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观察2022年第30期(总第427期):时间银行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Ω 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 ● 《中银调研》 ● 《宏观观察》 ● 《银行业观察》 ● 《国际金融评论》 ● 《国别/地区观察》 作 者:周景彤 中国银行研究院 邱亦霖 中国银行研究院 电 话:010 – 6659 4369 签发人:陈卫东 审 稿:周景彤 李佩珈 联系人:刘 晨 电 话:010 – 6659 4264 * 对外公开 ** 全辖传阅 *** 内参材料 2022 年 6 月 15 日 2022 年第 30 期(总第 427 期) 时间银行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 对我国的启示*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背景下,时间银行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拓展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方式,成为不同社会群体发掘自身价值、推广社会互助文化的重要载体。自时间银行概念提出以来,目前已在全球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践和推广。通过梳理和研究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时间银行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各国时间银行实践各有特色,但政策大力支持、构建时间银行联盟实现统一管理以及强调合作运营等是各国时间银行稳健发展共同的关键举措。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地方也在积极探索时间银行模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经验。但整体上,我国时间银行实践依然存在欠缺,如制度建设不到位、整体运营较为分散以及与外部机构合作不足等。为更好推动我国时间银行发展,建议: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时间银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制定完善时间银行运行机制,扩大时间银行试点范围;三是积极推广和宣传时间银行,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更好为时间银行发展赋能;四是探索金融服务互嵌,挖掘金融服务需求;五是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时间银行运营效率。 研究院 宏观观察 2022 年第 30 期(总第 427 期) 1 时间银行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背景下,时间银行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拓展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方式,成为不同社会群体发掘自身价值、推广社会互助文化的重要载体。自时间银行概念提出以来,目前已在全球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践和推广。通过梳理和研究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时间银行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各国时间银行实践各有特色,但政策大力支持、构建时间银行联盟实现统一管理以及强调合作运营等是各国时间银行稳健发展共同的关键举措。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地方也在积极探索时间银行模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经验。但整体上,我国时间银行实践依然存在欠缺,如制度建设不到位、整体运营较为分散以及与外部机构合作不足等。为更好推动我国时间银行发展,建议: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时间银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制定完善时间银行运行机制,扩大时间银行试点范围;三是积极推广和宣传时间银行,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更好为时间银行发展赋能;四是探索金融服务互嵌,挖掘金融服务需求;五是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时间银行运营效率。 一、时间银行的缘起、内涵及意义 (一)时间银行的源起 最早提出时间银行的是日本人水岛照子。1940 年,水岛照子就提出,时间是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果利用得当,时间可能比金钱更有价值,能够让人们过上想要的生活。他进而提出“用时间作为贸易货币的替代”,劳动力时间具有类似货币“一般等价物”的性质,居民可以通过劳动提供服务在未来获得同样的服务回报。并且劳动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基于这一设想,水岛照子在日本创立了“志愿者劳动银行”(Volunteer Labour Bank,VLB),这是时间银行的最早雏形。 1980 年,美国学者埃德加·卡恩(Edgar Cahn)成立了第一家时间银行。埃德加·卡恩认为,服务的价值都能用时间来度量,同等时间的服务所包含价值是等价的,并且服务时间可以使用“时间币”进行衡量。埃德加·卡恩在美国成立了第一家时间 2 2022 年第 30 期(总第 427 期) 银行,目的是为吸引社会边缘人群共同打造基于劳动的生态价值圈,更好促进社区发展。 (二)时间银行的内涵 就本质而言,时间银行是以社会信用为基础,供需双方以时间币为媒介进行跨时间的代际服务交换。社区成员加入时间银行组织后,成为时间银行成员,同时拥有个人时间银行账户。在时间银行系统中,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时间银行平台中发布相应信息,时间银行管理者则提供相应撮合服务。需求方根据服务时长将其时间银行账户内同等价值的时间币支付给服务供给方,未来服务供给方也可以通过支付时间币获得相应的服务。这样,就实现了时间银行里志愿服务的跨时空的配置、循环和互助,也实现了时间币的交易流通,由此形成了能够“存”“取”服务的时间银行运营模式(图 1)。这类似于居民将现金存入商业银行并在需要时取出,故而也是其被称之为“时间银行”的原因。 特别地,用户在时间银行中既是时间银行的使用者也是时间银行的创造者。用户付出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价值是相同的,且不以现金来衡量。时间银行中的时间币可以看做一种凭证,是为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做背书,在将来利用凭证进行服务互换。这种跨时间的服务资源互换是以社会信用为运行基础,以此实现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图 1:时间银行运作模式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具体分析,时间银行至少有以下主要特征: 宏观观察 2022 年第 30 期(总第 427 期) 3 第一,开发人力资本是时间银行运行的重要基础。人力资本是习惯、知识、社会属性和个性属性(如创造力、健康等)的存量,体现为创造经济价值而进行劳动的能力。组织和利用好社会闲置人力资源是时间银行的重要特征,能使志愿者在互帮互助中过程进一步挖掘自身的人力资源价值,特别是时间银行被广泛应用于互助养老领域。步入老年阶段并不意味着老年人会立即和全面失去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力,老年群体实际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意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意愿和政策选择相结合的产物。埃德加·卡恩提出的时间银行模式,在养老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用途,社区内老龄人口的互助养老模式有助于对老年人特别是低龄老年人人力资本的开发。 第二,“时间币”概念是对经济学理论中货币内涵的拓展。传统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时间币概念与传统货币相比具有突出特点:一是时间银行使用的“时间币”与传统货币的区别在于其并非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而是劳动时间所对应时间价值的度量。因此时间币本身代表的是志愿服务的价值。二是从
[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2年第30期(总第427期):时间银行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1M,页数23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