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点评: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6大信号,不少新提法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 | 宏观经济研究 2024 年 08 月 10 日 宏观点评 不少新提法—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 6 大信号 事件:8 月 9 日,央行发布《2024 年第 2 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后文简称《报告》)。 核心结论:本次报告主基调,基本延续了 7.30 政治局会议、8.2 央行下半年工作会议等的说法,包括对经济较为担忧、加强逆周期调节等,但也有不少新提法、新要求,尤其是货币政策当前重心和转型思路、防范利率风险、稳地产、美联储降息等方面:重提“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重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新增“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加快推动储备项目转化”,指向稳增长应是下半年货币政策的重心;强调“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新增“着重提高 LPR 报价质量,理顺贷款利率与债券收益率等市场利率的关系;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等,指向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的改革将提速(有三方向),央行操作思路也将变化;新增“防范利率风险”,指向针对利率下行过快,央行已从“预期引导”转向“下场操作”,短期利率波动可能加大;专栏分析海外央行货币政策走向,认为“美联储具体降息时点还会依赖于未来数据变化”。往后看,继续提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小,需求不足仍是核心矛盾,实现全年目标需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具体到货币端,宽松还是大方向,年内大概率还会降准降息。 信号 1:央行对全球经济担忧有所升温,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不同地区增长继续呈现分化态势”;对国内经济更为担忧,延续了 7.30 政治局会议“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等说法。对于全球经济,央行态度较一季度更加悲观,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并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的预测数据作为例证(2024 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分别为 3.2%、2.6%、3.1%,仍远低于 2000 年至 2019 年 3.8%的历史平均水平)。同时,央行也继续强调“不同地区增长继续呈现分化态势”。对于国内经济,央行中长期仍保持乐观,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韧性、巨大潜力和有力支撑”,但央行仍强调短期“经济稳定运行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等方面。 信号 2:对于全球通胀,央行认为“发达经济体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也指出通胀“回落速度放缓,出现反复的风险依然存在”,主因“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压力持续存在”、“美欧工资增速仍然较快,服务通胀仍具黏性”;对于国内通胀,央行表示伴随消费需求改善、“国内供需进一步趋于平衡”,下半年国内物价“有望温和回升”,央行也继续强调“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 >对于全球通胀:央行认为“发达经济体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通胀回落速度不及预期”。往后看,由于“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压力持续存在”、“美欧工资增速仍然较快,服务通胀仍具黏性,物价进一步下行也面临内部约束”,未来全球通胀“出现反复的风险依然存在”。 >对于我国通胀:央行指出,上半年“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就业收入稳定”、“市场供需关系有所改善,物价水平温和回升”。央行表示“暑期旅游出行增加将带动服务消费需求上升,四季度还是传统消费旺季”、“国内供需将进一步趋于平衡”,未来“CPI 有望总体延续温和回升态势,PPI 降幅也将逐渐收敛”。中长期看,“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稳步推进,供需条件有望持续改善,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有坚实基础”。 信号 3:货币政策定调基本延续 7.30 政治局会议、8.2 央行下半年工作会议等的表述,包括“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逆周期调节”等。但也有不少新变化,包括重提“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重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新增“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加快推动储备项目转化”、强调“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新增“防范利率风险”、结构性政策工具中对科技重视程度明显增强等。继续提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小,需求不足仍是核心矛盾,实现全年目标需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具体到货币端,宽松还是大方向,年内大概率还会降准降息。 其一,货币政策整体定调基本延续此前 7 月 30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8 月 2 日央行下半年工作会议等的说法,包括“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逆周期调节;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等。需要注意的是,本次报告重提“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重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此前 1 月 24 日国新办发布会上也 作者 分析师 熊园 执业证书编号:S0680518050004 邮箱:xiongyuan@gszq.com 分析师 穆仁文 执业证书编号:S0680523060001 邮箱:murenwen@gszq.com 相关研究 1、《6 月社融大幅少增的背后》2024-07-12 2、《央行创设临时正、逆回购的 4 点理解》2024-07-08 3、《下半年政策可能有三大类》2024-08-04 4、《PMI 连续 3 月收缩,怎么看、怎么办?》2024-07-31 5、《增量信息不少—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 6 大信号》2024-05-11 2024 年 08 月 10 日 P.2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有提及),指向当前货币政策仍是在稳增长、防风险、促转型、稳汇率等多目标下“相机抉择”的操作模式。年内看,伴随美联储降息落地,稳汇率压力有望边际减轻,叠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央行政策有望向稳增长倾斜。同时,本次报告还新增“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加快推动储备项目转化”,也指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央行对于信用扩张仍有一定诉求,后续货币宽松仍是大方向,年内大概率还会降准降息。 其二,相较 Q1 报告,本次报告强调“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新增“着重提高 LPR 报价质量,督促金融机构坚持风险定价原则,理顺贷款利率与债券收益率等市场利率的关系”、表示“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此外,专栏 1《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存贷款利率形成机制》以及专栏 2《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中,也表示将“更好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等,指向我国货币政策改革正加速推进。根据央行行长 6 月 19 日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的发言,未来货币政策框架演进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从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二是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强化 7 天逆回购利率的政策地位,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三是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
[国盛证券]:宏观点评: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6大信号,不少新提法,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57M,页数4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