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新秩序(8):贸易战并非制造强国的桎梏
本报告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仅为本报告目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提供。在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情况下,本报告亦可能由中信建投(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在香港提供。同时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和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宏观深度 贸易战并非制造强国的桎梏 ——全球供应链新秩序(8) 核心观点 战后全球不止一次在合作和博弈中反复摇摆。背后深刻的 经济逻辑在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 从这一角度再来理解曾经的美日贸易博弈: 它衍生于美日制造业力量失衡,一面是二战之后日本竞争产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走向高技术制造业;另一面是美国成本抬 升和滞涨困境下的制造业外迁。 漫长的美日贸易战中,美国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政治 和金融博弈,给日本制造施加压力。逼仄的生存空间下,日本加速产业升级 ,出海投资并多元化全球配置,最终开启了一条具备日本特色的“GNP”经济版图1。 这提示我们,贸易战不是制造业强国的束缚,某种意义上贸易战让制造强国经济升级提速,并加速产业链再全球化布局。本轮贸易战中,这一宏观暗流已悄然开始。 摘要 1950 年代至 90 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崛起,美国和日本之间展开了愈演愈烈的一场贸易摩擦。美国对日本从关税、汇率、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围堵,遏制日本经济与技术的追赶。 历史似曾相识,到底哪些因素引发了美日贸易摩擦?这带给我们怎样的经验启示?通过复盘 1950 年代至 90 年代美日贸易战,或许能为我们理解中美贸易摩擦的底层趋势提供一定参考。 1 日本 GNP 规模要远高于 GDP 规模,出海之后海外企业盈利贡献成为企业集团盈利的主体。 周君芝 zhoujunzhi@csc.com.cn SAC 编号:S1440524020001 发布日期: 2025 年 09 月 28 日 相关研究报告 25.09.05 【中信建投宏观研究】: 为何贸易战无法击垮中国出口?——全球供应链新秩序(7) 25.05.28 【中信建投宏观研究】: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关税战?——全球供应链新秩序(6) 25.04.24 【中信建投宏观研究】:关税大博弈的或有“终局”——全球供应链新秩序(5) 宏观经济 宏 观经济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一、1970 年代的全球经济:日本经济高增而美国陷入滞涨 美日贸易摩擦的四个背景: ①得益于冷战时期特殊贸易氛围,战后日本拥有美国给予的特殊经济扶持政策、自由的贸易环境。 冷战时期国际经济秩序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对立”结构:以西方国家为主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 、前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的经互会(CMEA)。两大阵营之间的贸易往来极为有限。 ②特殊的国际经贸背景之下,日本出口金额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全球出口大国。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出口快速增长很大程度受益于其汇率扭曲优势。 ③与此同时,日本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快速增长,成为拉动日本经济高增的引擎。 ④战争经济退潮、科技发展停滞、出口竞争激烈等因素导致美国经济乏力。1973 年石油危机造成滞涨,美国经济遭遇沉重打击。 二、日本优势产业冲击美国制造,对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日本优势产业逐步变迁,从纺织到钢铁,再到汽车、半导体。 1946-1960 年日本竞争优势产业是劳动驱动型产业,即以食品、纺织为代表的轻工业。 1960-1973 年日本竞争优势产业为资本驱动型产业,即以钢铁、煤炭、石化、造船为代表的重化工业。 1973-1990 年日本竞争优势产业为技术驱动型产业,即以家电、汽车、半导体为代表的中高端制造业。 美国优势产业,也经历了从钢铁到汽车,再到计算机和半导体的转变。 1945-1960 年美国竞争优势产业为原材料制造业,如钢铁。 1960-1973 年美国竞争优势产业为中高端制造业,以汽车和机械设备为主要代表。 1980 年后美国竞争优势产业为高端制造业,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 来自日本的钢铁、电视机、机床、汽车等商品出口,持续抢占美国市场份额。 1955 年对美棉织品出口额升至 111 亿日元,较 1953 年 22 亿日元实现近四倍增幅。 1976 年日本对美钢铁出口量逼近 800 万吨规模,占据美国进口市场份额的 55.9%。 1970 年,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仅为 3.7%左右,然而到了 1981 年,这一比例攀升至 18.6%。 宏 观经济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在 1970 年不足 20 亿美元,1985 年顺差突破了 500 亿美元。 三、美国对日开启贸易战:五个层面 美国对日贸易战法案接连出炉,最初从纺织品和钢铁,逐渐扩大至汽车、半导体、船舶等中高端制造。 其一,针对美日竞争性行业,如钢铁、汽车和半导体,美国限制日本出口并强制打开日本进口。 美国通过 201 条款和非关税协定限制了日本钢铁出口;通过非关税协定限制日本汽车出口、强制日本 进口美国汽车零部件并开放日本国内汽车市场;利用 301 条款、反倾销税、非关税协定,强制日本增加对 美国 半导体进口。 其二,针对美国劣势产业,如纺织和彩电,美国限制日本出口。 美国利用非关税协定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额;利用反倾销税、非关税协定限制日本彩电出口额。 其三,针对美国优势产业,如电信,美国迫使日本打开市场。 1979 年和 1980 年,美国两次发布《琼斯报告》,列举了日美电信器材领域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并 要求日 本调整其对美国电信器材的采购政策。日本在 1981 年和 1984 年部分妥协,同美国签订两个政府采购器材协定。 其四,通过汇率干预的金融战:《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 《广场协议》的实施使美元贬值如期推进、日元升值速度远超预期。自 1985 年 9 月协议签署至 1989 年 10月 31 日,美元指数累计贬值 7.4%至 129.39,基本实现预定目标。美元汇率持续探底,直至 1990 年 11 月 21 日创下 81.5 的阶段性低位,较协议签署时累计贬值达 41.7%。 其五,针对关键技术领域,实施知识产权调查,将部分产品逐出美国市场。 337 条款被用于打压外部关键技术竞争。随着日本在半导体、电子等高科技领域迅猛发展并威胁到美 国的技术霸权,美国企业频繁利用 337 条款发起攻击。1972-1989 日本累计遭遇 78 起 337 调查,数量居全球第二。 四、美日贸易摩擦的日本应对 应对之一,日本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保持韧性。 日本制造业摩擦的演进路径清晰显示,约每十年日本便实现一次产业结构跃迁:从轻工业(如纺织) 转向重工业(如钢铁),再到加工组装业(如彩电),进而迈向高技术含量的汽车、半导体与电信领域。 宏 观经济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在家电、钢铁等领域贸易摩擦激烈的同时,1978 年出台《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重点 扶持电子计算机、高精度装备等产业。日本通过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保持韧性。 应对之二,日本鼓励企业海外投资,降低
[中信建投]:全球供应链新秩序(8):贸易战并非制造强国的桎梏,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7M,页数30页,欢迎下载。
