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参编单位:发起单位:宏观背景双碳战略下,储能迎来历史性发展契机双碳战略目标储能: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行业概况基本概况概念及装机量技术路线分类及占比应用场景分类及占比国内产业动向行业大事件盘点新型储能发展区域分析已投运项目区域分布2024年上半年中标项目区域分布新型储能招标分析招标量中标价格行业技术发展趋势钠离子电池储能长时储能构网型储能技术高压级联技术液冷技术 行业创新案例展示奇点能源浙江锦盛22MWh储能项目纳晖储能深圳龙岗万达 2MW/4MWh储能电站 弘正储能浙江金华地区高压并网储能项目阿诗特能源零碳工厂01111313141515161717181919202122232421010406060709产业政策国内政策汇总与分析储能产业政策汇总未来产业政策趋势研判市场前景工商业储能项目市场前景分析市场需求趋势预测盈利模式商业模式行业榜单&产业链地图中国新型储能行业榜单储能产业链地图综合竞争力榜单市场份额榜单技术创新榜单优秀企业汇编西安奇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纳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弘正储能(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维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阿诗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市场分析美国市场 欧洲市场 我国储能企业出海现状2525284749495354565758596061293337393942452010202353.8%77.6%42.3%13.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石油天然气宏观背景双碳战略目标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化石能源禀赋短板明显。经过改革开放后的长期发展,我国能源资源的阶段性特征从无限供给逐渐转为日益稀缺,能源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迫在眉睫。我国在2020年正式提出“3060”规划。“碳”耗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为延缓全球变暖进程,“碳中和”理念逐步获得全球各国认可。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设定碳中和目标于我国而言,不仅旨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更是对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视。通过碳中和倒逼我国加快构建以光伏风电为主的新型能源体系,用电力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解决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3060”战略目标(双碳)已成为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重要指引。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能源体系的根本变革,将促进节能提效和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利用,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图表1:2010和2023年我国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更多报告请访问 www.gaoweiconsulting.com3060规划指引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01我国通过多项措施保证双碳目标的实现: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确保发挥兜底保障和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撑调节作用;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等。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01双碳战略下,储能迎来历史性发展契机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维科网产业研究中心现阶段能源与供热领域是全球碳排放大户。能源发电与供热在碳排放结构中占比最高,是碳减排的关键行业。能源发电领域中80%排碳来自燃煤发电,因此减少燃煤发电比重,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中国缺油少气的国情使我国过往高度依赖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2023年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1.2%和40.2%,能源安全问题凸显。发展风力、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方式是新型能源体系发电侧的主要减碳方式。风力、太阳能发电的碳排放量显著低于化石能源发电。在电站的全生命周期内,不考虑碳捕捉,燃煤发电电站每千瓦时碳排放为1023克二氧化碳;30%燃烧效率的天然气发电厂每千瓦时碳排放为723克;50%效率的天然气发电厂是434克。对应新能源发电方式,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内每千瓦时碳排放仅为30克,风能电站仅为10克。按照发展目标,2060年中国能源电力转型将实现“70/80/90”目标,即电能消费比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与清洁能源发电比重分别达到70%、80%、90%以上,其中,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60%。终端电气化水平上升势必显著拉升全社会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零碳化电力生产与耗能终端电气化是电力系统减碳的主要路径。电力行业在能源系统转型中的首要任务是电力生产的零碳化,即以风、光、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替代传统的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发电技术,实现电力供应的零碳化。为减少能源使用过程中带来的碳排放,终端用能全面电气化将成为各领域减排的重要路径。根据IEA数据,现阶段全球终端能源电气化率仅为20%左右,未来仍有充足提升空间。终端的全面电气化与高比例零碳化电力供给相结合,全球能源系统的碳排放水平将因电力脱碳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电力系统减碳是实现“3060”目标的关键02构建新型能源体系0343%17%全球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发电与供热26%交通运输制造业与建筑业86%三大行业占比①发电侧:风光发电实现电力生产零碳化02科技改变世界我国风光资源和用电负荷分布存在明显区别。我国西北部地区风光资源丰富,拥有80%以上陆地风能、60%以上太阳能和70%以上水能资源。而目前我国用电负荷主要位于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大量电力的跨省输送会相应为电网带来了较大的负荷,国内市场整体电力供需程度加紧发展。随着我国清洁能源基地加速建设,叠加原有的资源与用电负荷逆向分布情况影响,我国电力外送通道建设需求更加迫切。特高压(UHV)是指电压等级在交流1000千伏、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技术。它具有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和损耗低等技术优势,能大幅提升电网的输送能力,在平衡各地区电力生产与负荷分布、促进新能源消纳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共有37条“20直17交”特高压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已经初步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局面,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过了3亿千瓦。未来风光大基地能源消纳需求催动跨省跨区特高压外输通道需求增长。图表2:不同发电方式碳排放量(g/ kWh)图表3:“十四五”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②电网侧:特高压解决资源与用电负荷错配资料来源:新华社,OFweek产业研究中心资料来源: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OFweek产业研究中心煤炭天然气(30%效率)天然气(50%效率)太阳能风能0103043472310232004006008001000120003更多报告请访问 www.gaoweiconsulting.com过去,依托化石能源所建立的传统能源体系稳定、安全、经济地支撑了全球的经济发展与生产生活,也带来了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在碳中和背景下,电力系统的供应从传统化石能源转变为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由此将带来能源消费端的重大变革,社会将加速电气化。新能源供电体系中将面临电能供需错位等问题,储能、虚拟电厂、微电网等调节手段不可或缺。电能是动态的过程性能源,不易储存,主要通过电力网实现生产、输送和消纳同步进行。新能源

立即下载
综合
2024-09-10
68页
4.58M
收藏
分享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4.58M,页数68页,欢迎下载。

本报告共68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本报告共68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水滴研报所有报告均是客户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商用。
相关图表
全部 A 股上市公司 ESG 评级分布(2024 年 4 月)
综合
2024-09-10
来源:2024年上海市上市公司发展报告
查看原文
上海市上市公司 ESG 评级分布(2024 年 4 月)
综合
2024-09-10
来源:2024年上海市上市公司发展报告
查看原文
全国 A 股上市公司 2014-2023 年度平均日均换手率统计
综合
2024-09-10
来源:2024年上海市上市公司发展报告
查看原文
“1+4”省 A 股上市公司 2014-2023 年度平均日均换手率统计
综合
2024-09-10
来源:2024年上海市上市公司发展报告
查看原文
2023 年度全国 A 股上市公司日均成交额排名
综合
2024-09-10
来源:2024年上海市上市公司发展报告
查看原文
全国 A 股上市公司 2014-2023 年度平均日均成交额统计
综合
2024-09-10
来源:2024年上海市上市公司发展报告
查看原文
回顶部
报告群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