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理论和实践
CF40 课题报告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2025 年 10 月*本文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5 年度课题《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理论和实践》成果概要版。课题主持人为王信。课题报告是课题组成员个人的学术探讨成果,不代表其所在单位的意见。感谢刘明康、刘世锦、王金南、邹骥、吕植、王遥、洪军、谢飞、陈伟强等专家在本课题中期评审会上的宝贵建议。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CF40 课题报告(简版)2025 年 10术语释义本课题研究涉及绿色金融、转型金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可持续金融、蓝色金融等概念,各方对此认识不尽一致,有必要从一开始就加以厘清。自然指所有生命(包括人类)的多样性,它们彼此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1。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2。可持续金融指金融部门做出投资决定时适当考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及环境(E)、社会(S)和治理(G)因素,增加对可持续经济活动和项目的投资,或开展其他有助于改善 ESG的活动,其内涵最广泛。绿色金融指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的金融活动。绿色金融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绿色金融通常指对可再生能源等零碳和近零碳经济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支持。广义的绿色金融还包括传统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金融支持。《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 年版)》支持对象包含纯绿活动、低碳转型活动和自然和1TNFD Glossary of key terms,https://tnfd.global/wp-content/uploads/2023/09/TNFD-Glossary-of-terms-V4-June-2025.pdf?v=17539733432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08/content_5641289.htm3联合国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为:1.无贫穷;2.零饥饿;3.良好健康与福祉;4.优质教育;5.性别平等;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9.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10.减少不平等;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13.气候行动;14.水下生物;15.陆地生物;16.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17.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CF40 课题报告(简版)2025 年 10 月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生物多样保护利用活动。转型金融指支持减缓气候变化、高碳排放或难以减排领域向低碳排放或近零排放转型的经济活动和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主要服务于碳密集型行业。转型金融为狭义绿色金融的补充和延伸。气候金融指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活动,兼顾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两个目标。狭义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均属于气候金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指支持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金融活动。部分项目兼具气候效应,如森林修复可固碳、实现气候减缓,但核心仍是服务于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本身。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与气候金融并列,均为可持续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银行业绿色贷款大约60%投向气候相关领域,20%投向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蓝色金融指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活动,重点包括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以及海洋经济低碳转型等。蓝色金融是可持续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狭义绿色金融、转型金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均有交叉。如,海上风电属于狭义绿色金融支持范畴、海洋环境修复和海洋生物保护属于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支持范畴、海洋航运低碳转型属于转型金融支持范畴。可持续金融气候金融狭义绿色金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转型金融蓝色金融金融支持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广义绿色金融1CF40 课题报告(简版)2025 年 10 月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与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当前全球自然与生物多样性正面临气候变化、物种入侵、过度开发等多重威胁,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下降,进一步恶化气候变化的负面冲击,极大地影响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到,应携手合作应对自然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冲击。2022 年 12 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确立“30·30”目标——即到2030 年保护至少 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为全球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治理明确了路径。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强化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增强气候减缓和适应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要求。自然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将冲击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全球半数以上 GDP 依赖于自然及生态服务,全球金融机构持有资产中,有 35%-54%高度依赖生态系统服务1。自然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导致企业财产损失、经营恶化,带来金融资产贬值、信贷违约、保险损失等后果,可能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1 Sustainable Policy Institute. Translating biodiversity and nature risks into financialrisks. 2022.2CF40 课题报告(简版)2025 年 10 月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要来源。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还存在巨大资金缺口,金融仍支持较多有害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项目。需要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引导资金从自然有害转向自然友好领域,实现生态系统韧性增强、投资和就业扩大、经济增长、金融稳定等多重目标。当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的研究还很不足,实践中存在较多难点堵点。如,缺少可比的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金融产品和工具运用不足,相关金融风险评估刚起步等,亟需在方法学、数据、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夯实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基础。本课题共分为三篇。上篇两章,主要从宏观角度研究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宏观经济效应、探讨自然相关风险评估及应对。中篇六章,围绕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几大支柱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标准、信息披露、金融产品及工具、激励约束机制、公平公正机制、国际合作。下篇三章,主要对蓝色金融、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数字技术赋能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等交叉性专题展开研究1。本课题定位为宏观经济金融视角下,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政策研究。课题研究力争做到四个结合:与当前促投资消费、稳经济增长、防金融风险的重大现实需要相结合,与金融支持实现“双碳”目标相结合,与我国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地积极开展的自1本课题报告重点研究自然金融包括其子集生物多样性金融相关重要问题。自然金融与气候金融并列,均为可持续金融的重要组成
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理论和实践,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81M,页数29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