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战略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研究(下篇: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专题研究 1 一体化战略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江三角洲区域研究(下篇:区域经济发展) 研发部 戴晓枫 何金中 孙田原 摘要: 长江三角洲地区 2022 年以全国 3.73%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 23.99%的经济总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区域内发展存在不均衡,三省一市间及三省内地级市间的发展均存在分化情况。产业发展方面,由于三省一市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实施区域内产业转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支持等一体化发展战略,将有效改善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助力长三角区域产业创新升级,进一步推动长三角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一、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改善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发展优异但不均衡的现状 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整体的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处于领先水平。2022 年长三角地区 GDP 总量达到 29.03 万亿元,以占全国 3.73%的土地面积以和 16.78%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 23.99%的经济总量。同时长三角范围内的上海市及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在全国也均排名前列,2022 年GDP 超过 1 万亿元的城市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 8 个长三角城市占据了全国 24 个万亿城市的三分之一。 尽管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长三角区域内部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当之无愧的龙头城市,2022 年 GDP 总量达到44,652.80 亿元,远高于其他城市;从省一级的 GDP 均值来看,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也存在较大差距。三省内地级市经济发展方面,江浙两省明显优于安徽省,2022 年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 GDP 均值为 9,505.23 亿元,浙江 11 个地级市 GDP均值为 7,074.21 亿元,显著高于安徽省 16 个地级市的 GDP 均值 2,814.93 亿元。 同时,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内部均存在经济发展向中心城市集中的现象,以 2022 年的 GDP 数据为例,在江苏下辖的 13 个城市中,仅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五市 GDP 超过了江苏省均值;浙江下辖的 11 个城市中,仅有杭州、宁波、温州、绍兴 4 市超过均值;安徽下辖的 16 个城市中也仅有合肥、芜湖、滁州、阜阳 4 市超过均值。 新世纪评级版权所有 区域发展专题研究 2 图表 1 2022 年长三角区域城市 GDP 规模(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Wind 从人均数据来看,上述差异同样存在,以 2022 年常住人口口径计算的人均GDP 为标准,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人均 GDP 分别为 14.51 万元、11.83 万元和7.35 万元,安徽省的人均 GDP 同样明显低于江苏及浙江。而三省内部各城市间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江苏省内南部城市人均 GDP 明显高于北部城市,浙江省内则是北部城市人均 GDP 较高,而安徽则表现出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人均 GDP显著高于其他地级市的特征。 图表 2 2022 年长三角区域城市人均 GDP 数据(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Wind,各城市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在国家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出台的各项政策中,均强调了发挥上海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苏浙皖各自比较优势,推动长三角整体均衡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着重提出了加强长三角中心区与苏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区的深层合作,加强徐州、衢州、安庆、阜阳等区域重点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等目标,在一体化发展的持续推进下,预计将能有效改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50,000上海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南通市常州市徐州市扬州市盐城市泰州市镇江市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嘉兴市台州市金华市湖州市衢州市舟山市丽水市合肥市芜湖市滁州市阜阳市安庆市马鞍山市宿州市亳州市蚌埠市六安市宣城市淮南市淮北市铜陵市池州市黄山市0.005.0010.0015.0020.0025.00上海无锡市苏州市南京市常州市镇江市扬州市南通市泰州市盐城市淮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舟山市宁波市杭州市绍兴市嘉兴市湖州市台州市衢州市温州市金华市丽水市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滁州市池州市宣城市黄山市淮北市安庆市蚌埠市淮南市六安市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新世纪评级版权所有 区域发展专题研究 3 善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推动长三角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二、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一)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从目前的产业布局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整体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金融、航运等产业为核心,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下致力于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通过协同创新成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完成地区的产业升级。三次产业分布,2022 年长三角整体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 1.09 万亿元、11.91 万亿元和 16.03 万亿元,占比分别为 3.75%、41.04%和55.20%,与全国的三次产业占比 7.30%、39.92%和 52.78%相比,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占比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具体到三省一市的产业分布,2022 年上海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 0.22%、25.66%和 74.12%;江苏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 4.04%、45.48%和 50.48%,浙江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 2.99%,42.73%和 54.28%;安徽省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 7.80%,41.27%和 50.93%。对比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中,第二产业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江苏、浙江、安徽及上海,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浙江、安徽及江苏,这是由于上海正向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迈进,大量传统制造业早已陆续向外转移,在第二产业方面着重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精品钢材、汽车制造、航空制造等高端制造业,故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相对较低,而浙江因为数字经济、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占比高于江苏及安徽,江苏则在依靠长期以来制造业的优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显著高于长三角平均。 从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来看,当前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产业发展处于相对不同的阶段,上海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制造业逐步迁出,仅保留一定高端制造业,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已相对较低;江苏及浙江第二产业在经济中仍占据很大比重,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已逐步转移,但内部发展也存在一定不均衡;安徽产业发展进程则相对较慢,仍在承接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正在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而早期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比则已逐渐减弱。 新世纪评级版权所有 区域发展专题研究 4 图表 3 2022 年全国及长三角区域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 数据来源:Wind,各城市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二)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变化情况及一体化发展产业升级相关成果 近十年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各自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具体细分行业的占比一直处于变化的过程中,根据各自整体经济发展的进程而变化。 具体到各个省市,上海产值规模较大的行业
一体化战略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研究(下篇:区域经济发展),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49M,页数12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