,鼓励市场化运营投资主体新能源发电企业(风光场站)独立储能投资商、电网公司、社会资本收入来源提高新能源消纳(减少弃风弃光)、辅助服务(调频/调峰),主要作用是降低损失,不是直接盈利容量电价/容量补
[东吴证券]:国内储能深度:配储退出,独储登台,高质量需求爆发且持续,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73M,页数48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