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理解美国关税战的逻辑和影响
宏观经济 | 证券研究报告 — 宏观策略评论 2025 年 5 月 7 日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宏观及策略:宏观经济 证券分析师:徐高 (8610)66229055 gao.xu@bocichina.com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证书编号:S1300519050002 深度理解美国关税战的逻辑和影响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国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 57 个国家和地区在原有关税基础上,额外加征“对等关税”,以试图压缩美国的贸易逆差。但美国给出其贸易不平衡的解释,以及由此逻辑而提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在经济学上完全站不住脚。过去半个世纪美国长期贸易逆差的主要成因是美元。在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使得美国获得了向全世界征“铸币税”的权力。美元凭空带给美国的购买力,显著推升了美国的内需,从而让美国从之前的贸易顺差国变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1971 年解体后的逆差国。但美元在让美国薅全球羊毛的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了产业空心化和社会撕裂两大弊端。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美国的“上策”是放弃美元霸权,推行共同富裕。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美国既然不能放弃美元霸权,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加征进口关税来让美国与其他各国脱钩,让美国重回孤立状态。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对等关税”政策也算是美国的一条出路。但在过去四十多年的全球化过程中,海外储蓄持续通过美国的贸易逆差流入美国,支撑起了美国的高负债和高内需的增长模式。美国如果要通过“对等关税”来压缩其贸易逆差,它过去四十年的那种增长模式就会难以为继,从而让美国面临变相的债务危机。 美国的“对等关税”给我国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我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源于内需不足这一失衡经济结构。但只要我国国内政策对路,完全可以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对冲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带来的外需冲击。因此,在中美就“对等关税”而开展的博弈中,我国经济的韧性远超美国。我国如能在美国肆意推进逆全球化政策的时候顶住外部压力,扩大内需,维护国内经济增长稳定,则可以为全球经济稳定做出更大贡献,并让我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走势具有不确定性,宏观政策可能超预期变化。) 2025 年 5 月 7 日 深度理解美国关税战的逻辑和影响 2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由于存在巨大且持续的货物贸易逆差,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National Emergency),并同时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 57 个国家和地区在原有关税基础上,额外加征“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掀起了对世界各国的“关税战”【1】。美国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加征额度之高、覆盖面之广,令全球震惊,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动。在“对等关税”政策下,美国向我国加征了 34%的关税(关税税率上升 34 个百分点),向欧盟加征了 20%,向日本加征了 24%,向越南加征了 46%,向莱索托加征了 50%。 一、美国“对等关税”政策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公布了“对等关税”税率的计算方法【2】。简单来说,美国对某一别国的贸易逆差金额,与美国从该国进口总金额之比,即为“对等关税”之税率。举例来说,2024年美国对我国贸易逆差为 2954 亿美元,美国从我国进口的总金额为 4389 亿美元。二者之比为 67%。因此,美国认为就应该对我国加征 67%的“对等关税”(在原有关税水平上增加的关税税率)。其他各国的“对等关税”税率也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只不过在 4 月 2 日推出“对等关税”政策的时候,美国给各个国家的税率都打了个五折。所以 4 月 2 日对我国加征的“对等关税”税率为 34%(67%的一半)。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是如此解释“对等关税”税率的计算方法的:“‘对等关税’是为了平衡美国与每一个贸易伙伴间的双边贸易逆差所需加征的关税。这种计算方法假设了,持续的贸易逆差来自(别国)限制平衡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因素。关税通过降低(美国的)进口而产生作用。”【3】从这一解释可以看出,美国认为只要它与某国有贸易逆差,就说明该国用关税或非关税壁垒限制了美国向该国的出口,从而导致了贸易的不平衡,因而需要在美国这里征收“对等关税”来加以平衡。从“对等关税”的计算方法和具体操作来看,美国试图以“对等关税”为手段,压缩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从而压缩美国的总体贸易逆差。 不过,美国给出其贸易不平衡的解释,以及由此逻辑而提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在经济学上完全站不住脚。一国的对外不平衡(不论是贸易逆差还是顺差)取决于其国内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与其出口竞争力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用国民收入恒等式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对任何一国而言,必有如下 GDP 支出法的会计核算式成立:【4】 GDP(国内产出)=国内消费+国内投资+贸易顺差 对这个支出法 GDP 的定义式子做变换,可以得到如下国民收入恒等式: 贸易顺差= GDP-(国内消费+国内投资)= GDP-国内需求 其中,国内需求(简称“内需”)等于国内消费和投资之总和。 国民收入恒等式说明,一国如果有贸易逆差(负的贸易顺差),一定是其国内需求超出了其GDP(国内产出),所以才需要从外国净进口商品来弥补其国内产出的不足。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内需低于其国内产出,则该国会有贸易顺差。完全可以设想存在这么一个国家,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很强,但这个国家是个贸易逆差国——只要这个国家内需更强就行。同时也可以设想这么一个国家,其出口竞争力很弱,但仍然是个贸易顺差国——只要这个国家内需更弱就行。 美国将其贸易逆差完全归咎于它假想的,别国对美国出口品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完全罔顾了贸易顺差和逆差的基本经济逻辑。当然,美国提升其进口关税税率确实也能压缩美国的贸易逆差。只要把进口关税税率加得足够高,总能够把进口量给降下来,从而压低贸易逆差。但是,美国大幅提升其国内所得税税率,也能打击美国内需而把贸易逆差给降下来。如果有人认为是美国进口关税太低而导致了美国的贸易逆差,同样的逻辑也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国内的所得税税率太低造成了美国的贸易逆差。 此外,尽管 2024 年我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我国并非美国庞大贸易逆差的主要成因。原因很简单,在我国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与美国有密切贸易往来之前,美国的贸易逆差就已经扩张到了很大规模。在 1980-1989 这十年中,我国有 7 年都是贸易逆差。而同期,美国贸易逆差占美国 GDP 的比重已经处在 2.1%的较高水平了。(图表 1) 2025 年 5 月 7 日 深度理解美国关税战的逻辑和影响 3 图表 1. 在我国贸易顺差规模还很微小的 20 世纪后 20年里,美国的贸易逆差就已经明显走高 资料来源:万得 二、美元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成因 事实上,过去半个世纪美国长期贸易逆差的主要成因是美元。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之特殊地位推升了美国的内需,从而让美国出现了长期的大规模贸易赤字。 在国际上,为实现国家间贸易、投资及跨境资本流
[中银证券]:深度理解美国关税战的逻辑和影响,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31M,页数13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