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医疗新基建正火热,新机制下新要求,关注医疗设备产业链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 医疗新基建正火热,新机制下新要求,关注医疗设备产业链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2022.6.12 中信证券研究部 核心观点 陈竹 医疗健康产业首席分析师 S1010516100003 韩世通 创新供应链行业首席分析师 S1010522030002 宋硕 医疗器械行业首席分析师 S1010520120001 沈睦钧 医疗健康分析师 S1010521010006 朱奕彰 医疗健康分析师 S1010521090004 医疗新基建正火热,背后是医院建设战略层面的调整。我们在 2021 年 8 月 1日周报中提出的“医疗新基建不仅是查漏补缺,可能是新一轮医疗设备景气周期”。此刻,我们进一步提出:“医疗新基建不仅是查漏补缺,是医院大扩容,更是战略层面调整,新机制下有新要求、新需求,对医药终端市场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疫情前:分级诊疗政策推进缓慢,存在结构性矛盾。分级诊疗制度的目的把原来以大型医疗机构为中心的错位“倒三角”医疗服务体系纠正为“正三角”,以求能够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患者有序流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的问题。然而根据我们的观察,当前的医疗服务现状仍然是有“分级无分诊”状态,原来以大型医疗机构为中心的错位“倒三角”的服务体系并未得到质的变化。 ▍“有分级无分诊”,“倒三角”医疗服务体系并未得到质的变化。分级诊疗制度的目的把原来以大型医疗机构为中心的错位“倒三角”医疗服务体系纠正为“正三角”,以求能够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患者有序流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的问题。然而根据我们的观察,当前的医疗服务现状相比之前只是有“分级无分诊”状态,原来以大型医疗机构为中心的错位“倒三角”的服务体系并未得到质的变化。 ▍分级诊疗推进缓慢,三级医院的诊疗量占比仍然持续提升至近 70%。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统计显示,2021 年 1-11 月,全国医院诊疗人数为 38.1 亿人次,其中公立医院 32.3 亿人次,民营医院 5.8 亿人次,而公立医院诊疗人数结构中66.9%患者选择三级医院,三级医院诊疗量的占比并没有因为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有所下降,反而从 2018 年的占比 57.5%上升到 2021 年的 66.9%。上述数据也反映了当前分级诊疗推进缓慢,有分级无分诊的现象。 ▍疫情前三级医院的扩建需求与分级诊疗制度相悖,因而受政策限制。三级医院有资金、有人才队伍,没有场地,有扩建新院区需求,但是受到政策限制。2019 年 6 月,国家卫健委发文《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公立医院规模扩张过快,其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空间,通知各地要暂停审批公立医院新增床位,限制三级医院的扩张,因此三级医院的扩张受到限制。 ▍疫情后:从查漏补缺,到大扩建,到医疗资源建设战略调整,保障医疗资源合理再分配。后疫情时代,公卫建设的话题成为焦点,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率中,从资金使用来源(医疗保险基金和财政补贴)角度来看,可以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划分为三个层级:国家医学“双中心”、地市级医院、基层医疗,三个层次机构各自发挥其定位和职能。1)“双中心”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代表着国家医疗技术的先进水平和技术前沿,也是引领全国提升整体医疗水平的重要力量。目前,已在全国布局十大类 17 个国家医学中心、在 8 个省份试点建设 26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双中心聚焦特色专科和前沿技术,为当地培养人才,提升当地医疗水平,有效改善就医流向,减股票报告网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2022.6.12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 联系人:甘坛焕 联系人:王凯旋 少群众跨区域就医。2)以地市级医院为中枢,衔接基层医疗和“双中心”前沿治疗技术,形成紧密县域共同体;3)社区卫生中心等基层医疗的三级服务网络,促进资源和医疗服务下沉到基层。 ▍新基建推进过程中动态调整内涵要义,市场可能存在认知差。市场普遍认为:疫情后的医疗新基建,主要是对 ICU、基层的查漏补缺。我们在走访各大医疗设备企业后,认为可能存在预期差:我们看到医疗设备企业订单普遍较好,并且大单比例明显提高,预示着今年的医疗新基建可能是医院大面积的建设。三级医院资金相对充足,一直有扩建的动力,但在分级诊疗大背景下,三级医院的扩张被限制。疫情中,三级医院的运营效率受到广泛认可。我们预计后疫情时代将看到三级医院新院区的大量建设,通过医疗硬件建设战略的调整,利用医联体打通了各层级医疗资源,各层级医院利益得到满足,使得此前分级诊疗内部矛盾得到解决,各层级医院之间的协同性上新台阶。 ▍行业扩容+供应链本土化+集采免疫+全年需求刚性,关注医疗设备全产业链。1)行业扩容:随着医疗新基建的投入,将给医疗设备行业带来增量需求;2)供应链本土化:医疗新基建资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财政支持,如果使用该资金采购进口设备需要事前审批。安徽省财政厅、卫健委、医保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 2022 年 6月 1 日起,公立医疗机构使用未经批准不得开展进口产品采购,将原先只针对财政拨款的限制,扩大到了财政预算资金以及事业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等“自有资金”。为此,一些外资医疗设备企业纷纷在中国本地设立生产基地,或者寻找国内整机代工企业,以便视同国产产品,如 GE、史赛克等,预计也将为中国的医疗设备配套产业链带来机会。3)集采免疫:医疗设备内部零部件众多,零部件的更新将带来医疗设备的迭代,所以医疗设备产品技术更新周期较短,招采中历史价格参考意义不大,所以医疗设备相对免疫于集采降价的冲击。4)全年需求刚性,预计局部疫情影响小:医疗设备企业的业绩虽然短期受到局部疫情影响,但是预计对全年维度几乎没有影响。 ▍长期来看,医疗新基建预计将深刻改变医疗终端市场结构,利好提高全民诊疗效率的高性价比创新药械、慢病管理、医疗信息化等行业。新基建正逐步从订单兑现到收入兑现。伴随着高端医院新园区建设,我们看到新基建相关的医疗器械企业订单已经开始兑现,如超声、自动发药机、康复器械等行业。考虑到在医院新园区建设过程中,不同的医疗设备安装的时间进度不同,落实到不同的医疗设备企业的订单、收入的时间节奏也不同。另外,医疗设备存在一定的更新周期,大建设浪潮之后往往伴随着需求疲软期,在这段时间,优质企业往往可以持续增长,脱颖而出。 ▍市场回顾:本周中信医药指数上涨 3.94%,跑赢沪深 300 指数 0.28pct,医疗服务涨幅最大。当前,医药板块 2022 年预测市盈率约 27 倍,融资余额占自由流通市值下降至 3.99%。本周 A 股医药板块,合计增持 0.46 亿元,合计减持 7.36 亿元。其中贝达药业增持较多,增持 0.27 亿元,昭衍新药减持较多,减持 3.53 亿元。本周 A 股医药板块,大宗交易合计成交金额 20.63 亿元,其中爱美客交易额较大。 ▍风险因素:行业集采风险;局部疫情反复带来常规业务不及预期风险;产品研发不及预期;新产品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医疗新基建正火热,新机制下新要求,关注医疗设备产业链,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72M,页数20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