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金融同业观察第一期:强监管促进机构分化
○C 兴业研究版权所有 使用前请参阅最后一页重要声明 1 2018 年 1 月 31 日金融行业月报 金融强监管促进机构分化 ——金融同业观察第一期 孔祥 吕爽 兴业研究 兴业研究 分析师 分析师 本月专题 近期监管层连续发文,涉及到从银行表内外业务操作、资产配置等方面。严监管、控杠杆的监管导向下,似乎“回归存贷”的银行发展模式正归来。 我们在 2018 年度行业策略中展望了银行机构的多个可能的发展路径:存贷业务为主的模式是银行未来发展路径之一,而非唯一路径。银行的经营策略是多重条件因素权衡下的最优选择,如 2010 年后银行业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也与传统信贷额度和行业投放被管制的背景相关,2014 年银行机构挤进金融市场领域与实体经济需求不振,同时流动性保持宽松有联系。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们需正视过去五年银行资产配置和负债结构调整背后的经济逻辑。 回归存贷业务并非完美无缺。一方面在信贷管制存在的情况下,这仍未解决部分行业或企业融资需求的问题,反而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提供给部分僵尸企业“续命”,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款扩张愈来愈难,规模难以提升,资产结构改善有限,回归存贷后必然造成部分银行的经营平庸化。 监管规定影响了银行资产选择上,这进一步造成银行经营的分化。随着对授信穿透、去嵌套、破刚兑等监管理念的推行,银行表内和表外原来结构复杂的 SPV 资管产品配置将减少,未来更多依赖标准化金融资产。传统银行标准化金融资产主要是利率债、信用债,收益未必满足银行的要求。如何获取既合规又有高收益预期的资产将成为金融机构配置的难题。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金融机构将出现分化,特别是部分金融机构一方面盲目扩张规模,另一方面因缺乏投资能力会出现金融行业月报 2 ○C 兴业研究版权所有 使用前请参阅最后一页重要声明 流动性风险,这进一步反馈到同业资产的信用。这正是兴业研究金融组同业评级研究的出发点。 一、回归存贷:严监管下的普适选择 2018 年 1 月以来,银监会连续发布《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银监发[2018]2 号)等,监管延续自 2017 年 4 月起弥补监管短板,控制金融杠杆的思路,从银行表内外业务、资负端业务等方面,规范银行经营行为。 我们总结了相关监管要求: 针对表内资产端,1)同业资产方面监管限制债券回购杠杆率及单一同业对手的风险暴露集中度。债券回购限制可能对部分城商行农商行冲击较大,根据我们的测算,公布 2017 年三季报及半年报共 37 家发债城商行,118 家发债农商行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上季度净资产超过 80%的银行数量分别占 9.3%,13.5%;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上季度净资产超过 80%的银行数量分别占 18.9%,25.4%。单一同业对手风险暴露集中度限制则增加中小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的业务摩擦。2)针对银行投资类资产,监管明确银信通道业务的权责、投向、风险计提,信托产品的配置或受影响。 图表 1:预计债券回购限制对部分城商行农商行冲击较大(左:城商行;右:农商行) 注 1:统计范围为公布 2017 年半年报及三季报的发债城商行农商行,其中农商行共计 118051015202530<0.60.6-0.80.8-1>1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占上季度净资产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占上季度净资产020406080100120<0.60.6-0.80.8-1>1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占上季度净资产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占上季度净资产金融行业月报 3 ○C 兴业研究版权所有 使用前请参阅最后一页重要声明 家。城商行共计 37 家。 注 2:统计区间左侧带等号,右侧不带等号。 数据来源:Wind,兴业研究。 针对表内负债端:1)同业负债方面,政策监管限制债券回购杠杆率及同业存单额度,部分依赖金融市场融资的中小银行负债压力增加。 针对表外理财业务:1)资管新规统一资管业务的监管,明确规定开展净值型管理、消除多层嵌套、刚性兑付、第三方独立托管等问题。2)理财业务资产端方面监管限制商业银行不得接受受托管理的他人资金发放委托贷款。 图表 2:近期监管措施影响银行表内外各项业务 数据来源:兴业研究。 根植区域,回归存贷的中小银行经营模式符合当前的严监管、控杠杆的监管导向。这具体体现在表内业务以存贷业务为主,金融市场业务调节流动性;表外理财业务向基金化净值运作发展。我们之前已分析过该路径,部分中小银行资产端,从本地经济及发展中发掘信贷需求,深耕本地市场;负债端,削减同业负债,以吸收存款为主,这顺应了监管周期的稳健经营策略。 金融行业月报 4 ○C 兴业研究版权所有 使用前请参阅最后一页重要声明 从信用主体评价角度来看,表内以存贷结构为主的资负结构较稳健,受金融市场波动影响较小。在兴业同业评级体系中,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目前给以存贷结构为主的金融同业机构较高信用评价。 但高信用评级未必意味着强竞争力。回归存贷业务一方面仍未解决部分行业(如区域房地产)融资需求的问题,反而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提供给部分国有僵尸企业“续命”,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款扩张愈来愈难,规模难以提升,资产结构改善有限,回归存贷后必然造成部分银行的经营平庸化。 图表 3:部分上市农商行与城商行过去几年业绩增速与金融资产占比正相关 银行 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比 2014 年 利润同比增速 2015 年 利润同比增速 2016 年 利润同比增速 2017 年 9 月末 利润同比增速 某城商行 A 6.5% 24.8% 24.9% 18.1% 16.8% 某城商行 B 10.1% 16.2% 16.6% 19.1% 16.2% 某农商行 a 0.7% 0.5% -1.8% 7.3% 16.7% 某农商行 b 0.8% -1.5% -10.8% 7.9% 10.4% 某农商行 c 0.7% -20.2% -21.3% 7.7% 9.2% 某农商行 d 3.0% -30.1% -5.6% 2.2% 6.6% 某农商行 e 0.5% -17.1% -4.3% -5.8% -3.2% 数据来源:Wind,兴业研究。 二、回归存贷外的其他选择 银行的经营策略是多重条件因素权衡之下的最优选择,这基于经营环境和自身因素变化而进行调整。存贷为主的模式只是银行发展路径之一,而非唯一路径。 2.1 银行决策有其综合性和周期性 银行的资产配置选择需考虑多元因素,做贷款、买国债还是配资管产品有其决策机制。相关因素包括资本扣减、税后收益率、潜在中间收入、存款派生能力、信用成本、交易结构成本等多重评价指标的综合判定。参见下图,不同产品的评价指标的变动受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即经济基本面、利率水平变化、监管周期的影响。 金融行业月报 5 ○C 兴业研究版权所有 使用前请参阅最后一页重要声明 图表 4: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选择的决策机制 数据来源:兴业研究。 在此前的《“缩资产”与“调结构”(下)》报告中,我们讨论过基于经济周期和利率环境的变化的轮动时钟下的资产配置思路,同时近年来银行的配置行为越来越受到监管周期的影响,下图对近十年银行资产选择的周期进行了描述
[兴业研究]:金融行业金融同业观察第一期:强监管促进机构分化,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33M,页数18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