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民时间利用视角看消费变迁与趋势
1 从居民时间利用视角看消费变迁与趋势 内容提要: 美国的历史经验显示,20 世纪以来美国人的时间利用结构整体变化较为缓慢,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间的时间利用情况变化显著。时间利用质量整体大幅改善,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定价越来越高。横向对比来看,我国居民工作时间较长,闲暇时间较少,法定休假天数尤其是法定带薪休假天数远少于主要发达经济体。近年来我国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的上网时间快速增长,个人在线时间增长的趋势今后仍将持续。 本文认为,时间和收入一样,是人们进行消费的必要条件。闲暇时间不足将制约未来我国消费市场扩容,时间成本日益成为影响居民微观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从居民时间利用结构变化的惯性趋势看,各类“时间节约型”消费业态将继续蓬勃发展,服务消费和体验消费领域的线上线下融合、各类面向女性的消费市场、老年休闲消费等领域具备较大增长潜力。 关键词:时间利用 消费变迁 消费趋势 2 一、以美国为例看二十世纪以来人类时间利用情况的长期变化趋势 (一)20 世纪美国每名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大幅减少,但全社会人均工作时间降幅较少,居民时间利用结构整体变化缓慢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多地追求精神享受而不仅仅是物质满足,对闲暇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曾于 20 世纪 30 年代预测,一百年后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将大幅提高,必要工作时间将大幅减少,闲暇时间将大幅增多。届时,如何有意义地度过大量闲暇时间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看来,凯恩斯的预言只对了一半。 20 世纪以来人类劳动生产率和经济产出的确实现了快速提升。以美国为例,1900-2005 年间美国实际 GDP 增长了约 20 倍,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实际工资水平上涨了约 9 倍1。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制度的逐步普及使得每名劳动者工作时间大大减少。例如,1900 年美国的制造业工人平均每周工作 53-59 小时,2005年只工作 40 小时,降幅为 24.5%-32.2%。 但由于劳动参与率的提升,社会全体成员的平均工作时间并未相应地大幅下降。(人均工作时间等于社会总工时除以总人口。 1 Ramey V A, Francis N. A century of work and leisure[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2009, 1(2): 189-224. 本节中美国人时间利用的数据均引自该文献 3 虽然每名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大幅减少,但上世纪以来美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大幅提升带来了社会总工时的增量,使得人均工作时间没有相应程度地降低)。1900-2005 年间,14 岁以上美国人周均工作时间仅由 27.7 小时降至 23 小时,降幅为 17.0%。 事实上,从全体居民的平均水平看,20 世纪以来美国人投入到各主要活动中的时间变化幅度较小(见表 1)。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人均在校学习时间增加 1.9 小时/周,增幅达 237.5%,这主要得益于美国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和高等教育的普及。 表 1 1900-2005 年 14 岁以上美国人整体的时间利用结构(小时/天)2 年份 个人护理3 有酬工作 家庭生产4 通勤交通 学校学习 闲暇 合计 1900 11.0 4.0 3.3 0.4 0.1 5.3 24.0 1910 11.0 4.1 3.2 0.4 0.2 5.2 24.0 1920 11.0 4.0 3.1 0.4 0.2 5.3 24.0 1930 11.0 3.5 3.2 0.4 0.2 5.6 24.0 1940 11.0 3.1 3.3 0.3 0.3 5.9 24.0 1950 11.0 3.2 3.5 0.3 0.3 5.8 24.0 1960 11.0 3.1 3.6 0.3 0.4 5.7 24.0 1970 11.0 2.9 3.3 0.3 0.5 6.0 24.0 1980 11.0 2.9 3.0 0.3 0.4 6.3 24.0 1990 11.0 3.3 3.1 0.4 0.4 5.9 24.0 2000 11.0 3.4 3.2 0.4 0.4 5.7 24.0 2005 11.0 3.3 3.2 0.4 0.4 5.8 24.0 2 表中数据反映的是各年龄段全体居民的平均情况。例如,表中“有酬工作”时间指的是所有就业者和非就业者在所有日期(工作日和节假日)中的日均工作时间,与一名典型职工工作日的平均工作时间有较大的差距。表中其它列数据类同。 3 包括睡觉、休息、饮食、洗澡、洗漱、打扮等生理活动和个人护理活动所需的时间 4 包括做饭、购物、洗衣服、清洁、修理、剪草坪、照顾小孩等家务劳动/家庭活动的时间 4 数据来源:Ramey et al.(2009),笔者整理 (二)闲暇时间占比基本稳定,但总闲暇时间大幅增长 个人总时间中闲暇时间的占比也并未像凯恩斯想象的那样大幅提升,稳定在 1/4 左右(见表 2)。其中,24-54 岁劳动力人口的日均闲暇时间几乎没有变化,均为 4.3 小时左右。这可以用收入效应(实际收入水平的上升使得部分人对闲暇的需求增多)和替代效应(工资率上升提高了闲暇的机会成本,使得部分人倾向于增加工作而减少闲暇)基本抵消来解释。此外,经济发展使得就业越来越充分,减少了大量赋闲的剩余劳动力。 但美国人一生累计的总闲暇时间大幅增长。2005 年出生的美国人预计一生累计的闲暇时间约为 14.3 万小时,较 1900 年出生的美国人增长了41.6%,这主要得益于美国人预期寿命的延长:卫生条件和医疗技术的改善使得美国人的预期寿命由 1900 年的61.8 岁增至 2005 年的 77.6 岁。 表 2 不同年份出生的美国人一生的闲暇时间 出生年份 一生中平均每周的闲暇小时数 一生累计的闲暇时间(小时) 闲暇占一生总时间的比重 14 岁时的预期寿命(年) 1890 39.3 95984 0.235 47.0 1900 40.7 101117 0.240 47.8 1910 41.5 105141 0.245 48.7 1920 42.5 111345 0.251 50.4 1930 42.5 113163 0.251 51.3 1940 42.2 118678 0.250 54.1 1950 42.5 125689 0.251 56.9 5 1960 42.3 128283 0.250 58.3 1970 42.0 128265 0.249 58.7 1980 42.6 135394 0.252 61.2 1990 42.9 139172 0.254 62.4 2000 43.1 142678 0.256 63.6 数据来源:Ramey et al.(2009),笔者整理 (三)重大社会变迁导致不同性别和年龄居民的时间利用结构显著改变 首先,女性劳动参与率提升及女性社会地位改善深刻影响了两性的时间利用结构。女性更多地从事有酬工作并减少了家庭生产:日均有酬工作时间由 1.4 小时大幅增至 2.7 小时,日均家庭生产时间
[美团]:从居民时间利用视角看消费变迁与趋势,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07M,页数18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