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债券市场违约回顾与展望
1 2021 年中国债券市场违约回顾与展望 联合资信 债券市场研究部 摘要 2021 年,在宏观经济修复前高后低、结构性融资分化加剧背景下,我国债券市场新增违约数量有所减少,展期情况显著增多,信用风险有序暴露。2021 年,我国债券市场新增 23 家违约发行人,涉及到期违约债券 87 期,较 2020 年和 2019年进一步减少,到期违约金额(1015.76 亿元)同比变化不大,公募债券市场整体违约率(0.45%)较 2020 年(0.64%)有所下降;17 家发行人首次发生展期,涉及展期债券 33 期,展期规模 157.31 亿元,较上年大幅增多。2021 年信用等级调降发行人数量首次超过调升,且高级别发行人等级调降明显增多;国企违约家数达到历史新高,部分存在公司治理和内控问题的民企信用风险有序释放;违约企业行业集中于房地产和航空行业,行业严监管背景下,高杠杆房企信用风险加速暴露;城投企业融资分化加剧,信用风险事件持续发生,引发市场担忧情绪。 从全市场债务到期规模来看,考虑超短融的发行与到期,年内信用债回售行权等因素,2022 年主要信用债偿债规模将在 12.45 万亿元左右。从偿债节奏看,3 月和 4 月单月的到期规模均在 1 万亿元左右,偿债压力相对较大。2022 年城投企业债券到期规模约为 2.66 万亿元,与上年(2.67 万亿元)基本持平。其中 3、4 月份到期规模均在 3000 亿元以上,单月偿债压力较大。 综合来看,高杠杆、弱资质主体信用风险仍将持续暴露,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整体可控,实际违约率或较上年有所下降。具体来看,民营企业信用风险分化将进一步加剧,优质地产民企信用风险逐步暴露;城投企业经营环境整体将保持稳定,适当关注尾部城投企业信用风险;适当关注房地产产业链相关和受疫情冲击严重行业企业的信用风险以及东北、西北和江浙等区域的信用风险。 2 一、2021 年我国债券市场违约情况回顾 (一)债券市场新增违约数量有所减少,展期情况显著增多,信用风险有序暴露 2021 年我国债券市场新增 23 家违约发行人 1,共涉及到期违约债券 87 期,到期违约金额合计约 1015.76 亿元,新增违约发行人家数、涉及到期违约债券期数均较 2020 年(31 家,98 期)和 2019 年(49 家,140 期)进一步减少,到期违约金额较 2020 年(1019.36 亿元)和 2019 年(914.50 亿元)变化不大。剔除海航系发行人破产重整因素后,2021 年前我国债券市场新增违约发行人家数和规模(12 家、496.17 亿元),处于历年较低水平。2021 年,我国债券市场重复违约 2发行人 26 家,涉及到期违约债券 78 期,到期违约规模合计约 742.96 亿元,重复违约发行人家数、涉及到期违约债券期数和到期违约金额较 2020 年(19 家,63 期,367.41 亿元)均有所上升。截至 2021 年末,我国债券市场累计有 243 家发行人发生违约,共涉及到期违约债券 685 期,到期违约金额合计约 6184.17 亿元。 图 1.1 2012 年―2021 年我国债券市场新增违约主体及涉及到期违约债券和规模情况 数据来源:联合资信 COS 系统 与此同时,债券市场特殊到期处置方式延续多样化趋势,2021 年发行人频繁 1 联合资信认为当出现下述一个或多个事件时,即可判定债券和主体发生违约:债务人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包括在既定的宽限期内)及时支付债券本金和/或利息;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债务人被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的,或被接管、被停业、关闭;债务人进行债务重组且其中债权人做出让步或债务重组具有明显的帮助债务人避免债券违约的意图,债权人做出让步的情形包括债权人减免部分债务本金或利息、降低债务利率、延长债务期限、债转股(根据转换协议将可转换债券转为资本的情况除外)等情况;联合资信认定的其它事件。但在以下两种情况发生时,不视作债券/主体违约:如果债券具有担保,担保人履行担保协议对债务进行如期偿还,则债券视为未违约;合同中未设置宽限期的,单纯由技术原因或管理失误而导致债务未能及时兑付的情况,只要不影响债务人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并能在 1―2 个工作日得以解决,不包含在违约定义中。新增违约发行人是指发行人在统计期之前未发生违约本年度发生违约的发行人,包括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违约发行人。 2 重复违约是指发行人在统计期之前已发生实质性违约,在统计期内再次未能支付其存续债券本金或利息。 73113434104249312392938121091409887020040060080010001200050100150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新增违约主体(家/左轴)涉及违约债券(期/左轴)违约规模(亿元/右轴)(家/期)(亿元) 3 采用展期、场外兑付和债券置换等方式避免直接违约,企业隐性信用风险加大。其中,采用展期方式的发行人最多,占比超过七成,2021 年 17 家发行人首次发生展期,涉及展期债券 33 期,较上年(8 家,8 期)明显增加,展期规模(157.31 亿元3)较上年(20.79 亿元)大幅增多,展期发行人多为民营企业和房地产管理和开发行业;其次是场外兑付和债券置换方式,2021 年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花样年集团(中国)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等 6 家发行人与投资人协商场外兑付,同时苏宁电器采用债券置换方式缓解偿付压力。整体来看,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缓释措施多样化,潜在信用风险仍然较大。 图 1.2 2020 年―2021 年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缓释措施 注:外圈为 2021 年处置方式分布,内圈为 2020 年处置方式分布 数据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整体来看,2021 年我国宏观经济修复放缓,企业盈利能力改善但结构性压力仍然较大,同时结构性信用收缩加剧信用风险分层,在此背景下,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有序释放,新增违约数量有所减少,但展期等债券市场特殊到期处置方式延续多样化。 1.宏观经济修复放缓,企业盈利能力改善但结构性压力仍然较大 2021 年,世界经济呈现显著复苏态势,但各经济体不均衡性愈发突出。国际方面,发达经济体在去年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的支持下,经济实现了快速复苏,但在供给瓶颈、能源价格飙升等因素影响下,下半年通胀压力走高,经济复苏进程开始放缓。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由于经济实力较弱、疫苗接种不足,叠加强势美元冲击、能源危机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分化进一步加剧。在通胀高企的压力下,全球经济金融正面临宽松政策退出带来的挑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 3 其中宁夏晟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西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展期信息来源于 Wind,展期规模不详。 8家, 44%3家, 17%4家, 22%3家, 17%17家, 71%6家, 25%1家, 4%展期场外兑付债券置换永续债不赎回/利息展期 4 更趋复杂严峻。 国内方面,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供应链紧张、我国
[联合资信]:2021年中国债券市场违约回顾与展望,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62M,页数21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