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全景图剖析(附产业链全景图)【中商产业研究院】
收藏!2021年度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全景图剖析(附产业链全景图)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1-11-26 14:44中商情报网讯: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与其他化学电池相比之下,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小、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正在逐渐替代铅酸电池,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领域的应用逐渐加深,市场需求较大且保持快速增长。一、全产业链我国拥有丰富的锂资源和完善的锂电池产业链,以及庞大的基础人才储备,使中国大陆在锂电池及其材料产业发展方面,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并且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材料和电池生产基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且在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领域应用广泛。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二、锂、钴市场分析(一)锂锂是一种金属元素,对应的单质为银白色质软金属,也是密度最小的金属。用于原子反应堆、制轻合金及电池等。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1.分布情况锂矿资源是金属矿产资源之一。指锂矿储量、储量基础、资源量。全锂矿分布区域高度集中,2020年全球锂矿储量排名第一的国家为智利,占比50.59%,其次为澳大利亚(16.47%)、阿根廷(10%)、中国(5.88%)。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产量全球锂产量总体稳定增长,2020年受价格下降影响,全球锂产量略有下降,2020年金属锂产量约为8.2万吨。受到下游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市场的推动,未来锂产量将有所回温,预计2022年产量将达到9.1万吨。数据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二)钴钴是生产耐热合金、硬质合金、防腐合金、磁性合金和各种钴盐的重要原料。从整个产业链钴流动方式和流向来看,受材料化学性质或工艺成本制约,钴各环节产品可逆性和转化性比较差,需求端一旦出现波动,很容易造成产业链局部过剩或紧缺,从而导致价格大幅波动。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1.分布情况我国钴资源主要分布在甘肃、山东、云南、青海、山西等省份,且存在着品位低,分离难度较高、伴生矿多、矿床规模小等问题,供需失衡导致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钴原材料对外依赖程度高。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钴原料进口数量达12.4万吨,其中钴矿进口量1.05万吨,湿法冶炼中间品进口约11.38万吨。数据来源:安泰科、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产量总体来看中国钴产量及占全球产量的比例呈下滑趋势,2020年中国钴产量为2300吨,较2019年减少了200吨,同比减少8.0%,占全球钴总产量的1.64%。数据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竞争格局嘉能可公司掌握着全球钴矿探明储量的25%,每年钴矿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31%左右,对于全球钴供给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全球前十大钴矿公司中有四家中国公司,十大钴矿公司的钴矿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75%。数据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锂电池材料(一)产业链锂电池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是各类锂离子电池材料厂商和设备商。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锂电池设备、辅材等。原料具体对应的则是锂、钴、锰、镍、石墨矿等。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二)锂电池原材料1.正极材料锂电池正极材料是其电化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能起主导作用,且正极材料的成本占比也较高,占锂电池材料成本的30%-40%,因此正极材料是锂电池最为关键的材料。目前,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三元正极材料、磷酸铁锂、钴酸锂以及锰酸锂四种材料。其中,磷酸铁锂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商用车及储能电池市场,三元材料则在新能源乘用车、电动自行车和电动工具电池市场具有广泛应用。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1)市场规模数据显示,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规模由2016年213.8亿元增至2020年751.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9%。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正极材料市场规模可达877.1亿元。数据来源:GGII、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出货量数据显示,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由2016年16.1万吨增至2020年51.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3.4%。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量可达58.0万吨。数据来源:GGII、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细分产品从正极材料细分类型占比趋势来看,2020年,三元正极材料和锰酸锂材料出货量比重分别为46%和13%,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占比达25%,钴酸锂材料出货量占比达16%。数据来源:GGII、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①产量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钴酸锂产量达8.2万吨,锰酸锂产量达9.3万吨。预计2021年我国钴酸锂及锰酸锂产量分别可达9.1万吨及10.9万吨。数据来源:GGII、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②出货量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三元材料出货量达23.5万吨,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达12.8万吨。预计2021年我国三元材料及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分别可达28.1万吨及14.4万吨。数据来源:GGII、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4)市场竞争格局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竞争格局中,厦门钨业占比最大达9.92%,天津巴莫占比达6.44%,德方纳米占比达6.31%,荣百锂电占比达5.82%,长运锂科占比达5.70%。数据来源:GGII、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负极材料锂电池负极材料在锂电池中起储存和释放能量的作用,主要影响锂电池的电池效率、循环性能等。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分为碳系材料和非碳系材料。其中,碳系材料的上游为石墨矿,非碳系材料的上游包括沥青、硅等原料。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1)市场规模数据显示,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规模由2016年64.6亿元增至2020年140.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4%。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可达159.1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出货量数据显示,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由2016年11.8吨增至2020年36.5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6%。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可达40.1吨。数据来源:GGII、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细分产品锂电池负极材料由碳系或非碳系材料等负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制成糊状胶合剂,均匀涂抹在铜箔两侧,经干燥、辊压而成。负极材料是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占锂电池成本近10%。数据显示,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由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构成,人造石墨占比高达83%。数据来源:GGII、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①出货量2016-2020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逐年上升。其中,人造石墨出货量由2016年的7.7万吨上升至2020年的30.7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近45%;天然石墨出货量由2016年的3万吨上升至2020年的5.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1年中国人造石墨出货量将达33.5万吨,天然石墨出货量将达6.4万吨。数据来源:GGII、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4)市场竞争格局数据显示,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竞争格局中,按出货量来看,贝瑞特占比最大,达22%。其次为璞泰来,占比达18%。杉杉股份、凯金新能源、中科星城占比分别达17%、14%、7%。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1年度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全景图剖析(附产业链全景图)【中商产业研究院】,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3.19M,页数32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