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2025年7月金融数据点评:如何看待7月信贷和非银存款?
敬请阅读末页的重要说明 证券研究报告 | 行业点评报告 2025 年 08 月 14 日 推荐(维持) 如何看待 7 月信贷和非银存款? 总量研究/银行 8 月 13 日,央行公布 25 年 7 月金融数据。我们解读如下(详细图表见正文): 金融数据整体趋势和结构与我们《7 月社融货币前瞻》一致,信贷增量略低于预期,M1、M2 增速上行斜率好于预期。单月数据上,最引起市场关注的是信贷下降和非银存款高增。 如何看待信贷净减少?7 月全口径信贷为负 500 亿元,同比少增 3100 亿。虽然这是有数据以来第一次全口径信贷单月负增长,但主要是 7 月份本身是季节性小月(24 年 7 月为 2600 亿元,23 年 7 月为 3459 亿元),叠加信贷增量需求整体偏弱背景下,6 月信贷投放较好对 7 月需求有一定透支,导致单月信贷增量在 0 附近。 值得说明的是,我们看到信贷是净增量,随着存量规模扩大,其实每月信贷到期规模都较大。参考前期报告《银行研思录 12:每年存款到期有多少?》中逻辑,通过上市银行样本估算 25 年到期贷款规模。根据 42 家 A 股上市银行披露,1 年以内到期的贷款(不含逾期)规模为 65.6 万亿元,占 2024 年末上市银行贷款总额的 37.2%。2024 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额为 255.7 万亿元,按照上述比例推算,预计 2025 全年合计贷款到期规模分别为 95.0 万亿元(还不含当年发放的短期贷款年内到期额),平均每个月贷款到期额约 8 万亿,平均每天到期额约 2600 亿。所以信贷存量时代,个别季节小月小幅负增不必过度解读。更进一步,后工业和城市化时代,信贷增速放缓是必然趋势,包含政府债的广义债务和社融增速更值得关注。 如何看待非银存款大幅多增?7 月非银存款增 2.14 万亿,同比多增 1.3 万亿。与之对应 7 月居民存款净减少 1.1 万亿,同比多减 0.8 万亿,这一增一减之间可能表明居民存款在进入资本市场,近期市场对此关注较多。 所有价格都是货币(流动性)现象,资本市场也不例外,所以每一轮牛市过程中,都会有银行存款迁徙资本市场的逻辑出现。我们在前期报告《银行研思录12:每年存款到期有多少?》测算,2024 年之前发生的定期存款中,2025 年规模约 105 万亿,2026 年及之后到期规模约 66 万亿。如此大量级规模的存款到期,外溢到任何资产市场都是巨大的流动性冲击,所以市场抱有较大期待。存款到期每年都有很大量级(22 年 71 万亿,23 年 83 万亿,24 年 91 万亿),本市场权重指数隐含回报超过存款收益也由来已久,所以只要市场情绪配合,每年都有存款入市的潜力。 但更进一步来看,当前银行理财约 30 万亿,这部分居民财富离资本市场更近,而经过多年的鼓励和发展,目前银行含权益理财占比还是比较低。所以我们认为,虽然近年存款利率下行的确更加凸显了价值型股票的比较收益,但社会财富流向资本市场是长期过程,难以也不应一蹴而就。如果短期有大量存款迁徙资本市场,通常是市场情绪的结果,而非原因。如果市场过度将中长期逻辑通过故事化叙事进行短期兑现,只会带来不必要的市场波动,降低资本市场的财富持有体验,反而会导致居民财富进入资本市场的长期逻辑兑现难度上升,建议理性对待。 金融数据和流动性展望:7 月我们构建的“财政力度指标 1”同比多增约 0.43万亿元,6 月该值同比多增 0.50 万亿,财政力度延续高位,这或许也是 M1 增速回升的推力之一。但值得关注的是,8 月份开始去年财政力度基数开始明显抬升,9 月份开始 924 政策形成的 M1 增速基数也在抬升,如果四季度没有额外的财政预算增加,意味着本轮财政扩张同比力度将开始衰减,大概 7 月社融增速 行业规模 占比% 股票家数(只) 41 0.8 总市值(十亿元) 11321.1 11.7 流通市值(十亿元) 10718.3 12.2 行业指数 % 1m 6m 12m 绝对表现 -5.3 14.3 37.2 相对表现 -9.3 7.4 12.0 资料来源:公司数据、招商证券 相关报告 1、《两项贴息政策总结和影响—政策点评》2025-08-12 2、《每年存款到期有多少?—银行研思录 12》2025-08-12 3、《增值税过渡期中债估值的潜在影响—银行资负跟踪 20250810》2025-08-11 王先爽 S1090524100006 wangxianshuang@cmschina.com.cn 文雪阳 S1090524110001 wenxueyang@cmschina.com.cn -1001020304050Aug/24Dec/24Apr/25Jul/25(%)银行沪深3002025 年 7 月金融数据点评 敬请阅读末页的重要说明 2 行业点评报告 已经处于顶部区域,M1 增速顶部可能会在 10 月份出现。 对银行间债市流动性而言,随着定期存款相对收益下降,存款短期化、活期化、理财化、固收基金化、资本市场化可能会同步进行,叠加同业存款自律影响,在途超储增加,微观银行负债不稳定程度会有所上升,短钱长投和杠杆交易难度加大,债市流动性内生不稳定程度也将上升,央行对银行间流动性掌控力将进一步提高。 对于权益市场流动性而言,社融、M2、M1 增速等总量流动性指标可能会在未来一个季度陆续阶段性见顶,但近期消费信贷贴息、资本市场情绪惯性可能会带来非银行存款单月高波动,市场短期流动性状态可预测性下降,建议投资者理性应对。 银行投资建议方面,我们维持前期观点,银行短期超额会在 8 月中下旬启动,中期行情没有结束,长期年化回报和夏普比例会超越全市场。 短期来看,随着其他板块估值进一步提升,银行板块绝对收益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继续调整概率不大,银行下一波超额行情预计将会在 8 月中下旬再次启动。原因有三:1)银行短暂休息避免市场指数斜率过快,可为 9 月后行情蓄力;2)7 月中到 8 月中是上市公司预喜窗口期,银行业绩相对其他板块更加平稳,提前披露业绩预喜的银行数量少于其他板块,市场情绪关注度会阶段性向其他板块迁徙;3)到了 8 月下旬财报披露窗口,其他板块业绩相对较差的公司也将披露业绩,此时银行业绩坚挺的优势再次体现,市场情绪会再向银行回迁。 中期来看,我们认为银行的行情并没有结束,行情中期结束需要看三个信号,1)大行达到一倍 PB,此时可能出现潜在大额对手盘;2)若大行未达到一倍 PB,则需要公募基金将银行配置比例提升到合意的比例(如主动基金持仓占比达到8-10 个百分点);3)前两项未满足时,则需要等待 2027 年保险资金非标到期再配置压力下降,银行行情可能才能结束。目前这三个条件仍未达到,因此从中期维度来看我们认为银行未来仍有上涨空间。 长期来看,财政支出结构在逐步优化,逐步向补贴三育(生育、教育、养育)等民生领域倾斜,短期利好需求,长期利好供给,有助于畅通经济内循环,利好银行中长期绝对收益。银行板块作为全社会最优质债权的拥有者,夏普比例更高,年化回报预计会明显超过全市场。标的选择上,我们建议坚持长期主义和均衡配置,可以参
[招商证券]:银行业2025年7月金融数据点评:如何看待7月信贷和非银存款?,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9M,页数11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