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第二批)
第一篇章 地方政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 案例 3第一篇章 地方政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府坚持“制造业当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为重要着力点,汇聚“政产学研用金”资源,分类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中小型制造企业、产业园和产业集聚区等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大规模普及应用,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第一篇章 地方政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 案例02深圳向“数”而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圳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之路,连续三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全国城市“双第一”,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超 1.4 万家。2024 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9.7%,工业投资增长20.1%。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背后,是深圳坚持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培育产业增长新动能。(一)“线上 + 线下”,推动评估诊断全覆盖。线上,“网格式”“扫楼式”动员企业进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和两化融合评估 ;线下,通过实施专项扶持计划,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行动。市级层面,连续两年召开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会动员部署,每年推动 2000 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免费诊断 ;区级层面,出台配套奖励政策,加速扩大评估诊断覆盖面。(二)分类推进,引导“集群式”转型升级。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升级工程,陆续出台现代时尚产业等“20+8”重点集群转型实施方案。面向中小企业抓应用普及,制定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资源目录和转型分级分类指引,推动智能机器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精密仪器设备三大行业转型加速。面向龙头企业抓标杆引领,发挥华为、比亚迪、欣旺达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等重点产业集群加快转型。(三)打造平台赋能体系,培育优质服务商。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扶持计划,提升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综合集成能力,支持行业特色型平台建设。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一批区域性平台,形成“一核引领、多点辐射”的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四)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化推动数字化发展。2022 年,颁布首个数字经济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 ;2023 年,印发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出台加快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若干措施 ;2024 年,发布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五)基础设施提速建设,筑牢数字化发展底座。打造“双千兆、全光网、1 毫秒、万物联”极速先锋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 5G 独立组网全覆盖,建成 5G 基站超 8 万个、5G 行业虚拟专网 134 个,每年遴选 100 个重点工业园区推进网络升级改造。推进深圳开放智算中心建设,建成投入运营算力规模超 1一、背景情况二、主要做法1第一篇章 地方政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 案例 03万 PFLOPS。(六)强化自主可控,提升数字技术核心能力。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攻关行动,实施重大战略性原创性项目攻关计划。2022 年,成立首期规模 21 亿元的工业软件基金,加快CAD、CAE、EDA 等核心工业软件技术突破,推动工业应用场景与工业软件创新双向赋能。(一)以诊促建成效显现,持续释放增长动能。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自评 + 测评”诊断全覆盖,重点行业形成了评估诊断—改造实施—成效评价的转型路径。2023 年以来,推动改造项目近 6000 个,“免费诊断 + 服务商让利 + 投入补助”等政策组合拳成效显现,六成以上企业平均订单量增长 32.3%、降本10.4%、产品交付周期缩短 13.1%。2023 年深圳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居全国城市榜首,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二)转型普及推广提速,形成梯度示范效应。拥有全球“灯塔工厂”2 家、升级可持续“灯塔工厂”1 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7 个,国家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上百个,市级改造标杆项目超 500 个;电子、能源、汽车等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 87%,MES、CAM 普及率超 30%;建成 104 个全光工业园区,宝安区建成全国唯一的五星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三)平台牵引作用凸显,服务供给提量增质。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超 40 家,其中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平台 5 家、特色专业型平台 11 家。目前,5 家“双跨”平台累计接入设备 836 万台,上线工业APP 超 3 万个,服务全国工业企业 169 万家,“双跨”平台引领支撑作用凸显。各类服务商主体已超 400 家,数字化转型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成效与亮点1第一篇章 地方政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 案例04“四轮驱动”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江门“链式改造”新路径作为广东传统工业基地,江门经历百年发展,逐渐形成了金属制品(五金不锈钢)、造纸、摩托车零配件、小家电等特色传统产业。然而,传统制造业依赖人工操作、数字化基础薄弱,加之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中小企业面临转型压力。为此,江门以“四轮驱动”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识别行业问题,凝练企业共性需求,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化转型“江门模式”。(一)深入政策宣讲,激发产业链上企业转型需求。一是构建“1+N”政策体系。印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工业互联网专项资金、政银保数字化贴息、大规模设备更新及企业技术改造等 N项惠企政策。二是建立“1+30”宣讲矩阵。通过“政策引导 + 宣讲带动”,凝聚企业共识。每年举办全市工业互联网大会,深入园区、镇街、行业开展 80 场数字化转型研讨活动。(二)汇聚多方资源,降低产业链上企业转型门槛。一是注入金融活水。联合 12 家银行、3 家融资担保机构实施“政银保”融资项目,设立 2 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建立“政府 - 数字化服务商 - 企业 - 金融机构”四方对接协作机制,安排 3000 万元贴息资金,降低企业转型融资成本。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建立华为(江门)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面向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高校学生,举办 20 次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训,培训数字化人才 1100 人次。三是建设基础设施。建成 1 万座 5G 基站,实现重点企业、工业园区 5G 信号全覆盖,入选国家“千兆城市”。(三)分类施策推动转型,帮助产业链上企业高效转型。一是“一企一策”推动龙头企业打造标杆。聚焦 5G 全连接工厂、智能制造等方向,打造了无限极、维达纸业、中集集装箱、兴艺印刷等 100 多个数改标杆。二是“一行一策”推动产业链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应用。分行业制定“上云上平台”产品目录,推广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解决方案。三是“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链式”转型。聚焦特色产业,以数字化服务商牵引产业链、以龙头企业带动供应链,带动同一产业链内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四)建立供需对接资源池,破解产业链上企业“找谁转”痛点。一是组建市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面向全国遴选 166 家数字化服务商,13 类 343 个数字化产品列入重点推广产品目录,涵盖 15 条产业链。二是优中选优,由 1 家深耕细分行业的数字化服务商,联合 1 类数字化
[广东省工信厅]: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第二批),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7.12M,页数81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