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深度分析,财富管理业务若复苏,哪些银行更受益?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 | 行业专题研究 2023 年 02 月 20 日 银行 深度分析,财富管理业务若复苏,哪些银行更受益? 财富管理业务复苏或将成为 2023 银行股估值修复的主线之一。2023 年经济企稳+地产风险缓释+消费复苏等一系列因素推动下,我们持续看好银行板块估值修复的机会(详细见年度策略《行情或贯穿全年,个股推荐“宁波+”组合》)。近几年银行复苏周期中,每轮板块的投资主线都不一,如:1)2017-2019 年主线“重在价值”,资产质量优、业务有特色、管理机制上有阿尔法的招商银行+宁波银行显著跑赢行业;2)2020-2022 年政策引导下,基建等对公业务增长加快,具有扩张弹性的优质区域龙头银行如成都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等表现更佳;3)2023年初以来消费复苏预期的增强,利好消费信贷概念股,如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 当前环境下,我们认为财富管理复苏,或有潜力成为下一个板块修复的主线。我们在本篇报告中详细分析了重点业务在 2023 年的修复潜力,并筛选出最为受益的“财富管理复苏概念股”。 行业:2023 资本市场有望回暖,财富管理业务有复苏弹性。2022H1 上市银行财富管理收入(含代理、理财、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收入,与招商银行“大财富管理收入”口径相同)占营收比重约 7.2%,2019-2021 年年均收入增速为 11%,2022H1 受居民加大储蓄+理财及基金净值波动+部分高净值信托产品调整(如涉房类产品)等影响下,收入增速降至-0.5%。我们预计 2023 年财富管理整体市场有望回暖,除了经济企稳、地产风险缓释、消费复苏等宏观因素外,微观角度:1)居民收入预期有望恢复:2022 年 12 月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虽还在探底,但 12月单月消费者收入预期指数已开始边际回升。若 2023 经济逐步企稳,居民收入预期有望持续恢复,财富管理与消费复苏有望“共振”;2)居民超额储蓄有望逐步流入财富管理市场:2022 年居民超额储蓄规模较高,全年新增居民存款 17.9 万亿元,同比多增 8 万亿,其中或有理财回流(2022 年末较年中,约 1.5 万亿)、居民购房减少的因素、预防性储蓄等因素,随着收入预期提升,对未来不确定性担忧下降,超额储蓄有望逐步回流至理财、基金、保险、信托等。从上市银行数据表现来看,虽然财富管理收入有所下降,但 AUM 较年初稳步增长 7%(2019-2021 年年均增 12.5%),这显示居民资金仍多留存在银行体系内,未来若市场复苏,存款回流,财富管理业务有恢复弹性。 分产品:基金、理财、保险、信托等业务,均有恢复的弹性。 1、基金:市场正回暖,各产品中或最具复苏弹性、想象空间。 1)权益市场表现看:年初至今沪深 300、上证综指分别累计上涨 4.21%、4.36%,两市日均成交额 2 月已恢复至 9300 亿以上,仅 2023 年 1 月北上资金流入 A 股共计 1426 亿元,超过 2022 年全年,权益市场或正回暖,这一表现若能持续,将直接提升居民配置基金产品的意愿。 2)从基金产品表现看:2022Q4 前 100 机构权益类(股票+混合)基金保有规模为 5.65 万亿元,非货基金保有规模为 8.01 万亿元,环比分别下滑 0.95%、4.16%(Q3 分别为-9.96%、-3.72%),权益基金保有量正边际企稳。年初以来,全市场 862 支公募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已达 7.36%,其中 173 支收益率在 10%以上。不少热点行业、主题,如计算机行业、互联网、教育、摩托车等主题板块累计上涨在 15%以上。2023 年权益市场复苏的大背景下,各类基金或“大有可为”。 2、理财产品:2023 或有望企稳恢复。截止 2022H1 披露相关数据的上市银行合计理财规模约 25.4 万亿,占总资产的 10.4%;理财手续费收入 632 亿,占营收比重 2.7%。受利率上行、净值波动等因素影响,2022H1 上市银行理财规模较年初仅增长 0.1%。2022Q4 债市波动也带来不少产品破净、赎回,对理财业务增长带来影响,全行业理财规模 27.65 万亿元,较 2022 年上半年减少 1.5 万亿(同比-4.66%)。展望 2023 年,理财业务或有望企稳恢复,除了低基数因素外:1)2023年以来理财产品收益已边际企稳,破净产品数量占比较 12 月已开始逐步下降 15个 pc;2)银行适度推出“混合估值”产品(如工银恒睿睿益固收增强封闭式理财产品,80%的债券按摊余成本计量,仅 20%承受市场波动),来稳定收入预期,同时投资者对理财的认识也更加成熟;3)“超额业绩提成”或贡献收入弹性。部分理财产品(除现金管理类产品以外)设置了超额业绩提成,一般设计为当产品实际业绩表现高于业绩比较基准(3.5%-5%),超出部分的 30%可以作为“浮动投资管理费”。从理财的投资资产来看,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等固收类的收益是较为稳定的,超额收益大概率主要来自持有的约 1.7 万亿公募基金、权益类资产。根据 2022H1 上市银行数据测算,25.4 万理财剔除现金管理类产品后(假设占比 32%),每 10%的产品能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 1%,测算可带来超额业绩提成 51.73 亿,增厚理财收入约 4%。 3、银保业务:从大环境看,保险类的产品对居民资产的配置吸引力或持续提升。 增持(维持) 行业走势 作者 分析师 陈功 执业证书编号:S0680520080001 邮箱:chenggong2@gszq.com 分析师 马婷婷 执业证书编号:S0680519040001 邮箱:matingting@gszq.com 相关研究 1、《银行:一文读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有哪些新变化?》2023-02-19 2、《银行:本周聚焦-2022 全年理财市场有什么变化?》2023-02-19 3、《银行:银保监会 Q4 经营数据:息差小幅下降,资产质量保持稳健》2023-02-16 -32%-16%0%2022-022022-062022-102023-02银行沪深300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2023 年 02 月 20 日 P.2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如储蓄理财型保险产品一般设置了保底收益率(减少了波动),长期限的健康险、给付型寿险或也对部分净值型产品形成一定替代效应。我国当前银保业务快速发展,据保险年鉴数据,2021 年 82 家寿险公司银保渠道原保险保费达 8717 亿,贡献保费占比提升至 29%,相比海外还有提升的空间。不少银行目前在银保业务方面已经建立了领先的优势,如邮储银行在银保渠道市场多年保持行业前列(2022H1 代理期交新单保费 515.09 亿元);也有不少银行正加大银保业务拓展(平安银行 2022 年开始搭建新财富管理团队,银保业务为突破点,全行代理保险业务收入 14.4 亿元,同比高增 32%)。 “财富管理概念股”: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等。 1、 简单对比,哪些银行业务体量大、占比较高? 1)总量上看,2022H1 招商银行、邮储银行、
[国盛证券]:银行行业:深度分析,财富管理业务若复苏,哪些银行更受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27M,页数12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