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存款增加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双刃剑效应
大公国际:非银存款增加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双刃剑效应 技术研究部 李喆 2025 年 9 月 23 日 摘要: 近年来,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以下简称“非银存款”)规模显著增长,居民储蓄通过理财、基金等渠道向非银金融机构“搬家”趋势加剧。这一变化源于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推动居民追求更高收益、资本市场回暖提振投资信心、以及居民“储蓄惯性”改变等。该趋势对金融机构影响显著。对银行而言,非银存款虽利率较低并能增厚其中间业务收入,却也导致负债稳定性下降、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尤其使中小银行息差收窄、信用分层加剧。而非银金融机构在迎来规模扩张、收入结构优化及传统业务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资产端收益压力增大与信用风险管理难度上升的挑战。总体来看,存款“搬家”为资本市场注入活力,也对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正文: 一、居民存款“搬家”,非银存款增加 非银存款是除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存款类机构外,证券、保险、信托、基金、金融租赁和期货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在银行体系的资金,存款主体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资金来源涵盖客户资金存款、保户储蓄及投资款、资产托管、交易结算、同业拆借、保证金等。非银存款变动,直接反映金融体系内资金流动情况,也映射出市场利率变动、投资倾向变化。 近年来,非银存款呈现出显著增长趋势,尤其 2025 年以来,非银存款规模扩张更加明显。2025 年前八个月,非银存款累计增加 5.87 万亿元,占同期人民币存款增量的 28.63%;其中 2 月和 7 月,非银存款单月分别增加 2.83 万亿元和2.14 万亿元,处于历史新高水平;2025 年 8 月,非银存款新增 1.18 万亿元,虽环比减少,但同比仍多增 0.55 万亿元。 通常情况下,居民户当月新增人民币存款规模高于非银金融机构,这与银行的吸储功能和居民储蓄意识强密不可分,但近年来居民存款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出现减少。2025 年 7 月,居民存款减少 1.11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多减少了 7,800 亿元;8 月,居民存款仅新增 1,100 亿元,同比少增 6,000 亿元。这种“一增一减”的资金流动格局,表明居民储蓄正在向非银金融机构转移。 图 1 2023-2025 年 8 月我国金融机构当月新增规模和同比变动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Wind,大公国际整理 二、非银存款增加的原因 居民存款“搬家”,即资金从传统的银行储蓄账户中流出,转移到非银金融机构管理的各类产品中。造成这一现象有以下原因: 核心原因是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调情况下,居民对更高收益的追求。近年来,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使得银行存款的收益吸引力不断下降。2024 年,国有大行活期存款利率和定期存款利率下调 2 次。2025 年 5 月,国有大行再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其中,活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 5 个基点,1 年定期存款利率下调 15 个基点,3 年和 5 年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均下调 25 个基点。居民将资金以储蓄形式存入银行的利息收入持续下降,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资产配置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银行存款。为追求更高的收益,居民储蓄资金从银行存款转向理财产品、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 图 2 LPR 和国有大行存款利率情况 资料来源:Wind,大公国际整理 3.00 3.50 0.001.002.003.004.005.006.007.00LPR情况(%)1年期LPR5年期以上LPR0.05 0.95 1.25 1.30 0.01.02.03.04.05.06.02012-06-012013-06-012014-06-012015-06-012016-06-012017-06-012018-06-012019-06-012020-06-012021-06-012022-06-012023-06-012024-06-01国有大行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1年定期存款利率3年定期存款利率5年定期存款利率-40,000.00-20,000.000.0020,000.0040,000.0060,000.0080,000.002023-012023-032023-052023-072023-092023-112024-012024-032024-052024-072024-092024-112025-012025-032025-052025-07居民户当月新增人民币存款非银金融机构当月新增人民币存款 -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2023-012023-032023-052023-072023-092023-112024-012024-032024-052024-072024-092024-112025-012025-032025-052025-07居民户存款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 推动因素主要是投资者信心提升,居民风险偏好明显抬升。此轮股市行情,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投资者信心,居民愿意承受更高风险,将资金投入股市和债市,通过购买股票、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获得比存款更高的投资回报。从各市场的交易金额来看,2025 年以来股票、公募基金等投资产品的交易量显著增加。尤其是 2025 年 7 月,A 股市场表现强劲,沪深两市成交额环比大增 41.64%;8 月 A 股沪深两市合计成交金额继续增长 29.27%达 47.87 万亿元,创单月成交金额历史新高。强劲的赚钱效应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不少储蓄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个别基金收益表现突出,进一步刺激了居民通过基金等方式参与资本市场的意愿。此外,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的定调和支持态度,也为资金入市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图 3 2022-2025 年 8 月各类投资交易金额 资料来源:Wind,大公国际整理 另一主要原因是居民“储蓄惯性”的改变。在过去一段时间,受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影响,居民倾向于“预防性储蓄”。随着政策层面不断释放稳增长、活跃资本市场的信号,远期经济基本面预期改善,推动了资本市场持续向好。同时,消费贷贴息政策、房地产限购政策放松等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居民消费,从而减少储蓄。 总的来说,非银存款的增加既说明央行通过降息政策激活金融市场效果显现,也显示出居民投资意愿回升,风险偏好改变,资金正涌入资本市场。但同时,存款“搬家”现象也反映出实体经济尤其是消费和民间投资的需求复苏仍不够强劲,资金尚未大规模进入实体循环。后续应关注“搬家”趋势能否持续,警惕“金融01020304050602022-012022-032022-052022-072022-092022-112023-012023-032023-052023-072023-092023-112024-012024-032024-052024-072024-092024-112025-012025-032025-052025-07证券投资基金当月成交金额(亿元)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2022-012022-042022-072022-102023-012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非银存款增加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双刃剑效应,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49M,页数5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