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驱动到价值创造:2025年中国创新药投融资十年全景透视报告
From Quick Wins to Endurance: A Decade of China'sInnovative Drug Investment Evolution从资本驱动到价值创造:中国创新药投融资十年全景透视2015年,一场深刻的制度性变革为中国创新药产业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以“7.22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为标志性起点,行业长期存在的注册积压与研发乱象得到强力纠偏,宣告了“重申报、轻研发”时代的终结。紧随其后的《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与《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厅字〔2017〕42号)两份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重塑了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为后续资本的大规模涌入和研发成果的集中爆发铺平了道路。制度破冰同步点燃了资本引擎。2018年香港交易所修订上市规则,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打通一级市场退出通道;2019年上交所科创板开板,进一步拓宽创新药企融资路径。2015-2024年,中国创新药领域一二级市场累计融资金额突破1.23万亿元人民币,支撑近200家企业上市,形成以上海张江科学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的资本集聚高地。资本助推下,产业完成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范式跃迁:2015-2024年底首次进临床的创新药中,中国原研创新药数量达3575个,居全球首位;18款国产创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研发升级迭代,即正在从跟随式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向更加注重源头探索、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方向演进,折射出中国在国际创新药研发版图中影响力的持续提升。然而,在创新药行业“繁花似锦”的背后,从资本角度也能观察到,2022年起投融资热度有所回落,创新药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市场融资呈断崖式下滑:一方面,一级市场融资金额从2021年的峰值骤降,2024年仅有峰值的1/5左右,大量未上市Biotech的处境非常艰难。另一方面,二级市场的再融资也陷入困难,部分上市Biotech的现金储备已无法覆盖当年运营成本;前言•资本退出出现堰塞湖:自2023年6月,科创板对未盈利企业IPO明确收紧,再无一家企业按第五套标准上市。同期,港股18A也陷入流动性困境。而其他资本退出机制尚较为匮乏,触发回购条款的创新药企日益增加;•支付价格引发企业估值重构:医保谈判提速,创新药上市当年即有望进入医保目录。通过医保谈判的新药,平均价格降幅达60%左右。这也意味着新药上市当年即可能大幅降价,加上新药的国内支付价格普遍远低于美国市场,引发资本市场对国内新药支付能力、创新药市场潜力的担忧,从而对创新药企的估值进行了悲观重构,引发二级市场的持续下跌;•企业战略被迫短期化和防御性:企业采取了一系列以保障现金流为核心的短期战略,其中之一是通过对外授权早期研发管线来快速回笼资金,拓展融资路径;此外,企业内部实施高度紧缩的现金流管理,例如通过精简非核心管线、优化人员结构和调整物业资产等方式来控制成本。在此背景下,国有资本背景基金的战略投资,为部分处于关键时期的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和稳定保障。因此,基于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等权威数据源,本报告系统梳理了2015-2024年中国创新药领域企业融资与资本退出现状,重点讨论了融资规模与结构演变、技术赛道热度变迁以及资本退出方式转型,为业界破局提供价值参考。二级市场投融资概况近十年,创新药领域二级市场投融资在政策、资本与产业变革的交织下,历经政策驱动萌芽、资本狂热扩张、理性调整洗牌和政策复苏再发的完整周期,这一过程与国内外生物医药指数的三阶段发展紧密关联、相互映照。具体来看:第一阶段,2015年中国启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推动行业从“仿制药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型,而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尚处于新一代疗法的方向探索阶段,此阶段指数表现平稳。第二阶段,2018-2021年,随着港交所18A上市新规和科创板推出,为生物医药企业开辟新融资渠道,二级市场热度随之提升。加之疫情期间,生物医药行业加速发展,一级市场融资迎来高峰,企业估值飙升,共同推动全球生物医药指数大幅上扬。第三阶段,2021-2024年,受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和全球经济变化影响,全球投资热情显著下降,2021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标普生物科技精选行业指数(SPSIBI)和香港恒生生物科技指数(HSHKBIO)双双大幅回调。进入2022年Q3,SPSIBI指数率先止跌企稳,随后进入震荡行情。而HSHKBIO指数则直到2024年Q3才开始回暖,明显晚于美国市场。一级市场投融资概况近十年全球创新药领域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共10546起、金额达3682.4亿美元,其中国内发生4339起事件,金额为1057.2亿美元,国外发生6207起事件,金额为2625.2亿美元,海外市场于2024年率先回暖,而国内仍在探底,不过伴随二级市场回升及政策利好有望复苏。赛道分布上,早年国内融资以小分子、抗体药物、细胞疗法为主(2015年合计占比79%),近年向核酸药物等新兴领域倾斜,国外则“传统与创新并行”发展较均衡。5亿美元以上大额融资多发生在国外,且A轮及A轮前融资占比更高。国内融资高度集中于上海、江苏、北京等发达地区,张江科学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位居园区头部。在机构方面,国外头部机构平均投资次数为国内两倍,采取“传统稳盘+创新增量”策略,且近年出手次数稳中有升。从轮次占比来看,国内A轮及A轮前融资占比波动大,未指明轮次由32%攀升至47%,而国外A轮及A轮前融资占比稳定、市场韧性强。国外IPO前研发投入显著高于国内,国内因融资环境制约更侧重生产与商业化,整体呈现“区域复苏时差”与“赛道分化”特征,国内在政策驱动下加速向高壁垒领域转型,技术融合与国际化或成关键增长点。NewCo模式作为新渠道,通过分离管线、引入海外资本成立新公司推动全球布局,正成为创新药出海的重要路径。资本退出趋势分析全球创新药企业IPO数量和金额在疫情后遇冷,国内持续下行,2024年IPO事件数和募资金额创近十年新低,而国外则平稳发展。国内创新药企业IPO当日破发率低于国外,主要因国内估值体系更为保守,体现出理性化特征与发展空间。国内企业IPO前平均融资轮次随行业周期波动,萌芽期较少,政策红利期达峰值,近年因IPO收窄,上市前平均融资轮次进一步增加。全球创新药并购呈现差异化趋势,国外2019年爆发式增长后回调,并购成为优选退出方式;国内2024年并购事件数量达历史新高,全年完成22起并购交易。被并购企业赛道呈多元化趋势,小分子占比下降但仍为主流,人工智能、放射性药物等新兴赛道崛起。MNC在创新药企并购中热情不减,2019年并购交易数量占比达峰值,近年转向精准资产收购。因人才、研发资源及政策优势,MNC并购交易约70%集中于美国。默沙东、诺华等为活跃买手,聚焦多赛道,布局多元化管线。目录011.1 生物医药大盘指数趋势:十年经历探索、勃发与调整三个阶段1.2 生物医药大盘指数涨跌幅分析:国内承压下行,国外涨跌各异1.3 二级市场融资目的:全球创新药研发占比飙升,商业化遇冷,产能布局求稳近十年创新药领域二级市场投融资概况------------
从资本驱动到价值创造:2025年中国创新药投融资十年全景透视报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7.14M,页数47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