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对话的力量”——中文播客的公共价值报告
“对话的力量”——中文播客的公共价值报告主编 李梦颖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小宇宙 App2025年10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中文播客的公共价值报告”研究团队总指导:孙玮项目负责人:李梦颖项目成员:曾维涵、张祁锴、戴思霖、王子寒、尹海颖小宇宙 App 项目支持团队团队负责人:欧里数据内容支持:方加鹏、李新宇、王娜项目协调:罗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目录前言 …………………………………………………………………………………1绪论 播客:城市对话的公共价值 ………………………………………………2一、城市文明:交流与对话 …………………………………………………2二、播客:小宇宙的“大世界” ……………………………………………3第一章 对话的生成:听众、主播与平台的播客实践 …………………………6一、听众:深度参与、主动探索 ……………………………………………6二、主播:兴趣驱动的公共价值创造者 ……………………………………8三、平台:“编辑精选”的策展与权力 ……………………………………13第二章 时事、科技、情感:播客公共价值的多重面向 ………………………22一、案例一 美国大选:重大公共议题的准专业讨论与协作校正 ………23二、案例二 AI 技术:构建前沿科技的发展图景 …………………………29三、案例三 再见爱人:情绪化、个体化表达的价值 ……………………33第三章 播客与城市:新公共生活 ………………………………………………38一、众声之城:编织多维城市叙事 …………………………………………38二、线下在场:营造城市新型公共空间 ……………………………………43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1前言近年,中文播客迅速崛起,呈现出一些区别于主流社交媒体的特点:长达数小时的深度内容极为普遍;用户表现出强烈的互动意愿、常见百字以上长评论;形成了以“对谈”和“串台”为代表的典型节目形态;从听友群到播客节,连接、创造了线上线下的多元社群。如何理解这些现象?在今天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怎么看待中文播客的公共价值?它为培育城市公共生活提供了什么样新的可能性?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长期关注新媒介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影响,致力于以学术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基于这一关怀,自 2024 年 9 月起,中心与中文播客头部平台“小宇宙App”合作,展开了为期一年的研究。我们结合了多种方法,包括抓取和分析小宇宙平台节目及用户数据;于 2025 年 4 月面向全平台主播展开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对代表性主播、节目及平台方进行深度访谈和案例研究;实地调研线下播客节活动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立体地描绘中文播客的公共价值。本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绪论是对播客公共价值的理论阐发,以“对话”为核心概念,展现我们的总体构想。第一章聚焦听众、主播、平台这三类核心主体,分析其播客实践,探讨对话如何可能。第二章为案例研究,通过对时事新闻、前沿科技和女性主义这三个播客领域的热门话题和代表性案例进行分析,揭示播客公共价值的多重面向。第三章聚焦播客与城市的共生关系,探讨播客如何丰富城市叙事、拓展城市空间,开辟公共生活新的可能性。今天播客正处于急速发展阶段,我们的研究可能无法提供中文播客生态的完整全貌,而是希望通过一手数据的分析和代表性案例的研究,将播客媒介的新特点及其对公共生活的独特价值呈现出来,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启发。在此,特别感谢参与问卷调查和接受我们访谈的主播们,感谢小宇宙运营人员的支持,感谢参与本研究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主编 李梦颖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2绪论 播客:城市对话的公共价值这是一个“对话稀缺”的时代。一方面,单向度、高强度的信息过载;另一方面,深入、高质量、多维度的交流,普遍匮乏。互联网曾被寄予“连接一切”的期望,但在其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却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撕裂、封闭的社会状态。都市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日趋贫乏,与他人的真实连接减弱,公共话语空间持续萎缩。齐美尔在现代性之初勾勒的陌生人社会,正在以新样貌浮现出来。在城市生活中激活、创造公共对话界面,已成为一个紧迫的时代命题。在这一历史语境中,播客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悄然崛起。这种新媒介既超越了大众媒介时代中心化的信息分发模式,也区别于短视频等算法推荐流为特点的数字平台,展现出“对话”的巨大潜能。长久以来,一种关于媒介的神话流行于世,媒介的强大在于:集合所有感官维度的界面,规模巨大的受众,雄厚的资本支持。播客在当前的迅疾发展表明,上述种种并不能与媒介的公共价值直接等同,甚至可能是冲突的。在林林总总的互联网大平台中,播客或许是一个小众媒介,但却成为支撑个体间互动、创造公共对话、维系异质社群的重要载体。这种媒介以小群体之间的自由对话,回应了当前都市人渴望真切交流的大趋势,践行了参与讨论的公共价值,创造了城市生活缺失的地方感,激发了都市社会的创新活力,这就是播客“小”与“大”的辩证法。我们关注播客在当前的公共价值,旨在从媒介学视角,挖掘本土化传播实践的丰富经验,推动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创新,给予中国现实以学者的关切与回应。一、城市文明:交流与对话芝加哥城市社会学带头人帕克在百余年前写道,“交通和通讯、电车和电话、报纸和广告、钢筋水泥建筑和电梯——总之,促进这些城市人口既频繁流动又高度集中的一切——正是构成城市生态组织的首要因素。”他援引斯宾格勒阐释城市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等等。无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1 芝加哥学派关于媒介和城市共同体的设想,正是传播学最为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其核心观点可概括为,城市是异质人群的流动、聚合,其创新活力的发挥,必得依靠媒介的勾连与整合。城市、媒介、交流之间的同构关系,在多学科视野获得不同层面的表达。哈贝马斯指出,咖啡馆、沙龙乃至报纸、电视,是构成现代城市的基本要素,构成了现代性公共领域2 ;卡斯特在描绘互联网普及使得网络逻辑变为社会主导逻辑时指出,所谓网络社会,意味着地球正在变为都市星球,全球1罗伯特·帕克:《城市:有关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建议》,载罗伯特·帕克等著:《城市:有关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建议》,杭苏红译,张国旺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年,第 2 页。2 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年。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3网络的节点正是城市。3凡此种种,都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大视野中,捕捉到了媒介与城市的同构关系,而“交流”正是其中的关键点。城市是异质人群的聚合;各种社会系统的交织。异质人群的互通与理解、不同观念的碰撞与包容,多重时空的结合和交织——这些多种方式、多个层面的连接、对话,构成了城市的活力和精神。媒介形态的变迁,促成了城市交流状态的持续性变革。个体间对话,是交流最为重要的一个层面。斯蒂格勒对大众媒介的批判以此为切入点,“心理个体化和集体个体化要求语言环境要永远有对话,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其形成过程中都要参与对话……说话人在心理上的个体化同时也是一种集体的个体化,它构成了说话人共有的语言,而说话人也在说中建构了自我。语言的生命存在于
[复旦大学x小宇宙]:2025“对话的力量”——中文播客的公共价值报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55M,页数54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