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新范式:价格型为锚,结构性为轴

证券研究报告 宏观专题研究 2025 年 07 月 31 日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价格型为锚,结构性为轴:中国货币政策新范式 [Table_Author] 魏争 分析师 沈夏宜 分析师 Email:weizheng@lczq.com Email:shenxiayi@lczq.com 证书:S1320524100001 证书:S1320523020004 摘要: 计划经济时期:货币政策作为行政工具,缺乏市场基础。1949 年至 1977年,中国采用“大一统”银行体制,人民银行兼具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货币政策服务于计划经济目标,流动性主要根据行政指令调节,信贷资源配置依赖“统借统还”,信贷派生机制基本缺位。这一时期,货币政策更像是一种行政执行工具,而非调节经济周期的市场化手段。 改革开放初期: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强,“双层”货币创造机制逐步确立。1978 年后,央行与商业银行职能逐步分离,货币政策开始从行政工具向独立调控机制过渡。一方面,信贷派生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人民通过发行基础货币调节流动性,商业银行开始承担信贷扩张角色,信贷派生机制逐步建立。另一方面,伴随制度改革,货币政策工具逐步丰富。1987 年确立 M2 目增长目标,1989 年规划社会融资规模,并引入再贷款、再贴现等间接调控工具。1993 年后,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公开操作逐步成为调节流动性的常规工具。此外,调控规则法治化初步形成,1995 年《人民银行法》明确提出“保持货币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成为中期调控目标,以数量调控为核心的货币政策基础框架初步形成。 数量型调控主导期:以 M2 与信贷总量为核心的调控体系成型。1998 年至 2012 年,央行逐步将数量工具作为主要调控手段。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利率尚未市场化,金融体系对价格信号反应“迟钝”,数量工具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和直接性;二是外汇占款持续激增,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压力加大,倒逼央行通过提高存准率和央票操作对冲流动性;三是经济高速增长叠加投资主导格局,增强了政策对总量指标的依赖。这一阶段,央行依靠数量型工具在高增长、高流动性环境中维持宏观稳定,但调控精准性和穿透力存在边界。 价格型框架兴起时期:政策目标转向利率导向,调控机制加速转型。2012 年后,随着经济结构变化与金融体系复杂化,数量型工具效力边际递减,货币政策开始向价格型调控转型,利率逐步成为调控核心。转型逻辑主要体现为“三重驱动”:一是表外信用扩张加速导致调控“穿透难”。以信托、资管计划等通道出表业务迅速发展,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融的比重从 2002 年的 91.9%下降至 2020 年的 57.5%,传统手段难以覆盖非信贷融资。央行需要更依赖价格型工具,通过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调节市场流动性。二是脱媒削弱 M2 等数量指标的有效性。理财、非银等金融创相关报告 6 月财政数据点评:支出连续下降,或继续推出增量政策 2025.07.29 二季度经济数据点评:需求修复仍需政策加力 2025.07.23 6 月外贸数据点评:出口韧性延续 2025.07.21 宏观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2 新加速,货币供给与实体融资脱钩,M2 对经济增长与通胀的预测能力下降,难以全面反映融资状况。三是外汇占款由正向释放转为负向回笼,央行重获基础货币调节主动权。2010 年后,我国国际收支趋渐平衡。经常项目余额占 GDP 比重从 2007 年的高点 10%左右下降至 3%以内。2015年起外汇占款转为回笼基础货币,为央行重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提供契机。在此背景下,2013 年起,央行陆续设立 SLF、MLF、PSL、定向MLF 等多种新的复合型货币政策工具。一方面,从数量上弥补了外汇占款减少带来的基础货币缺口。另一方面,为货币政策价格转型提供了新的政策利率锚。 利率体系成型,市场化逐步开展。价格型框架过渡下,央行不再设定固定的 M2、社融增速值,淡化数量型目标的绝对地位。同时,央行逐步建立系统利率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分阶段放开利率管制并建 LPR 报价机制。央行于 2013 年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建立 LPR 机制。但是,贷款基准利率的保留以及 LPR 较窄的报价范围使得 LPR 运行初期存在流于形式、市场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同时,“政策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传导链条不畅,一是货币市场利率到存款利率效率低,二是存款利率到贷款利率传导受阻。2019 年 8 月,LPR 机制进行变革,改革后的 LPR 质量和市场化程度提高,直接越过“货币市场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中的堵塞路径,直接实现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形成“MLF 利率→LPR→贷款利率”传导机制。 利率走廊成型期:政策利率信号机制成型。2015 年起,央行系统构建了利率走廊。明确 SLF 为上限、超储利率为下限、7 天逆回购利率为中枢的价格调控体系。同时将 MLF 利率作为中长期资金的基准,其变动直接影响 LPR,进而传导到长期贷款利率。因此,利率走廊机制实现了“7 天OMO 利率→DR007→货币市场利率”和“MLF 利率→LPR→贷款利率”双重传导链条,一方面起到了稳预期的作用,为市场利率设定运行区间,引导资金定价;另一方面通过提供“流动性保险”,缓解了中小机构囤积流动性、推高市场利率的问题。同时,利率走廊下政策信号更为清晰,市场能基于利率偏离程度判断央行操作意图,提升了预期管理效能。 货币调控机制“提效”:政策利率单轨传导成型。2023 年以来,货币政策进一步优化利率机制,强化政策利率的价格导向功能。一是利率走廊收窄,结构优化。2024 年 7 月,央行引入临时正逆回购操作机制:利率分别为 7 天逆回购利率减点 20bp 和加点 50bp。将走廊宽度从 245bp 收窄到 70bp,形成“上宽下窄”的布局,增强了利率锚定作用。 二是重构政策利率体系,政策利率中枢短期化。形成了“7 天 OMO 利率→LPR→贷款利率”的传导链条,取代了之前的“MLF→LPR→贷款利率”路径。2024 年 7 月,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改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OMO 利率成为主导政策信号;2025 年 3 月,MLF 操作改为多利率中标,其政策利率属性弱化,回归流动性管理工具的本源。改革后“政策信号更明确、传导路径更高效”,利率传导与市场调节的精准度进一步提升。 结构性导向加深,货币政策适配经济转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伴随新旧动能转换加速,货币政策重心从总量调节向结构优化迁移,结构性工具日宏观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3 益成为调控重点。传统依赖信贷刺激的地产等行业对货币政策弹性较高,而绿色、科创等新兴产业融资方式更加依赖股权、政策工具支持。因此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再贷款、PSL、定向 MLF)逐步成为央行精细化调控的重要抓手。一是从供给端看,结构性政策支持传统产业转型与绿色升级,有助于抑制低效产能重复扩张;二是从需求端看,政策通过定向工具引导资源投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对冲传统行业信用收缩带来的空缺;三是从工具

立即下载
综合
2025-08-04
联储证券
19页
1.17M
收藏
分享

[联储证券]:中国货币政策新范式:价格型为锚,结构性为轴,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17M,页数19页,欢迎下载。

本报告共19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本报告共19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水滴研报所有报告均是客户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商用。
相关图表
图表 36. 中概股回归港股的行业趋势与估值优势
综合
2025-08-04
来源:深度报告:中概股回归的N条潜在路径
查看原文
图表 35. 部分中概股在港上市一个月后港股对美总市值溢价率
综合
2025-08-04
来源:深度报告:中概股回归的N条潜在路径
查看原文
图表 34. 部分中概股在港上市三年后总市值变化
综合
2025-08-04
来源:深度报告:中概股回归的N条潜在路径
查看原文
图表 33. 优质港股壳公司筛选标准
综合
2025-08-04
来源:深度报告:中概股回归的N条潜在路径
查看原文
图表 32. 优质 A 股壳筛选标准
综合
2025-08-04
来源:深度报告:中概股回归的N条潜在路径
查看原文
图表 31. 筛选优质 A 股壳公司情况
综合
2025-08-04
来源:深度报告:中概股回归的N条潜在路径
查看原文
回顶部
报告群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