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DEG决策参考》(总第35期)城镇青年就业状况及原因分析
0CIDEG 决策参考(总第35 期)1CIDEG 决策参考(总第35 期)1城镇青年就业状况及原因分析作者: 何晓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国务院《“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明确提出“促进青年等重点群体就业”。在这一背景下,本报告指出,青年失业率当前整体平稳,呈现显著的“主动失业-被动失业”相区分的形式,低龄群体和传统工科毕业生是被动失业的重点。失业青年大都有家庭托底,失业的社会风险较低,但仍需加以重视。零工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促进青年就业提供了机遇,但零工的过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亟待重视,青年的数字技能亟待提升。本简报基于 2024 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从失业率测算、就业形态分化、地区宏观要素发展状况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等维度展开分析,发现以下关键结论:一、城镇青年就业现状(一)基本失业格局1. 失业率整体平稳但低龄群体承压按国家统计局标准测算,35 岁以下青年调查失业率 5.59%,16-24 岁青年失业率样本值为 11.29%。2. 行业分化加剧失业群体中半数为工科背景(土木、机械、化工等传统领域),与当前理工科院系持续扩招与基建与房地产行业收缩直接相关。(二)群体分化特征1. 被动失业者:生存压力与转型壁垒并存这部分即有就业意愿,但难以觅得工作的群体,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是职业断层,这部分群体中 57.4%属“毕业即失业”群体,40.0%曾从事中产职业(企业白领、专业技术人员)。其二是消费理性化:生存型消费占比 51%,但发展型消费CIDEG 决策参考(总第35 期)2占比 25%。其三是保障缺失:仅 28.0%参加失业保险,远低于就业群体覆盖率(69.0%)。2. 主动失业者:家庭托底下的选择空间这部分群体即无工作意愿、主动“躺平”的群体,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是经济独立性弱:85.0%依赖家庭供养,家庭自有住房占比 92.0%。其二消费非理性化:享受型消费占比 32%(人均年支出 7153 元)。其三是社会心态分化:焦虑指数相对较低。3. 零工从业者零工群体占青年比例大,收入客观。55%的青年从事零工工作,零工从业者月均收入达 5603 元;该群体近年保障状况改善,60%的雇主给零工提供了至少一种保险。零工群体工作种类多元,多依靠互联网。34%的青年零工从业者都是诸如主播写手这样以“不在场方式”出现的零工。快递送货和餐饮服务的零工比例分别为 23%和 17%。(三)失业群体社会风险分析1. 家庭托底支撑,社会风险较小82.9%失业青年入住家庭自有房产,生存成本转移至家庭部门承担。仅 0.88%失业青年需社会救济(这部分群体无家庭供养且年收入<4000 元),全部集中于 16-24 岁年龄组。2. 获得感不足可能催生风险45.2%被动失业者自认为“社会下层”,获得感不足可能催生极端行为。二、成因分析:产业转型与技术迭代的混合效应(一)传统制造行业结构性衰退与就业吸纳失灵2013-2022 年传统制造业(纺织、农副加工等)产值占比下降严重,直接导致工科毕业生岗位缺口扩大。于此同时,土木工程、机械设计等传统工科年招生量仍占高等教育总量 18.7%,超出岗位需求总量 2.3 倍(2024 年岗位缺口测算)。(二)零工经济发展降低青年失业率1. 零工经济发展降低摩擦性失业零工经济从业率与失业率显著负相关,省级层面,零工占就业的比例提升 1%,CIDEG 决策参考(总第35 期)3失业率下降 0.36%。2. 技术迭代下的岗位替代隐忧技能断层加剧:零工从业者中 88%依赖互联网平台,但仅有 13.6%接受过提升数字技能的系统培训。三、政策建议(一)政府部门:完善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首先应制定和完善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青年就业的扶持力度。例如,设立青年就业创业专项资金,为青年提供创业贷款、创业补贴、培训补贴等支持;建立青年就业见习基地,为青年提供见习岗位和实践机会。其次,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加强对失业青年的再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加强对在职青年的技能提升培训,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第三,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规范就业中介机构的行为,防止虚假招聘和欺诈行为;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青年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最后,通过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模式,创造更多的零工岗位和灵活就业岗位,满足青年多样化的就业需求;与此同时,加强对零工经济和灵活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零工经济和灵活就业的管理制度,规范用工行为;加强对零工经济和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青年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二)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首先,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对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专业建设。减少对传统工科等就业困难专业的招生规模,增加对新兴专业的招生计划,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其次,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依托企业进行实习和就业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和服务,及时了解毕业生CIDEG 决策参考(总第35 期)4的就业情况,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职业培训等服务。最后,高校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和扶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三)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增强求职技巧首先,青年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摒弃传统的“铁饭碗”思想,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积极适应零工经济和灵活就业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和职业发展道路。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不以薪酬待遇为唯一标准选择职业。其次,青年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加强对通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第三,青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一方面借此了解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趋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为自己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应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和资源;加强与创业者的交流和合作,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创业精神。最后,青年应加强对求职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提高自己的求职能力。了解求职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制作优秀的简历和求职信;掌握面试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面试
《CIDEG决策参考》(总第35期)城镇青年就业状况及原因分析,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84M,页数7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