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消费重启:中国城市数字消费券的应用和效果研究
疫情之下的消费重启 中国城市数字消费券的应用和效果研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蚂蚁金服研究院 2020 年 4 月 27 日 摘 要 近期,杭州、深圳、郑州等多地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激发消费潜力、带动消费回补。为评估消费券对拉动消费的实际效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俏、沈俏蔚教授研究团队联合蚂蚁金服研究院以杭州为样本进行了研究。研究充分发挥数字消费券特有的数据优势,利用定量模型对比领券人群和未能领到券人群的消费行为,剔除了年龄、性别和消费习惯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充分评估了各界所担心的“消费提前”的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消费券刺激消费效果明显,政府 1 元钱的消费补贴能够带来平均 3.5 元以上的新增消费,即杭州的实践显示边际消费倾向(MPC)在 3.5 以上,且新增消费并不是“消费提前”所致,消费券过后消费回复常态无明显下滑。新增消费主要流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服务等小微商户,拉动效应最大的是消费水平较低群体。 消费券在杭州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也许与杭州的经济基础和消费环境有关。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杭州消费券模式的机制值得推广——数字消费券避免了现金发放转化为储蓄的可能,并且制定灵活,可以充分根据当地产业情况和民众消费习惯做针对性设计。 如果希望消费券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良好效果,各地政府应该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模式,通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在消费券的设计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做到“一城一策”。 基于杭州数字消费券的实证研究,我们建议: 第一,采取“双层”消费券实施方案,保障民生与刺激消费并行:对低收入群体和疫区民众发放现金券,目的是纾困与保障民生;同时全国范围实施大规模消费券发放,刺激消费。 第二,建议在全国更多城市推广数字消费券发放,以快速、显著、稳健地拉动消费。 第三,建议面额设计应充分考虑用户多元化需求,既满足用户“必需型”消费场景,也能满足用户“享受型”消费场景。 第四,建议通过数字化发放流程和风控机制,确保消费券不被“套现”,有效进入实体经济,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零售行业。 第五,建议数字消费券的发放和消费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触达能力,尤其要注重对低消费人群的“精准滴灌”。 第六,建立“经济复苏重建”特别预算制度和专门账户,加强事前监督和事后审计。 目录 一、 消费券的定义以及在海内外的历史使用情况 ..................................................... 5 二、 当前,我们为什么要支持把大规模消费券发放作为政策工具? ......................... 6 三、 杭州数字消费券发放的情况以及光华-蚂蚁金服团队对杭州实践的研究和发现。7 (一)杭州消费券发放基本情况 ............................................................................. 7 (二)消费券的研究发现 ....................................................................................... 8 四、 基于杭州数字消费券研究结论的政策建议。 .................................................. 12 (一) 采取“双层”消费券实施方案,对低收入群体和疫区民众发放现金券,目的是纾困与保障民生;同时全国范围实施大规模消费券发放,刺激消费。 ............... 12 (二) 建议在全国更多城市推广数字消费券发放,以快速、显著、稳健地拉动消费。 ................................................................................................................ 12 (三) 建议面额设计应充分考虑用户多元化需求,既满足用户“必需型”消费场景,也能满足用户“享受型”消费场景。 ............................................................. 12 (四) 建议通过数字化发放流程和风控机制,确保消费券不被“套现”,有效进入实体经济,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零售行业。 ........................................ 13 (五) 建议数字消费券的发放和消费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触达能力,尤其要注重对低消费人群的“精准滴灌”。 ....................................................................... 13 (六)建立“经济复苏重建”特别预算制度和专门账户,加强事前监督和事后审计。 ................................................................................................................ 13 一、 消费券的定义以及在海内外的历史使用情况 消费券是政府刺激经济的一种短期政策工具。政府发放消费券,受益人在有效期内去政府指定的商品和服务提供商消费时抵扣一定金额,由财政向兑换了消费券的公共服务提供者支付这部分费用。消费券多在经济急速下滑时采用,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消费,消费增加带动企业生产,生产增加提供就业岗位,就业促进消费,整个过程不仅良性循环且具有乘数效应,能够带动更多消费和投资、生产活动,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 消费券表面上与双十一的折扣券相似,但由于基本性质不同进而实际效果也会有不同。消费券出于刺激经济的目的,由政府财政出资,是一种转移支付;而商家折扣券是商家让利多销,是一种商业策略。这种基本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实际效果不同:第一、消费券适用行业更广,特别是对于生活必需品等商家让利空间低的行业;第二、消费券使买卖双方同时获益——消费者得了实惠,商家多了营业额;部分商家会借助消费券叠加商业优惠活动,实现更好效果。 历史上国外和我国台湾均采取过类似消费券的收入补贴计划,产生的效果各异。对美国在 2001 年和 2008 年两次开展退税计划以及我国台湾 2009 年推出消费券项目研究发现,消费券效果有限,同时也没有发现长期的刺激效果。日本 1999 年发放了 3100 万张价值 200 美元的消费券。学者研究发现发放消费券当月,半耐用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为 0.1-0.2,之后逐渐归零。我国台湾 2009 年消费券发放测算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类似,约为 0.25。而对新加坡 2011 年实施的现金分红计划的研究发现,在现金发放 10 个月内,居民每收到 1 元分红增加 0.8 元消费。此外,收入较少,流动性较差的群体更多地增加了消费。从文献看,国外效果似乎不够理想,为什么我们还要倡导发放消费券?下文将继续分析。 二、 当前,我们为什么要支持把大规模消费券发放作为政策工具? 目前对我国大规模实施
[北大光华+蚂蚁金服]:疫情之下的消费重启:中国城市数字消费券的应用和效果研究,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66M,页数13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