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军工行业-商业航天:可回收火箭将极大促进卫星组网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Table_Title] 商业航天:可回收火箭将极大促进卫星组网 [Table_Title2] 国防军工 行业评级:推荐 [Table_Summary] 事件概述: 事件一:据界面新闻,中国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将于 11 月中下旬首飞。朱雀三号为蓝箭航天旗下火箭,“不锈钢+甲烷”的组合更注重复用寿命和未来可扩展性,这一设计与 SpaceX 的“星舰”在技术路线相近。从发射成本看,朱雀三号与猎鹰 9 号对标,其目标是将成本降至每公斤 20000 元以内,基本与猎鹰 9 号(约为 3000 美元/公斤)相当。 事件二:据腾讯科技,2025 年 10 月,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用于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海上回收系统正式开工建造,预计 2026 年底交付。这套系统将具备动力定位、远程遥控、无人操作等能力,为中国商业火箭提供海上回收的公共服务平台。 分析与判断: 我们认为,商业航天可能是 11-12 月最有预期差的板块。可回收火箭如果首飞成功,将解决商业航天最大瓶颈即火箭成本。一个低成本、高频次、规模化的中国太空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 火箭首飞验证密集期,可回收能力有望突破 2025 年已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可回收技术的“验证元年”,下半年更是密集进入关键的飞行测试阶段。据界面新闻、中国工业报、澎湃网,2025 年 5 月 29 日,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进行首次飞行回收试验,成功实现海上软着落试验。25 年下半年,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等民营火箭公司规划可回收火箭首飞,同时体制内(航天八院)火箭也进行可回收火箭相关试验。随着航天器选代升级,可回收发射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有望将发射成本下降 30%-50%。 可回收只是第一步,谁能实现高频复用、谁能把成本降到极致、谁能建立起可持续的商业生态,才是决定未来太空经济版图的关键。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次产业革命。当火箭从“一次性消耗品”变成“可重复使用的运输工具”人类进入太空的门槛将被彻底改写。卫星互联网、太空制造、深空探索等新兴产业正在变得触手可及。 表 1 中国民营可回收火箭力量图谱 类别 核心标准 代表公司/型号 状态描述 I 级:可回收飞行即将实现(准入轨阶段) 已完成发动机垂直起降(VTVL)试验,箭体系统组装中,具备首飞条件 蓝箭“朱雀三号”、天兵“天龙三号” 可在 2025 年实现轨道级回收首飞 II 级:子级验证阶段 已进行部分动力学验证或发动机级验证,未形成整箭系深蓝“星云一号”、东方“引力一号” 距离轨道级复用还需多轮子级验证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点评报告 [Table_Date] 2025 年 11 月 13 日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点评报告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2 统 III 级:动力技术验证阶段 发动机、结构、控制系统验证中 星际“星河二号”、中科海“力箭一号” 在验证差异化推进和复用可行性 IV 级:概念与早期研发阶段 路线探索、方案论证阶段 智神星河“星曜一号”、箭元“元行者一号” 尚未形成完整飞行器原型 资料来源:腾讯科技,华西证券研究所 ► 蓝箭航天:覆盖研发、制造、试验、发射”全产业链条的民营火箭厂商 据公司官网、百度百科,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航天运输系统创建及运营企业,成立于 2015 年,致力于构建以中大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为中心的“研发、制造、试验、发射”全产业链条,打造航天领域的科技综合体,为全球市场提供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航天运输服务。作为全国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蓝箭航天于 2018 年 10 月 27 日完成中国首次民营运载火箭发射。其建立北京研发中心、西安研发分中心、湖州热试车中心、智能制造基地、智能制造工厂,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设施战略布局,覆盖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从设计研发、试验检测到总装生产的全流程研制体系与研制能力。 据中新网,2025 年 6 月 20 日,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蓝箭航天液氧甲烷火箭发射 2 号工位顺利完成。试验采用了与朱雀三号首飞任务技术状态相同的一子级箭体,全面覆盖箭地测发流程,包括推进剂加注、贮箱增压、发动机分批起动、稳态工作及程序关机,验证全系统的匹配性与流程合理性,试车工况覆盖飞行工况,真正做到了“天上怎么飞、地上就怎么试”。 据浙江日报,2025 年 4 月 15 日,蓝箭航天第 100 台天鹊系列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在浙江湖州动力制造基地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民营商业航天在火箭动力系统领域成功实现了从“单台突破”到“批量制造”的跨越,迈入“三位数时代”,开启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据 21 经济网,2024 年 12 月,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对蓝箭航天投资 9 亿元。据爱企查显示,蓝箭航天前三大股东包括广州碧蓝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 21.35%)、湖州星瀚信息技术服务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 18.96%)、张昌武(持股 16.03%)。 2025 年 7 月 25 日,公司与中金公司签署辅导协议,正式启动 IPO 进程。 受益标的: 1、普天科技:公司深度参与“三体计算星座”这一全国首创的太空在轨AI计算项目,在星间+星地链路、卫星载荷、地面站建设等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公司协同之江实验室、阿里巴巴等生态伙伴共同推进“星缆计划”,该计划通过构建低轨算力卫星集群,实现了太空从“有星无算”到“在轨智能”的模式突破,为“东数西算”提供天基算力传输支撑,实测时延较传统地面网络提升显著。 2、霍莱沃:卫星测量领域核心厂商,有效攻克卫星批量化生产中面临的高精度测量与快速验证等关键问题。据 25 年 10 月 28 日投关信息,今年以来,公司的商业航天领域订单高速增长,已与国内多家主流卫星制造客户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一方面,公司卫星制造客户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主要得益于前期在标杆客户建立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单客户的价值量快速上升,主要得益于公司在卫星测量系统方面的产品线拓宽,公司在星载相控阵测量系统、射频微波测量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整星测量系统、光学测量系统等产品线。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点评报告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3 3、国科军工:据半年报,公司是国内少数从事导弹(火箭)固体发动机动力模块产品科研生产的企业之一。24 年 7 月,公司公告投资 3.43 亿元建设航天动力项目,实现从发动机配套企业向发动机总装企业转型,项目涵盖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发中心、智能制造加工区以及生产辅助区等板块。据互动平台,公司导弹(火箭)固体发动机总体研产一体化早期实现商业航天业务合作,不仅能够满足低空卫星发射的技术要求并可实现低成本化。在生产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适时拓展商业航天领域业务。 4、上海瀚讯:据 25 年 5 月 16 日投关信息,公司是千帆星座通信分系统供应商及 G60 星座载荷相关通信设备的核心承研单位之一,负责该星座通信分系统的保障与支撑,研制并供给相关卫星通信载荷、信关站、卫星通信终端等关键通信设备。目前与低轨卫星
国防军工行业-商业航天:可回收火箭将极大促进卫星组网,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92M,页数5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