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专题分析报告:对等关税未完待续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 在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工具箱中,关税无疑是他最为钟爱且频繁使用的工具。从第一任期内的“小试牛刀”,到第二任期中表现出的“游刃有余”,特朗普关税已成为其标志性政治遗产的一部分。步入第二任期,特朗普的关税战术已然升级,从过去的“精准打击”演变为一套层次分明、更具全局性的组合拳。其核心由四部分组成:实现所谓贸易平衡的对等关税、出于特定缘由对个别国家施加的惩罚性关税、打击第三方转口避税行为的转口关税,以及为保护本土产业而设置的行业壁垒。 虽然对等关税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美国贸易政策的核心变数仍然是特朗普本人。他倾向于将关税武器化,并确保自己拥有唯一的解释权和发动权,使其成为一种可以随时用于转移矛盾、满足财政需求或主导舆论的工具。因此,在未来两三年的任期里,这种高度争议性的关税策略料将屡见不鲜。 在特朗普 2.0 时代,全球贸易格局正经历一场向多极化发展的深刻变革。过往依赖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全球化路径已然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为分散的网络化结构,各国正积极地以自身为节点,构建多元化的区域性贸易联盟。在这一新兴格局中,任何国家若想掌握未来的话语权,就必须成为连接不同贸易圈的“最大公约数”——即扮演那个被最多贸易网络所需要、不可或缺的核心枢纽角色。 风险提示 为迫使贸易伙伴进一步让步,政府或将不断升级关税威胁,引发贸易摩擦螺旋式升级的风险;中期选举后,特朗普政府可能重启贸易谈判,为全球供应链和资本市场带来新的不确定性;新型关税工具可能给全球供应链带来更强且难以预测的冲击。 宏观专题研究报告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2 扫码获取更多服务 在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工具箱中,关税无疑是他最为钟爱且频繁使用的工具。从第一任期内的“小试牛刀”,到第二任期中表现出的“游刃有余”,特朗普关税已成为其标志性政治遗产的一部分。 一、 特朗普 2.0 关税体系 在第一个任期内,特朗普就以“美国优先”为核心,掀起了一场以关税为主要武器的贸易革命,主要表现为针对特定问题的“外科手术式”打击:依据《1962 年贸易扩展法》第 232 条款,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对全球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并援引《1974 年贸易法》第 301 条款,对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些行动点燃了全球范围的贸易争端,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既有格局。 步入第二任期,特朗普的关税战术已然升级,从过去的“精准打击”演变为一套层次分明、更具全局性的组合拳。其核心由四部分组成:实现所谓贸易平衡的对等关税、出于特定缘由对个别国家施加的惩罚性关税、打击第三方转口避税行为的转口关税,以及为保护本土产业而设置的行业壁垒。 (1) 对等关税:以美国为轴心的经贸同心圆 “对等关税”犹如一幅以美国为轴心的经贸同心圆,为世界各国划定了不同的关税边界。居于核心圈层的,是以英国、澳大利亚等贸易顺差国为主,他们享受着 10%的基线税率。向外一环,是 15%的次优税率区,但这并非唾手可得。日本、韩国与欧盟付出了切实的代价——削减贸易壁垒以示开放,增购美国能源、农产与武器以表诚意,并深化对美投资与产业捆绑。而部分南美、非洲的矿产资源国和中亚的地缘战略伙伴,则因其独特的战略价值,亦被准予进入这一梯队。再向外延伸,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面临着 19%至 20%的中等税率壁垒。而所有其他未被归类的国家位于最外缘,需面对 25%以上的高税率。 图表1:美国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逆差与对等关税税率情况 来源:US Census、White House,国金证券研究所 宏观专题研究报告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3 扫码获取更多服务 根据特朗普 7 月 30 日签署的一项行政令,美国将从 8 月 29 日起取消对价值 800 美元及以下进口包裹的免税待遇。新规定要求,小额包裹在入境报关时需缴纳一定税费,但符合条件的国际邮政包裹可获豁免。具体的关税征收标准将依据包裹原产国的“有效 IEEPA 关税税率” 1分级:税率低于 16%的国家,每件包裹征收 80 美元;税率在 16%至 25%之间的国家,每件征收 160 美元;而税率高于 25%的国家,则每件征收 200 美元。 (2) 惩罚性关税:处理外交事宜的大棒 特朗普正越来越多地将惩罚性关税作为处理外交事务的核心工具,其理由五花八门,从打击跨国犯罪到施加地缘政治压力,不一而足。 其中以打击芬太尼等非法药物为名的行动尤为突出。今年 2 月,特朗普政府首先宣布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商品征收 25%的关税,同时对中国商品加征 10%关税。白宫于 3 月再次追加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 10%的关税。到了 7 月 31 日,美国以加拿大在遏制边境毒品贩运方面合作不力为由,将针对该国的关税从 25%大幅提升至 35%。针对墨西哥原定于 8 月1 日生效的 30%关税,则延期了 90 天。不过由于豁免了受美墨加贸易协定保护的商品,因此影响有限。 不仅如此,美国通过“次级关税”扩大其经济制裁的范围,将与美国对手方进行贸易的第三方国家也纳入惩罚目标。印度已成为该策略下的首个主要目标。根据 8 月 6 日发布的总统行政令,由于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其所有输美商品将从 8 月 27 日起被征收 25%的额外从价税。 这项具体措施出台前,白宫已于 4 月 2 日设立一项更广泛的政策框架,规定任何进口委内瑞拉石油的国家,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也可能面临 25%的附加关税。不过,这项针对委内瑞拉石油贸易的次级关税措施,目前尚未对任何特定国家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关税“大棒”如今开始指向他国的内部事务。一个鲜明的例子是,美国对巴西部分商品加征高达 40%的关税,其官方理由是巴西国内“前总统遭受政治迫害”的问题。此举表明,贸易壁垒正被用作干预别国内政的工具。 显而易见,关税已成为本届美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首选武器。可以预见,未来每当出现不符合其利益的外交争端时,关税“大棒”将可能再次被挥舞,用以胁迫特定国家及其贸易伙伴,从而达成其目标。 (3) 转口关税:针对特定国家商品的关税墙 为了封堵其关税政策的潜在漏洞,特朗普政府在 7 月 31 日的行政令中设立了专门的“转运”条款。该条款直接授权美国海关对试图通过第三国转运来规避关税的商品征收 40%税率。此外,作为配套的威慑与监督机制,行政令要求政府每 6 个月公布一份用于关税规避的“黑名单”,列出相关国家与设施,为政府和企业的风险评估提供直接参考,从而构建起一个“惩罚与公示”并行的监管体系。 尽管该行政令在文本上未明确指向任何国家,但结合美国官员的过往言论和媒体报道,其真正的矛头或指向中国。数据显示:2023 年,美国进口商品中经由第三国转运的中国附加值占比已从 2017 年的 14%增至 22%以上。这种间接贸易流量主要由少数经济体承接,其中墨西哥、越南、欧盟、韩国和加拿大是最大的五个中转枢纽。因此,这些国家很可能将成为美国下一阶段贸易审查和执法行动的重点对象。 图表2:2023 年中国附加值通过第三国间接贸易流入美国的前五个国家 来源:Bloomberg,国金证券研究所 目前,转口关税政策的关键挑战在于其对“转运”的界定标准模糊不清,这给美国实际执法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国金证券]:贸易专题分析报告:对等关税未完待续,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3M,页数12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